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5年第5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大數據時代地市黨報的新聞之道

——以《無錫日報》的新聞報道為例

駱正林

2015年07月14日13:51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大數據時代媒體競爭非常激烈,傳統媒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各級地市黨報應該充分發掘地方新聞資源,創新新聞報道的形式,爭取在混沌的世界中發出清晰的、權威的聲音,不斷鞏固地市黨報傳統的輿論陣地。《無錫日報》是江蘇地市黨報的優秀代表,該報在時政要聞、民生新聞、國內國際新聞、圖表新聞、舊聞新聞等方面的報道創新,初步形成了《無錫日報》的新聞品牌,也使該報成為各類媒體報道無錫的新聞來源和素材來源。

【關鍵詞】時政要聞﹔民政新聞﹔數據新聞﹔舊聞新聞﹔輿論陣地

大數據時代網絡媒體、社交媒體異常發達,芸芸眾生加入到新聞採集和傳播活動中,新聞制作者與接受者的關系發生了再造。雖然新媒體的崛起給傳統媒體的生存帶來巨大壓力,但值得肯定的是:在泥沙俱下的信息海洋中,在流言八卦肆意橫飛的虛擬世界中,傳統媒體發出的聲音依然是清晰的、權威的,社交媒體轉發的國際國內重大新聞幾乎全部來自傳統新聞機構。《無錫日報》作為一家地市黨報,始終堅守黨報的新聞理想,通過不斷創新新聞報道形式,爭取在混沌的世界中發出清晰的、有影響力的聲音,不斷鞏固和提升《無錫日報》的品牌影響力。

一、時政要聞:用“新聞高度”守住“地方輿論陣地”

滿足人民的信息需要是媒體生存的前提,追蹤重要新聞是媒體人永恆的追求,承擔社會責任是媒體不懈的使命。美國新聞自由委員會指出:“我們必須承認,大眾傳播機構是一種教育工具,而且也許是最強大的﹔它們必須在陳述和闡明本共同體應該為之奮斗的理想中,承擔起教育者那樣的責任。”﹝1﹞在有些人的眼中,西方媒體是自由的、超脫的,甚至是不受約束的,然而,隻要對西方媒體進行深入的內容分析,我們就會發現,任何媒體都有自己的國家意識和政治覺悟。香港城市大學林芬等人的研究發現,“西方大部分學者認為西方的主流媒體具有很強的保守性。西方主流新聞媒體基本上是新聞源的一個傳聲筒。如果一則新聞與政府有關,媒體報道往往代表了官方的意見,這種現象在國際報道中尤為普遍。在面對反對現體制或者有較大改革訴求的社會運動時,西方的媒體都傾向於視而不見”﹝2﹞。在美國的很多影視劇中,“愛國主義”都是重要的、神聖的主題,影視劇始終不忘構建主流社會價值觀。

中國共產黨有著歷史較為悠久的黨報傳統。1942年延安《解放日報》改版時就提出,“報紙是黨的宣傳鼓動工作最有力的工具”“報紙的主要任務就是宣傳黨的政策,貫徹黨的政策,反映黨的工作,反映群眾生活”。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按照政治權力等級建立起完備的黨報系統,黨報作為黨的喉舌和宣傳工具得以從制度上穩定下來。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黨報一度壟斷了所有的社會話語權,其他媒體難以生存或難有作為。黨報體制是中國媒體體制的重要特色,在大數據時代,黨報重新顯示了它的存在價值。因為黨報需要追求社會效益,需要進行嚴格把關,需要引領社會輿論,所以黨報新聞是謹慎的、嚴肅的、權威的。今天的媒體結構是多元的、立體的、復雜的,但是主流媒體依然是媒體信息的主要來源。打開各種APP,其中絕大部分新聞都來自國內外大型媒體,其中,國內黨報是消息的重要來源。

任何社會都有它的主流價值觀,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是媒體的重要任務。《無錫日報》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始終將輿論引導作為重要工作。2013年以來我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時期,改革發展的局面更加復雜,社會思想意識更加多元,媒體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地市黨報,《無錫日報》積極承擔上情下達的任務,及時將中央反腐精神和治黨治國措施傳達到無錫市內。如習總書記強調縣委書記要“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2015年1月13日,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研修班上講話)﹔鞏固改革成果,把反腐引向深入(2015年1月14日,中紀委五次全會上講話)等。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強調“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2015年1月17日)﹔中紀委全會指出從嚴治黨、依規治黨“不搞運動”(2015年1月15日)等。同時《無錫日報》還及時報道無錫市委、市政府貫徹中央精神的具體措施與做法,如無錫市委常委會《認真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推動黨風廉政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2015年1月16日)、市委常委會要求《主動適應新常態 精心謀劃新舉措 努力建設“強富美高”新無錫》(2015年1月7日)。

