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5年第4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新聞報道在借鑒社會科學方法中應把握的原則

黃淑敏

2015年07月13日15:21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新聞實務借鑒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無疑是大眾媒體應對種種變化的積極嘗試之一。精確新聞和民族志新聞是新聞業界採用社會科學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方法進行業務創新的典型,從中我們可以窺見新聞報道借鑒創新時應把握的重要基本原則:遵循客觀真實原則,弘揚科學求真的精神﹔遵守多元價值原則,倡導多元觀點的表達﹔遵從人文關懷原則,追求受眾本位的回歸﹔遵行報道平衡原則,維護輿論生態的平衡。無論媒介環境如何變化,媒介技術如何更新,報道理念如何跟進,報道方式如何創新,我們必須始終堅持新聞本體,不離新聞本位,遵循這些原則。

【關鍵詞】新聞報道﹔新聞實務﹔精確新聞﹔民族志新聞﹔基本原則

一、新聞實務借鑒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嘗試

時代進步、社會變遷和傳播技術的變革與更新,促使新聞實務不斷推陳出新,多元發展。公民新聞、深度報道、民生新聞、新新聞等層出不窮的報道樣式,使新聞報道的形態不斷豐富多樣﹔基於互聯網的媒介融合、社交媒體和大數據等技術的更新,大大開拓了新聞領域的疆界。新聞業務在不斷地借鑒和探索中尋求著自身的變革與發展,其中把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引入新聞業務無疑是新聞行業應對種種變化的積極嘗試之一。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用於新聞傳播研究領域幾乎是自然而然順理成章的現象,而在新聞實踐中重視和借鑒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則經過了一番努力和探索。

美國新聞學者菲利浦·梅耶早在擔任底特律《自由報》記者時,就把實証研究中的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次級分析(Second hand Data Analysis)以及調查(Survey)等量化研究方法運用於新聞資料的收集和分析中,採寫了大量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聞報道,並且根據自己的新聞實踐和新聞教學經驗,於1973年出版了《精確新聞學》(Precision Journalism)。新聞實務嘗試運用社會科學中的質性研究方法,經歷了排斥與接納的多次反復。2001年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的全國會議上,學者Cramer和McDevitt提倡將民族志方法引入新聞報道,一批認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並且接受了專業訓練的記者開始在新聞實踐中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民族志新聞”[1]。

目前新聞界較廣泛運用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是民意調查,也有人認為廣義的精確新聞泛指以各種民意調查結果所作的新聞報道。[2]精確新聞和民族志新聞的發展創新了新聞報道方式,開拓了新聞價值觀念,甚至對新聞機構也形成了一種挑戰態勢,開創了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新聞業務結合的新局面。這也從多個側面証明:在遵循新聞學基本規律的前提下,傳統新聞業務合理有效地運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可以產生更新的、更精致的、更真實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報道方式,新聞實踐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系統指導下進行革新與創造,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無限的可能性。

二、新聞實務借鑒創新時應把握的基本原則

當今日新月異的時代背景、日趨多元的文化表達和日益復雜的新聞競爭態勢,都要求新聞實務不斷轉變報道觀念,創新求變,持續嘗試新的報道方式和方法,開拓新的報道形式。新聞實踐中的種種跡象表明,在當下全球化、信息化、媒介化的歷史語境下,新聞從業者越來越樂於採用社會科學綜合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傳統進行新聞實務的創新,嘗試新的報道模式,推動新聞實踐的新的探索。精確新聞和民族志新聞是新聞業界採用社會科學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方法進行業務創新的典型,從中我們可以窺見新聞實務借鑒創新時應把握的一些基本原則:

