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7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淺析互聯網背景下的網絡集合行為

王一麗

2015年07月15日11:05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集合行為是在特殊的情境裡,由某種刺激性條件觸發而形成的自發的、無組織的具有負面影響的群集行為。網絡的出現和普及,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無數的便利,也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困惑,網絡集合行為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就網絡集合行為發生所具備的條件以及其與現實集合行為的異同進行分析,並提出了幾點對策。

關鍵詞:網絡集合行為﹔社會矛盾﹔社會控制

網絡、新媒體出現后,信息的傳播模式、速度、狀態有了顛覆性的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也隨之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網絡帶給人們許多值得歡呼雀躍的便利,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社會民主的發展,然而一些異常的社會現象也逐漸浮現出來,讓人們在歡呼雀躍互聯網時代偉大的同時感到遺憾和無奈。集合行為是某種刺激條件下發生的非常態社會聚集現象。在集合行為中,信息傳播是非常態的、異常的,有許多不合理的機制影響著,往往會給社會秩序帶來嚴重的沖擊,甚至帶來異常惡劣的破壞性后果。網絡集合行為較傳統意義上的集合行為傳播面廣,從某種程度上講,其影響力和破壞力更大,這也是很多學者關注網絡集合行為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網絡集合行為

傳統意義上的集合行為,指的是在一些自發、無組織等特殊的情境裡,人們對某種共同的刺激產生的反應以及相應的行為。美國社會學家帕克從社會學角度定義“集合行為”是“在集體共同的推動和影響下發生的個人行為,是一種情緒沖動”。集合行為常見的形態有群集鬧事、恐慌、流言、謠言、騷動等。

作者認為網絡集合行為是借助於網絡平台,網民對同一事件或理念的反應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網絡集合行為往往有可能同現實中的集合行為呼應,從而產生更加強大的影響或者說是更有破壞力的后果。

二、網絡集合行為產生的原因

網絡集合行為同實際社會生活中的集合行為一樣,其產生也同樣需要三個基本條件。

(一)結構性壓力

比如自然災害、失業、經濟危機、國內外政治矛盾、貧富差距擴大、種族關系緊張、失業現象嚴重、物價不穩等,此時社會上的不安、恐慌情緒彌漫[1]。

首先分析近幾年影響較大的網絡集合行為:2011年的“搶鹽”風暴,其誘因是日本大地震后的核泄漏,一個名為“漁翁”的網友在其QQ擴散出來的恐慌。

2012年“世界末日”恐慌誘因是一個關於瑪雅人的傳說,加之之前有些影視作品《世界末日》等給人們也造成一定程度的恐懼,在網絡世界裡,更是有人斷章取義,截取影視作品中的某些畫面,與“天象”聯系到一起,來証實世界末日的預言。當然很多主流媒體一直努力用科學的証據攻破世界末日的說法,但並沒有徹底消除人們對它的恐慌。為什麼這個末日論在網絡上一直存在呢?網絡上很多人這樣調侃:倒希望有什麼‘世界末日’,反正我一無所有,有錢的、沒錢的、當官的、貧民窟的都是一樣的!有些人開始消極地對待工作、不能理性消費等。網上也不乏這樣的論調:如果真有世界末日,我那麼拼死拼活的工作干嘛?如果真有世界末日,我得趕緊消費!作者認為這個案例是很典型的,它反映出來一些結構性的壓力,折射出很多的社會矛盾點:人們生活壓力越來越大,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人們仇富、仇官心理嚴重。

近些年來網絡公眾聚焦的熱點問題集中在公權力高、公益強、公眾關注度高的領域,例如城管打人問題,官員腐敗問題。當今社會轉型步伐加快,新舊制度更替產生了很多社會矛盾,原來很多平衡的關系失調。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加之結構性壓力給部分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壓力,很多社會成員不安感、緊張感、焦慮感增強,人們為了減壓、發泄不滿,滿足願望,便容易加入到集合行為的大軍中去。

(二)觸發性事件

人們在結構性壓力較大的環境下,如果再遇見一些刺激性事件,便容易成為集合行為的導火索。網絡集合行為往往是一些刺激性事件的出現或者一些刺激性的網帖引發的。被稱為網絡暴力第一案(姜岩的死亡博客),就是一位網友在天涯論壇裡發了一個義憤填膺的帖子——《看到一個MM自殺前的博客 因為小三……她從24樓跳下去了好慘》,而且還轉載了姜岩自殺前的博文。網友在譴責之余,開始了“人肉搜索”,公布了男主人公王菲及小三的資料,並且呼吁所有行業驅逐他們,網友甚至還找到了王菲父母的家,用油漆在其門口涂上“逼死賢妻”等字,還不斷貼有誣陷威脅恐嚇等話語,嚴重擾亂了王菲本人和其父母的正常生活。當前社會中,破壞和威脅婚姻關系的婚外情較多,使得中國傳統的婚姻家庭關系受到了威脅,給社會增加了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小三”也是當前社會一個敏感話題,也是一些社會成員在實際生活中所面臨的壓力,因此,關於譴責小三的導火索便特別容易點燃。