施拉姆認為媒體具有“社會雷達”作用,媒體需要幫助公眾繪制社會地圖。具有思想性、指導性和知識性,題材較為嚴肅的政治、經濟、科技類報道一般被認為是硬新聞。硬新聞是受眾了解國計民生、形成生活決策的重要內容,也是繪制社會地圖的主要材料。我國黨報歷來強調指導性,通過硬新聞指導受眾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李良榮曾經將黨報的指導性概括為鼓舞、示范、論証、啟發、解釋、預測、警戒等7個方面。﹝3﹞《無錫日報》的時政新聞緊跟無錫社會發展的步伐,記錄無錫社會發展的經驗和成績,站在時代制高點上為各條戰線問計問策,為地方各項事業發展營造積極的輿論環境。《“城市名片”濃縮發展精華》(2015年1月2日)報道2014年該市獲得數十個國家級、省級獎項和榮譽(包括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第四位、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第一名等),指出這些成就讓無錫城市名片越擦越亮,城市表情越來越豐富。《第四屆中國投資者大會在錫舉行》(2015年1月11日)報道600余位專家企業家會聚無錫,共同探討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如何應對資本新時代,以及作為全國地市級中上市公司最多的無錫市如何利用資本發展。《中山路商圈需全新定位》(2015年1月20日)報道崇安區政府如何謀劃繁榮中山路商圈,提出了“從地段為王到性價比為王”“留客也要留鋪”的發展策略,希望借助特色商鋪再現中山路的繁華。芳庄沒有山地草原,沒有交通優勢,每天卻有近2000隻山羊從這裡賣出去。《芳庄為何誕生山羊大市場?》(2015年1月3日)以“記者蹲點筆記”的方式揭示了芳庄成為“北羊南運”樞紐的奧秘。《傳統村落保護把“根”留住》(2015年1月15日)指出傳統村落正在受建設性、開發性破壞,無錫經濟發展要注意保護傳統村落的“根”。《耕地保護“籬笆”扎得更緊了》(2015年1月18日)倡導無錫發展要守住耕地紅線,不僅要守住數量,更要保住質量。2015年1月15日1版發表的評論《新常態下要有新作為新突破》,更是從理論高度規劃了無錫的未來發展,評論指出“引領新常態,要更多地聚焦新常態下的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包容性發展,更加注重質量效益,更加尊重經濟規律、自然規律、社會規律,在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上下功夫”。《無錫日報》的時政新聞是無錫本地的“白宮新聞”,它對無錫社會的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導作用。

二、民生新聞:貼近百姓生活,傳遞社會正能量

20世紀80年代美國地方媒體曾經掀起過“公共新聞運動”,它們認為“新聞界不是作為公眾權利的代理人而存在,而是作為既表達公眾同時也幫助公眾形成和找尋自己身份的工具而存在”﹝4﹞。地方媒體在公共新聞理念的指導下,對美國媒體長期存在的客觀主義原則和揭丑報道進行了反思,它們呼吁“至少要讓媒體促進和真正改善公共或公民生活的質量,而不僅僅是報道或抱怨”﹝5﹞。如果結合中國國情,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公共新聞理念:媒體不能過分炒作娛樂新聞、煽情新聞和明星隱私,媒體注意力應該更多地轉移到值得關注的公共問題上﹔媒體應該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發起、組織、規范公眾對社會問題的討論﹔媒體要慎重進行批評性、揭丑性報道,既要揭露社會問題,也要幫助尋找解決社會問題的辦法等。公共新聞的出發點和我國民生新聞的出發點有根本的不同,但其中提倡關注社會問題、策劃公共討論、促進社會和諧等內容有很多異曲同工的地方。