(一)客觀真實原則:科學求真的精神

新聞報道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真,隻有真實的信息,對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才有參考意義。[3]眾所周知,新聞真實地反映客觀事實有兩個層次的含義:一是要求新聞中的每一個具體事件必須合乎客觀事實,這就要求每一則新聞報道的五個W和一個H必須真實准確,傳統的報道方式追求的往往是這種層面的真實。二是要求新聞媒體通過有機的新聞報道,向人們呈現一幅現實社會的真實圖畫,以全面真實地反映整個世界。就這一點來說,傳統的隨意採訪與報道方式是難以做到的,而以科學的社會調查方法為基礎的精確新聞報道可以憑借其嚴謹的、精確的定量方法做到這一點。[4]

從新聞發展的歷史來看,凡是不能真實而准確地再現新聞事實的報道方式或者在真實性准確性上有缺陷的報道方式,甚至有意或故意造假,隨意增減情節的報道方式,都逐漸被新聞業界和受眾所淘汰,例如:政黨報業時期隻為追求一黨私見的政論新聞報道方式﹔“黃色新聞”時期一味追求捕風捉影、駭人聽聞效果的報道方式﹔甚至新新聞主義過度故事化的文學式新聞報道方式,都因有違客觀、真實的新聞報道原則而遭遺棄。

客觀性報道方式的出現雖然在客觀真實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但是實踐証明,報道總難免有偏見,新聞從業人員的民族利益觀,階級、種族觀念,政治傾向以及文化和意識形態諸方面的主觀因素,以及世界的復雜性和多元性,都限制了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客觀性報道方式也難以完整准確地報道新聞事實。解釋性報道也未能有效地解決新聞報道的求真問題,事實上鮮有記者有能力對復雜的現象作出適當的解釋,因為許多記者對其所報道的事件或者了解非常膚淺,或者理論水平有限,缺乏敏銳的目光,不能明智地處理和解釋事實。

精確新聞報道的核心要領,恰恰在於社會科學方法的應用。關於社會科學方法,學者們大都認同這樣幾點:其一,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遵行嚴謹的規范程序,強調命題的“証明”或“証偽”。其二,社會科學方法是一種系統、間接的科學觀察,可以克服記者個體直接觀察所產生的錯誤。[5]其三,用數據說話,強調數據的多方面使用。

正是精確新聞報道全面借鑒了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其間接性、系統性以及可驗証性等特點確保了新聞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確性。因此,從新聞信息的收集與加工來看,與傳統報道方式相比就具有了一些突出的優勢,精確新聞報道所具有的優勢往往與新聞媒體的核心價值理念,即新聞客觀性緊密相關。[6]針對精確新聞的一些鮮明特點,相關學者對此這樣評價:精確新聞尤其強調方法和技術,與解說性新聞和追蹤性新聞的關系甚為密切。在實証主義社會科學方法的推動下,記者在採寫新聞報道時並不是靠隨意的簡單採訪,而是依據調查訪問、公開文件、統計數據以及計算機輔助進行深入分析。它不僅不是反對,而是正好強化了一直以來提倡的客觀性理念。其准則就是科學式的中立,採納了客觀性的衡量標准。[7]

起初,客觀性的要求是客觀地觀察和搜集新聞,據實直錄,竭力排斥新聞報道中的主觀性和選擇性。[8]精確新聞正是在這一點上彌補了客觀性報道的缺陷,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客觀性的含義和實質也發生了變化。目前,根據公認的相關原則,客觀性意味著新聞記者必須杜絕片面、拋卻靜止而機械的偏見,盡可能按照新聞事件的本來面目如實報道。精確新聞數據的片面性選擇也帶來了很多問題,影響了報道的總體客觀性,民族志方法在新聞實務中的應用,無疑是針對這一問題的再次糾偏。

精確新聞採用社會科學研究系統規范的科學程序和方式方法來收集資料、查証事實,給受眾提供具有嚴密邏輯的客觀事實,追求更真實更准確地去反映事實與提供信息。[9]民族志新聞則運用社會科學質性研究方法來採集和加工新聞信息,並從歷史、政治、經濟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去透視分析新聞事實材料,深入細致地揭示社會事件真相,追求更宏觀更完整地把握事實材料。精確新聞重理性邏輯,民族志新聞重感性體驗,無論是真實數據還是真實感受,都追求科學求真的精神,力求全面准確地呈現社會事實,提高新聞報道的客觀性與准確性,是新聞界追求客觀真實的新聞理念的必然結果。

(二)多元價值原則:多元觀點的表達

多元主義價值觀強調民主,強調個性,強調多元觀點的表達和多元利益的訴求,這也是新聞界一貫追求的新聞理念。

縱覽新聞報道方式的演進歷程,我們不難發現,新聞及新聞報道方式愈來愈體現出多元、民主、平等的現代文明觀念。在傳統的新聞報道方式中,政黨時期的報業重視的是一黨之私見,商業時期的報業看重的是商業精英的利益,其他經過改進的報道方式如客觀性報道、解釋性報道、調查報道和深度報道等,盡管更加多元和民主,但是報道仍然難以跳出政治家、專家學者、大企業家以及影星、歌星、球星等社會名流圈子的束縛,多的是圈內的多元和民主,真正反映民眾的現狀、需求、問題、利益、呼聲與意見的新聞及新聞報道方式仍然在探索和創新之中。精確新聞借助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來探測民意,無論是運用民意測驗的方法還是進行實地社會調查,都是面向社會大眾廣泛搜集數據。精確新聞在新聞報道理念上第一次把目光真正聚焦於百姓大眾,普通百姓成為新聞報道關注的重點。精確新聞在客觀上更為全面地反映了民意,比傳統的新聞報道方式更能體現出多元與民主的進步觀念。而民族志新聞不僅在方法論上注重科學求真和多元民主的觀念,更是在認識論上重視新聞事件與普通百姓的千絲萬縷的聯系,關注常規或是傳統新聞學中被認為沒有什麼新聞性的日常生活,尤其看重與邊緣群體日常生活相關的文化和經濟活動。在民族志新聞中,普通百姓成為當然的新聞人物,公眾、民意不再是僅僅具有意識形態的空洞詞藻,而是內化為新聞記者自然的民主觀念和實實在在的行動。

精確新聞和民族志新聞都把目光投向普通百姓,不但挑戰了傳統的新聞生產方式,而且挑戰並創新了傳統的新聞觀念。精確新聞和民族志新聞都運用社會學研究的科學方法,在科學精神和科學理念的指導下,廣泛全面地收集真實數據或真實感受,表達多元文化、多元利益與多元觀點,無論在方法論上還是在認識論上,都充分體現了當今全球化、信息化、媒介化社會中科學、多元、民主與平等的新聞觀念。精確新聞和民族志新聞是新聞報道方式創新求變的典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新聞報道方式可以在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領域尋求科學方法的指導,在科學精神的引領下,不斷創新新聞報道方式,彰顯多元文化和多元價值觀。

(三)人文關懷原則:受眾本位的回歸

以人為本是新聞報道價值本位的基准線,在新聞報道實踐中體現對人的關懷是新聞媒體最基本的原則立場。人文關懷的核心與焦點正在於人,在新聞實踐活動中,這個人不僅包括新聞事件涉及的人,同樣包括廣大受眾。[10]

人文關懷既是以人為本新聞傳播觀的具體體現,更是對受眾本位的追尋與回歸,正日益內化為新聞媒體必須堅守的尺度,衡量著新聞媒體的傳播效果,指導著新聞媒體的各種實踐。在新聞報道中融入人文關懷,是大眾傳媒贏得受眾青睞與尊重的重要前提,也是新聞報道方式創新所必須遵循的原則。