“民生”是一個帶有人文思想和人本關懷的詞語,所謂民生,指的就是人民的生計。民生新聞是關注人民生計,關心市民生活的新聞。《無錫日報》的新聞報道強調平民視角和人文敘事,新聞內容多數採制於群眾的日常生活,突出觀照百姓的生存空間和生存狀況。我國媒體過去非常重視典型報道,但《無錫日報》並沒有簡單盯住好、壞兩種極端的典型,而是從民生視角全方位關注人民的生活。《無錫日報》不斷創新新聞報道形式,既有鼓舞也有監督,通過活潑的新聞文風、靈活的表達方式積極傳遞正能量。2015年1月1日,《無錫日報》“看無錫·熱聞”版刊登的頭條新聞是《無錫市2015年為民辦實事項目》,該新聞全面報道了無錫市政府將在2015年為民辦的12件實事,報道中每件實事都給出了具體的、扎實的、數字化的指標,如豐富文體惠民活動的具體內容有:“完成100場惠民演出、100場主題展覽、100場公益電影。”該報更多的民生報道從群眾需要、新聞價值和社會效果等方面選材,堅持客觀性、事件性和思想性的統一,從新聞報道中總結先進經驗和做法,不斷提高民生報道的質量和輿論引導的水平。如《市區1.3萬余人將告別財政養老》(2015年1月16日)、《政府牽線盤活百姓閑置房》(2015年1月5日)、《江陰5年建近千座水沖式公廁》(2015年1月7日)、《宜興350個村庄推廣濕地淨污》(2015年1月7日)等,通過鮮活的案例報道地方政府為民謀福利,改變傳統報道圖解政策的做法和公報式、命令式的做法。

創刊於1889年的《華爾街日報》是一份國際著名的財經報紙,有人將其稱為“世界政治的風向標、世界經濟的多棱鏡、世界金融的指南針和世界股市的晴雨表”。1941年巴納爾·基爾戈爾成為道·瓊斯公司的董事長,並領導華爾街日報進行了一次裡程碑式的改革,創造了著名的華爾街日報體的財經新聞報道風格,即講故事的風格。《無錫日報》的民生新聞比較重視新聞的故事化、事件化,通過人物、場景和細節描寫,深入淺出地宣傳先進典型,傳播先進思想。如2015年1月4日《行進中國精彩故事》專欄發表了《“祖孫三代”的另一種親情》,該文通過20來歲的科班護理師、40來歲的護工阿姨與步入晚年的老人們之間形成的新型代際感情,歌頌了濱湖區社會福利中心的專業護理水平和相互友愛精神。1月20日第五版《匆匆那年,溫暖與感動還在延續》回訪2014年的新聞人物,重新發掘新聞資源的內涵,通過系列典型人物的事跡展示無錫城市的精神面貌。飯團阿姨、反扒夫妻、新潮民警、買房環衛工、換肺女孩等人物的故事,讓新聞表達的主題更容易被讀者理解和記憶。記者的任務是傳遞新聞信息,但客觀報道新聞僅僅完成了一半任務,記者的另一半任務就是要在報道中講述好故事。《無錫日報》的講故事較為精彩,但仍有很多提高的空間,如要更加注重人物、場景和細節的描寫,通過精彩的新聞故事全面調動讀者的閱讀體驗。

民生新聞報道需要更多地關注人民生活,“對社會上剛露出苗頭但又帶有趨勢性的問題能靈敏地加以捕捉,並作出正確的判斷,進行前瞻性的報道”﹝6﹞。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需要始終有一定的距離,媒體對社會問題的發現,對群眾需要的記錄,將有助於政府加強民生工程的建設,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無錫日報》記者能夠深入基層開展調查研究,能夠用敏銳的視角發現社會問題,為有關部門解決民生問題提供思路,並積極推動有關部門解決一些民生問題。《開著寶馬領低保,這個不可以》(2015年1月18日)報道無錫市正在建立市民信用體系,“開著寶馬領低保,這種可能性將幾乎為零”﹔目前市民異地刷卡消費的需求日益高漲,但不同地區資金結算、優惠補貼、技術標准等方面的差異卻阻礙了“一卡同城”使用,記者通過調查發問《“一卡同城”,還需邁過幾道坎?》(2015年1月17日)﹔《看病“停車難”醫院成“堵點”》(2015年1月17日)指出“門口車輛排長隊成許多醫院‘通病’”﹔《體育老師兼校醫隻會“擦擦紅藥水”》(2015年1月15日)發現無錫市學校校醫配備嚴重不足﹔《上馬墩多個小區有“僵尸”建筑垃圾》(2015年1月12日)通過輿論監督敦促社區定期巡查、監督建筑垃圾清運﹔等等。這些群眾生活的小事通過媒體報道進入了公眾視野,有關部門在媒體監督下對問題的逐個答復或解決,無疑將促進無錫市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