縱觀新聞業的發展,可以看出,新聞業務的不斷創新與改進的過程,也是新聞報道人文關懷意識不斷強化和完善的過程。在政黨報紙和商業報紙時期,新聞傳播活動以傳者為本,新聞報道或者被當作政黨的作戰工具,或者作為謀利工具,體現大眾傳媒及其背后的階級、階層、政黨的政治或經濟利益,一切從大眾傳媒所有者的需要、利益、意志、興趣出發,很少考慮或根本不考慮新聞傳播對象的實際狀況和現實需要,基本談不上對新聞傳播對象的關懷、尊重和滿足,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被淡化,甚至被遮蔽。隨著政黨報紙和商業報紙退出歷史舞台,現代大眾化報紙逐步改變報道方式,注重受眾為本,新聞業務逐步調整舊有的新聞觀念,新聞報道開始關注受眾的需要、愛好、利益和呼聲,服務受眾,千方百計去滿足受眾的種種需求。盡管仍然存在各種各樣的新聞控制和管制,盡管仍然要考量傳媒背后的政治和經濟力量,但是新聞業務的創新和改進越來越體現出鮮明的人文精神。

現代新聞傳播觀,不僅需要科學精神的照耀,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引領。隻有這樣,才能把物質的力量、技術的力量和人文的力量結合起來,把技術和人性的因素全部調動起來並加以有機整合。[11]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應用於新聞傳播實踐,正是把科學技術與人文關懷相結合進行新聞報道方式創新的大膽嘗試,精確新聞和民族志新聞的創新成果,為新聞業務有機整合技術因素與人性因素進行新聞報道方式的創新提供了典范。尤其是民族志新聞從日常、瑣細、平凡的視角報道新聞,反映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人的活動,充分體現了人文關懷精神,比沒有人的靈魂的純客觀報道更能體現出對人的關懷,流露出人的真情實感。新聞報道隻有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認真遵循人文關懷的原則,更加重視和反映人的精神活動,才能自覺做到以人為本和關注民生,才能切實關注人民群眾的困難、疾苦與呼聲,才能很好地處理和解決普通百姓關切的問題,才能聆聽與表達群眾的感受與心聲,[12]也才能在新聞報道方式改進、探索的業務實踐中更加廣泛體現人文精神,才能不斷探索和創造出廣大受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報道方式。

(四)報道平衡原則:輿論生態的平衡

美國學者Simon Fico和Lacy等人最早開始在對新聞內容的研究中考察新聞報道的公正與平衡。[13]美國相當多的媒體有黨派背景或者有明顯的政治傾向,在對四年一度的總統大選以及其他重大新聞事件和重大問題報道時,會有明顯的偏向。而公正與平衡是嚴肅媒體對新聞報道最起碼的要求。要對新聞報道是否公正與平衡作出判斷,不能隻依賴觀看或閱讀報道后形成的對報道內容的粗淺印象,而必須依照嚴格准確的測量方法對新聞報道的公正與平衡作出客觀評價[14]。

相關研究表明,新聞報道隻有遵循平衡原則,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紛繁復雜的世界時刻變動的事實及其真相。但是,在具體的新聞報道實踐中,違背平衡原則的一邊倒報道隨處可見。形成一邊倒報道的原因多種多樣,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在相關利益驅使下一味追求眼球效應﹔難以突破日積月累形成的新聞報道思維定式﹔新聞媒體輿論引導的過度偏向。新聞媒體的一邊倒報道無益於廣大群眾對於社會真相的認識與把握,更不利於社會的和諧穩定。[15]要想很好地解決新聞報道中存在的這一難題,首先必須堅持新聞報道的平衡原則。

堅持新聞報道的平衡原則更是新聞真實性的要求。隻有堅持新聞報道的平衡原則,才能維護傳媒生態及輿論生態的平衡,也才能進一步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進而提升新聞傳媒的公信力。

2012年中秋節、國慶節期間,CCTV展開了以“你幸福嗎”為主題的調查。新聞記者奔赴全國各地,在街頭採訪了大學教授、外地游客、醫生護士和農民工等各階層人士。節目在《新聞聯播》等欄目播出后,引發了很大的反響,觀眾認為這期節目體現了電視的公益價值。