《無錫日報》還有一個較有特色的版面“發布廳”。這個版面類似政府部門的新聞發布會,它能夠溝通政府部門與人民群眾的關系,能夠就群眾關心的民生問題接受群眾監督、解答群眾的疑惑。如《揮出強力組合拳 構建治霾新常態》(2015年1月16日),是無錫市環保局對2014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回顧,向群眾反饋了2014年全市大氣污染防治的成績﹔《打造家庭學校社會立體育人網絡》(2015年1月19日)通過報道13所大中小學的成功經驗,向市民介紹了市屬院校推進家校共建的成績﹔《堅持依法治旅,努力提升游客滿意度》(2015年1月12日)是無錫市旅游部門通報依法治旅的成績,並提醒市民簽訂旅游合同時的注意事項等。當然,目前“發布廳”的稿件還類似於政績廣告,期待以后該版能夠更像一個虛擬的發布廳。

三、國內國際新聞:做好新聞二傳手,提高新聞職業化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聞需要報道反常性的事件,新聞需要以事件為中心。然而,我國目前的新聞管理體制造成了新聞異地化現象,即本地發生的突發性新聞本地媒體難有作為。一些媒體的地方新聞很多類似於工作總結,沒有新聞性﹔或者說本地新聞還不大符合新聞職業化的要求。追求具有新聞價值的新聞是新聞媒體的普遍理想,因此,很多報紙的全國新聞版、國際新聞版的新聞性遠遠超過本地新聞版。《無錫日報》在強化本地新聞報道的同時,也注重對國際國內新聞版面的經營,《觀天下•聚焦》《觀天下•縱橫》《觀天下•中國》《觀天下•世界》等版面,是《無錫日報》新聞版面的重要組成部分。《無錫日報》在轉載國際國內重要新聞時,不只是作為新聞的二傳手,而是通過創造性的版面策劃和編輯,不斷提高《無錫日報》報道新聞的專業化、職業化水平。

職業化的媒體一般奉行“事件中心原則”,“即在新聞採訪中注意捕捉事件顯露在外的一些事實,注重捕捉事件中一些戲劇性的細節,注重新聞事實的可視性、可感性、現場性,讓讀者在輕鬆獲得信息的同時不動聲色地受到心靈的陶冶和淨化”﹝7﹞。報紙不是簡單的宣傳品,新聞應該具有新聞性。隻有在尊重事實的前提下,宣傳規律和新聞規律才能結合得更好。因此,《無錫日報》在選擇國內國際新聞的時候,堅持從新聞事件出發,從滿足受眾知情權出發,從提高宣傳效果出發,不斷提高國內新聞、國際新聞的專業性、新聞性。突發事件、重大事件是新聞的核心內容,《無錫日報》圍繞新近發生的國內、國際重大新聞,精心制作標題、編輯版面,不斷提高《無錫日報》在讀者中的權威性、公信力。《無錫日報》關於國內時政要聞的報道,既有時效性、新聞性,也堅持了正確的輿論導向。如中央紀委全會公報發布,《緊盯“四風”問題新形式新動向 對碌碌無為的干部該撤就撤》(2015年1月15日)﹔習近平在縣委書記研修班強調,《縣委書記要把好權力金錢美色關》(2015年1月13日)等標題就直截了當地濃縮了新聞精華。2015年1月18日刊登的《縣委書記們在中央黨校學些啥?》,生動活潑地向讀者介紹了縣委書記在北京接受培訓的情況,四個分標題更是將學習內容富有邏輯地展示給讀者:“課程表:第一課就是‘依法治國’”“主講教師:‘習大大’實在是太親切了”“學員守則:請假、吃飯不能‘任性’”“畢業論文:不允許代寫,要求非常高”。《無錫日報》國內外新聞都是國內外發生的有影響的新聞事件,如企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中央層面公車拍賣、深圳市的電價改革、石油價格的漲跌、南北車爆“內幕交易門”等民生新聞﹔上海外灘踩踏事件、中國游客擅開飛機安全門等突發事件﹔立陶宛入歐、法國遭受恐襲威脅、亞航墜機事件、緬北戰事升級等。讀者通過《無錫日報》的國內國際報道,就能非常容易地把握天下大勢。

報紙是一種精神產品,它需要滿足讀者的物質和精神需要,因此,報紙新聞必須以事件為主。吳海民在創辦《京華時報》的過程中提出了報紙就是產品,是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勞動產品。為了提高新聞產品的質量,吳海民提出了“三個還原”的概念。“所謂‘三個還原’,一是將內容還原成新聞,二是將新聞還原為事實,三是將事實還原為事件。”﹝8﹞事實是真實存在的情況,事件是社會上發生的有影響的事情。事實經常指靜態的真實要素,事件更多指事物運動變化的過程。《無錫日報》在選擇國內國際新聞的時候,抓住有價值的新聞事件,精心組織版面,擴大新聞報道的效果。如報道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的新聞:《跨入2015,他們僅一步之遙》(2015年1月2日),通過時間點的回溯,繪制時間軸來還原事件的過程。該報道的第一個時間點是“2014年12月31日23時30分”,該點上的事件發展情況是“外灘人群中開始傳出女人的尖叫聲和孩子的啼哭聲,不安的情緒開始蔓延”。這種報道方式不僅突破了傳統新聞的結構模式,而且通過時間點的運用提高了新聞的現場感。在激烈競爭的媒體市場,很多媒體都重視事件營銷,通過規模效應發掘新聞資源的利用率。2015年1月7日,法國巴黎查理周刊雜志社遭遇恐怖襲擊,1月8日《無錫日報》就編輯專題報道《法國諷刺漫畫雜志社遭襲》,並配發新聞分析、延伸閱讀和相關報道,幫助讀者深入地了解事件的新聞背景。其后,《無錫日報》不斷編輯后續報道,如法國警方鎖定雜志社恐襲犯罪嫌疑人,《三人均受過專門訓練》(2015年1月9日)﹔《法恐襲犯被警方擊斃》(2015年1月10日)﹔《巴黎反恐大游行40余位外國領導人參加》(2015年1月12日)等。在國際油價震蕩、亞航飛機墜毀等熱點事件中,《無錫日報》均連續跟蹤,幫助讀者了解、解讀這些重大新聞背后的新聞。

在我國現有的媒體管理體制下,地方媒體因為採訪權限與採訪成本的限制,無法直接深入國內外重大事件現場進行採訪。國內地方媒體的國內外新聞主要摘編其他媒體的報道,被摘編的媒體也主要是中央級的媒體,如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摘編不等於照抄,《無錫日報》通過對國內外新聞進行重新編輯,讓摘編稿件融入《無錫日報》的特色中,形成《無錫日報》特殊的編輯思想與版面風格。

近年來,由於新媒體的崛起,中央級傳統媒體更加注重報道的新聞性,不斷與新媒體搶奪輿論陣地。因此,《無錫日報》對國內外新聞的轉載、精編,一定程度上也是《無錫日報》的自我學習,通過這種學習可以強化《無錫日報》的新聞敏感,可以更好地提升《無錫日報》的品牌魅力。地市黨報在國內外重大新聞中隻能充當二傳手,但二傳手同樣有自主性,像《無錫日報》這種編輯方式,能夠對相關信息進行整合,通過縱深分析、增值服務,提高了國內外重大新聞報道的影響力。期望《無錫日報》在今后的國內外新聞編輯中,能夠更加敏感地選擇有價值的新聞稿件,更加善於發現獨家的編輯角度,更加有策略地對稿件進行組合,從而通過“來料加工”提高國內外重大新聞報道的主動權。

四、圖表新聞:注重版面視覺效果,探索數字新聞報道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化媒體在經營上和內容上不斷攻城略地,傳統媒體卻在媒體市場和輿論陣地上不斷丟失城池。互聯網進入中國僅有20多年時間,但是卻不斷推動媒體社會化的腳步:“新浪、搜狐、網易和騰訊開創了‘門戶網站’時代,為我國傳媒引入了互聯網媒體﹔新浪、騰訊、搜狐和網易等開創了‘UGC’(用戶自生產)時代,為我國傳媒引入了即時、互動的互聯網媒體﹔騰訊推出的微信創新了互聯網媒體,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9﹞今天,世界各地的服務器儲存了海量的、鬆散的、碎片化的信息,人類已經進入到大數據時代,數據變成像土地、石油一樣寶貴的基礎性資源。社會化媒體和數據挖掘技術的發展,使傳統媒體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數字化媒體的強烈沖擊,《無錫日報》未雨綢繆,從版面視覺效果的策劃和數字新聞報道的探索等方面,不斷尋找大數據時代新聞報道的創新之路。