“你幸福嗎”式調查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央電視台的新聞報道中,折射出央視新聞形態的新變化。這樣的調查報道突破了傳統新聞採訪方式,借用影視人類學的手法,使電視新聞報道更加生動鮮活。考察類似“你幸福嗎”式的調查報道,我們不難發現,此類電視新聞報道做到了三方面的平衡:宏大敘事與質朴敘事的平衡、正面信息與負面信息的平衡、不同階層與不同地區的平衡。[16]

三、探索更貼近受眾的新聞報道方式

從新聞報道方式的變遷演化中,我們可以看出,新聞媒體要保持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必須轉變觀念,以受眾為本位,進行報道方式的改進和創新。精確新聞和民族志新聞兩種報道方式的經驗及其創新,為我們充分利用社會科學方法的資源進行報道方式的借鑒創新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原則方法。無論媒介環境如何變化,媒介技術如何更新,報道理念如何跟進,報道方式如何創新,我們必須始終堅持新聞本體、不離新聞本位,遵循客觀真實、多元價值、人文關懷和報道平衡這幾大原則。隻有秉持客觀真實的原則,才能以權威性、專業性和客觀性的報道方式獲得受眾信賴,從而提高媒體的公信度。隻有奉行多元價值原則,多層次、多側面、全方位地呈現社會事實,通過全景式的事實說話,才能做到客觀平衡,才能更有利於媒體充分表達立場、意見和價值觀,才能旗幟鮮明地表明令人信服的媒體態度。隻有秉承“生活因溫暖而美好”的理念,樹立受眾意識,堅守人文關懷原則,才能不斷地創新求變,才能真正釋放科學技術、科學方法的正能量,尋找到更具服務性和貼近性的新聞報道方式。隻有堅持新聞報道的平衡原則,才能維護傳媒生態及輿論生態的平衡,也才能進一步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提升新聞傳媒的公信力。當然,把握和堅持這幾個原則,說起來容易,真正實行起來卻任重而道遠,媒體同行們當以此為標准,身體力行。(作者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學博士生)

(本文為“新聞傳播與媒介化社會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重大課題“中國少數民族傳播歷史與趨向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章戈浩.反身性新聞:質性方法與新聞業務結合——以民族志為例[J].新聞與傳播評論,2011(00):11-17.

[2]蘇林森.精確新聞報道的社會功能[J].當代傳播,2006(3).

[3]吳飛.西方新聞報道方式變革的內在動力[J].現代傳播,1999(2).

[4]余芳.精確新聞學在中國(上)[J].當代傳播,1999(5):20-22.

[5]Philip Meyer. Precision Journalism:A Reporter’s Introduction to Social Science Methods(4th),Rowman & Littlefiei,2002:2.

[6]章永紅.主義還是工具:試論精確新聞報道的當代價值[J].新聞大學,2011(4).

[7]羅伯特·哈克特,趙月枝.維系民主?西方政治與新聞客觀性[M].沈薈,周雨,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29.

[8]郭鎮之.“客觀新聞學”[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8(4).

[9]章永紅.主義還是工具:試論精確新聞報道的當代價值[J].新聞大學,2011(4).

[10]於小雪.我國社會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問題[J].新聞愛好者,2011(2上).

[11]童兵.科學和人文的新聞觀[J].新聞大學,2001(2).

[12]安慧.新聞報道如何體現人文關懷[J].新聞愛好者,2012(12上).

[13]Simon,T.F.,Fico,F.,& Lacy,S.Covering conflict and controversy:Measuring balance,fairness,defamation.Journalism Quarterly,1989(2):427-434.

[14]李喜根,劉洋.國際新聞報道研究的理論框架與視角[J].新聞記者,2013(9).

[15]時漢楓.“一邊倒”報道的成因及破解之策[J].新聞愛好者,2011(6上).

[16]郎勁鬆,唐冉.平衡性:精確新聞視野下的電視報道——從央視“你幸福嗎”式調查的突破所想到的[J].新聞與寫作,2013(2).

(責編:張筱悅(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