數字化帶來了人類閱讀方式的改變,普通人的影像閱讀比重不斷提高。早在20世紀90年代,電視的繁榮推動了視覺文化的發展,報業也在電視的擠壓下增加圖片用量。今天,在網絡空間內圖片和視頻發展迅速,報紙版面在親和力上腹背受敵。《無錫日報》較早感受到來自媒體市場的挑戰,不斷在圖片用量和版式策劃上下功夫,努力用賞心悅目的版面贏得讀者的青睞。2015年1月4日,《無錫日報》將6、7版打通,策劃了一期《2014大家最關心這些時事》,版面既有新聞性,又有很好的視覺效果。在其他新聞報道中,使用彩色圖片已經成為《無錫日報》的基本做法。

有人認為大數據時代新聞概念正在發生變化,“新聞是正在發生、新近發現、搜索、推送與議論中產生的事實和觀點的傳播,或許還包括對新聞事實的分析和預測”﹝10﹞。2013年《紐約時報》因報道華盛頓雪崩而獲普利策新聞獎,報道利用現場視頻、3D圖片、氣象圖表、文字報道和聲音等多媒體形式,讓公眾有了全方位、全息化的體驗。2014年馬航MH370航班失聯,以CNN為代表的西方媒體,以大數據、人機互動、可視化傳播等技術,佔據了馬航事件報道的中心舞台。新聞報道的數字化轉型帶來了新聞業務的變革,新聞報道的形式更加賞心悅目,具有了可視性、前瞻性、科研性等新特征。《無錫日報》在數字化探索方面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充分利用網絡獲取更多的消息來源,如《反腐不定指標上不封頂》(2015年1月12日)摘編自中紀委網站﹔2015年1月5日利用新浪微博網絡留言,編輯祭奠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的專題《為逝者默哀,淚光中別忘了反思》﹔2015年1月8日利用網絡上的相關報道和評論,編輯出版專題《“土豆君”終於熬出頭,要當主糧了》等。二是報紙內容和微信、微博互動,如無錫“兩會”期間,報紙每天策劃相關話題,邀請網友通過“無錫觀察”APP、微信、微博和無錫新傳媒網站參與互動。三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制作相關圖表,提高新聞報道的可視性。如2015年1月16日7版刊登《訂飯館“放鴿子”也影響今后生活》,專題報道央行對個人征信業務“開閘”,報道中插圖就是電腦復合的圖表﹔2015年1月8日6版報道《出境游保証金成旅行社“搖錢樹”》,押題圖片是電腦設計出來的,既清楚又美觀。四是通過採訪數據或數據挖掘報道數據新聞。

傳統媒體過去有調查性報道、精確新聞報道等體裁,但數據新聞與過去這些報道形式有所不同,它需要通過數據挖掘技術,整理過去的數據,然后繪制出可視化的狀態圖。近年,中央電視台不斷探索大數據新聞,一些報紙也在通過計算機技術不斷改進新聞報道方式,如繪制十八屆四中全會全面改革路線圖、反腐風暴中繪制大老虎的社會關系圖等。《無錫日報》的數據新聞報道還處在探索階段,但也取得了一些不錯的成績。2014年最后一天,國務院批轉的財政部《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公布,這預示著政府會計制度重大改革正式啟動。2015年1月1日,《無錫日報》以《地方政府亮“家底”》為題對此作了報道,報道配發的關系圖能夠幫助讀者理解政府會計制度改革的核心內容。2015年1月18日1版“數說新聞”刊登《無錫外貿去年首破740億元,同比增長5.4%:一般貿易首超加工貿易》,這篇報道也配發了非常具有可視化的數據模型。

數據新聞是未來新聞發展的方向,地市黨報應該建立起數據庫,利用網站容量大、可搜索的特點,為受眾提供有關歷史資料、經濟或金融等方面的相關數據,並用可視化的模型將其表達、表現出來。《無錫日報》對數據資源的利用還處在初級階段,期望將來會有更大的進步。

五、舊聞新聞:挖掘新聞背景,珍藏歷史記憶

新聞是新聞,舊聞也是新聞,有時舊聞是具有很高價值的新聞。錢剛認為:“歷史是這樣,又很陌生又很接近,又遙遠又非常熟悉。”﹝11﹞“不為人知的歷史,在若干年之后也會成為明天的新聞。”﹝12﹞盧躍剛認為:“越新的事,反而離我越遠﹔越舊的事,反而離我越近。”﹝13﹞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新聞記者應該具有歷史學家的眼光,具備深邃的社會洞察力,能夠從紛繁復雜的現象中判斷歷史事件的價值。如果我們將歷史作為新聞的外延的話,舊聞應該有這樣幾個內涵:歷史上某些事件因種種原因被遮蔽了,今天歷史環境的變遷人們有權了解當年的真相﹔歷史上曾經發生的事件對今天的社會發展有很多借鑒,媒體報道歷史事件能夠更好地為現代發展把脈﹔因為當代語境的原因有些事件難以直接言說,媒體可以通過報道歷史事件讓受眾感悟新聞內涵﹔歷史是延續的,當現有的東西逐漸消逝的時候,媒體對往事的記載就是保護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當前舊聞已經是媒體新聞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無錫日報》當然也不例外,很多“舊聞報道”豐富了《無錫日報》的內容,也提升了《無錫日報》的文化內涵。

新聞是歷史的草稿,隻有將新聞事件放到歷史背景中,才能更好地看清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價值。2015年1月4日我國體育外交家何振梁先生仙逝,何振梁謙和正直、豁達無私,是我國絕無僅有的體育外交家,他在公共外交舞台上為中國國家形象增添了很多光彩。何振梁出生於江蘇無錫,是一個鄉愁濃烈的文化人。作為何振梁家鄉的報紙,《無錫日報》在他辭世后作了濃重的報道,這些報道都充分利用了歷史材料和背景資料。如2015年1月8日8版《走遍世界各地 為家鄉贏得榮光》記述了何振梁與《無錫日報》的不解之緣,記者單紅將過去採訪何老的經歷再次整理,從申奧成功后反感“奧運之父”的稱呼,因鄉情與《無錫日報》的無數次互動,記者將何振梁當成精神導師等方面再現了何振梁的人格魅力。同時,版面為這篇報道還配發了很多歷史資料,如曾任毛澤東、周恩來的翻譯,教薩馬蘭奇念“北京”,訪問希臘拒報銷機票等。在《他為家鄉留下奧運財富》(2015年1月6日)、《最好的告別方式是理解奧林匹克理念》(2015年1月6日)等報道中也穿插了不少歷史背景。歷史具有雙層含義:一方面它是時間序列上的事件,另一方面它也是意義詮釋上的敘事性再現。何振梁鮮活的歷史資料增添了新聞文本的閱讀魅力,也讓讀者感受到何振梁體育外交生涯的非凡意義。

大到一個民族、一個城市,小到一個個人,都要有記憶。沒有記憶的城市發展是沒有目標的,它的未來前景也沒有人文意義。記憶不僅要有想象的元素,而且要有物質的載體。鄉村、古鎮是傳統文化的一種容器,然而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很多文化載體、文化符號正在加速消失,我們忽視它們、嫌棄它們,甚至以保護的名義破壞它們。為了尋找無錫的文化符號和文化記憶,為了提倡“城鎮化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無錫日報》從2015年1月19日開始推出專題採訪——“美麗中國的‘江南style’ 尋找無錫的鄉愁符號”(見圖3)。在1月19日的啟動新聞中這樣寫道:“行進在現代化征途上的無錫,同樣需要呵護自然的饋贈,珍藏文明的印跡,留下先輩創業、創造、生活的刻痕,為這座城市留下可供后人銘記,可供海內外游子懷想,可供五湖四海游客品賞的有形、無形的‘集體記憶’。”“我們話無錫,訴鄉愁,說江南,書寫歲月淘不走的故土記憶,書寫魅力新無錫,書寫舌尖上的無錫,也書寫‘新無錫•新憧憬’。”

《文心雕龍》“通變”篇說:“設文之體有常,變文之數無方。”文章體裁有一定的規格,然文章具體格局與形式變化多端。1963年,時任新華社副社長的穆青提出“用散文筆法寫新聞”,鼓勵記者擺脫不合理的寫作約束、改變令人生厭的新聞語言,他本人也在《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等通訊中實踐散文筆法。今天,雖然新聞界對散文新聞仍有爭論,但散文新聞依然得到一些人的提倡。“提倡散文式新聞,意在打破新聞結構的呆板形式和表現手法上的陳規戒律,就是用散文的表達形式和清新明快的筆法去寫新聞,而絕不是把新聞寫成散文。”﹝14﹞對於時政要聞散文筆法顯然不合適,但對於人物報道、事件報道,尤其是人文報道,借鑒一些散文筆法未嘗不是一種創新之舉。《無錫日報》的舊聞報道顯然可以採取散文筆法,這種散文筆法讓舊聞變得更有文採、更優美、更有情感、更受讀者歡迎、更能觸動讀者的心靈。

2015年1月19日,“尋找無錫的鄉愁符號”發表了第一篇稿件《冠中畫卷覓鄉愁》。著名畫家吳冠中曾經背著畫板遍尋家鄉宜興的山水草木,記者走進古村落尋找吳冠中畫作中的場景,為離鄉的游子們保留一抹淡淡的鄉愁記憶。該文的導語就不落俗套,起筆就是“思鄉,一草一木總有意,一磚一瓦總關情”。記者尋訪到的不少畫中場景,今天依然能夠讓游客流連。例如:“在宜興的東北角、擁有2700多年歷史的古鎮周鐵,不時可以遇見老弄堂、老房子等舊時的生活痕跡。”“記者來到了下邾村儒芳裡自然村。村名出自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之口,‘孺子可教,儒風芳菲’,故稱‘儒芳裡’。這是一個很有味道的村落,明淨的天空下,大片樓房中散落著不少老房子,與穿村而過的黑色化道路相映成趣,幾名孩童牽著一條小花狗在村頭玩耍,老人在門前理菜,隻有偶然間路過的汽車鳴笛才會打破這一片安靜祥和。”因為採用散文筆法,讀者不僅有閱讀文字的感覺,而且有很古朴的畫面感、生活感和人情味。新聞報道一般強調客觀性,記者作為報道者不大表達自己的感情。而在《冠中畫卷覓鄉愁》中,作者的感情自然流露,似乎是作者在領著讀者尋訪家鄉記憶,使讀者如臨其境、感同身受。

《無錫日報》的其他新聞報道方式也獨具特色,如文體新聞、法制新聞、深度報道等,這裡限於篇幅不再贅述。大數據時代媒體競爭激烈,中央級媒體都在堅決地進行新聞改革和創新,不斷鞏固和擴張輿論陣地。作為我國媒體重要組成部分的地市黨報,應該充分挖掘地方新聞資源的優勢,將本地新聞做足做透,不給別人后發制人的余地。品牌是公眾對媒體新聞產品和文化價值的一種評估和認知,是一種充分的信任。《無錫日報》應該繼續努力探索新聞報道的個性,不斷打造區別於同類媒體的品牌,這樣才能使《無錫日報》真正成為無錫人的精神家園,成為全國媒體報道無錫的新聞來源、素材來源。(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新聞自由委員會: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M﹞.展江,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5.

﹝2﹞林芬,趙鼎新.霸權文化缺失下的中國新聞和社會運動﹝J﹞.傳播與社會學刊,2008(6):96.

﹝3﹞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244-246.

﹝4﹞西奧多•格拉瑟.公共新聞事業的理念﹝M﹞.鄔晶晶,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13.

﹝5﹞西奧多•格拉瑟.公共新聞事業的理念﹝M﹞.鄔晶晶,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5.

﹝6﹞沈世緯.新形勢下新聞工作者“五要”﹝J﹞.青年記者,2015(1):25.

﹝7﹞石堅.新聞寫作新視角﹝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9.

﹝8﹞吳海民.創新媒體的十二塊木板﹝C﹞//鄭保衛.論傳媒改革與發展.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114.

﹝9﹞郭全中.“內容稀缺”背后的不同邏輯﹝J﹞.青年記者,2015(1):4.

﹝10﹞譚天,王俊.新聞不死,新聞業會死去﹝J﹞.新聞愛好者,2014(12):18.

﹝11﹞錢鋼.中國傳媒與政治改革﹝M﹞.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8:255.

﹝12﹞錢鋼.中國傳媒與政治改革﹝M﹞.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8:254.

﹝13﹞盧躍剛.真相與救贖﹝C﹞//陳婉瑩,錢鋼.中國傳媒風雲錄.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8:298.

﹝14﹞張駿德.新聞報道改革與創新﹝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8:46.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