(三)正常的社會傳播系統功能減弱,非常態的傳播機制活躍化

郭慶光在《傳播學教程》一書中解釋正常的社會傳播系統減弱指的是大眾傳播公信力喪失、政治信息封鎖嚴重或公開度極低等狀況,這些情況容易引發集合行為。作者認為就目前而言,相對現實的集合行為,網絡集合行為的社會可控性更低,光靠技術的力量來實現集合行為的預警、干預和控制是遠遠不夠的,海量的網絡信息使得人們眼花繚亂,網絡信息的非常態特征不會那麼容易被發覺,但其傳播面廣,傳播速度快,如果不能合理有效的控制,很容易演化成暴力問題,這給傳媒研究人員帶來了新的挑戰和課題。

三、網絡集合行為對策

綜觀眾多的網絡集合行為,網民們的聚焦熱點主要在以下幾個地方:公務人員不作為、胡作為、貪污腐敗、暴力執法﹔犯罪嫌疑人在拘押或服刑期間非正常死亡﹔強拆房屋不能得到合理安置﹔上訪人員在上訪途中被非法拘禁﹔教師嚴重傷害未成年學生心理生理﹔未成年女性懷孕﹔第三者插足﹔弱勢群體得不到應有的權利和保護等,這些問題都是現實社會中較難解決的問題,但卻是容易誘發暴力甚至刑事案件的高危事件。

(一)了解網絡集合行為的高危誘發問題,我們可以考慮如何從源頭上抑制集合行為的產生

政府部門與公眾之間的信息溝通渠道如果不夠暢通,其公信力就會下降,那麼一旦遇見觸發性事件,公眾會特別容易聽信小道消息,盲目從眾,產生集合行為。貴州瓮安事件中初中生李樹芬之死只是導火索,其深層的原因是資源開發、移民安置國企改制、建筑拆遷等問題中政府與群眾利益矛盾的長期積澱。網絡集合行為的誘因和現實集合行為是一樣的,因此,許多政府部門、領導越來越重視互聯網上民意的表達,紛紛開通相應的網絡聽政平台,甚至使用新新媒介與普通民眾互動,這是個很好的疏通和溝通方法。

(二)社會控制機制

網絡匿名性特征使得網民們的價值觀更加的分散和多元化。就目前而言,光靠技術的力量來實現控制網絡集合行為信息把關的任務無疑是杯水車薪。就政府部門和傳統主流媒體而言,應該密切關注網絡輿論的方向,從這些輿論中,提煉出社會矛盾的焦點,疏通與公眾交流溝通的渠道,及時解決矛盾,若能合理的處理這些矛盾,是提高公信力、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進步的一個良好機會。此外,政府和媒體應該積極主動向公眾普及應對危機事件的科學知識,盡量避免集合行為的發生。當然,網絡法律法規建設也刻不容緩,軟性控制和硬性控制要雙管齊下,相得益彰。

(三)社會整合

網絡平台的高度匿名性和自由性使得網民感受到了“無政府”的狀態,人們有條件接觸到絕對海量、絕對多元的信息,人們也可以暢所欲言。然而,當前“信息爆炸”所帶來的信息的絕對量的快速增加與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匱乏”成為一個明顯又尷尬的矛盾。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裡,價值觀、媒介觀是多元的、分散的。既然光靠網絡把關技術不能有效的改善“信息匱乏”的現狀,那麼我們是否可以用軟性的方法去整合一下網民的媒介觀和價值觀,提高大家的媒介素養,淨化一下當前媒介生態環境?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歷次調查結果顯示,網民中年輕人遠遠多於其他年齡段的網民。有資料顯示,網民的文化分布中,大專以下文化程度的佔到70%左右[2]。這些網民媒介素養不高、性格也容易沖動,對事物缺乏理性的評判能力,隨意表達的欲望較強烈,這些人往往容易參與到集合行為中。作者認為當前關於對網民網絡素養的培養和教育還是比較欠缺的,我們可以利用一些合理的方法去宣傳和規范下網絡這個虛擬社會的秩序,因為網絡社會運行體制已經完全和現實社會體制成為維系社會關系、維持社會秩序同等重要的體系。比如,加強對青少年的網絡素養教育,提升農村地區網民的網絡素養,宣傳網絡使用法規、法律。傳統主流媒體和一些有影響力的網站積極肩負起這個社會責任,加大網絡使用教育的力度。

在中國新聞史的長河中,民國時期涌現出來一批優秀的名記者——邵飄萍、林白水、黃遠生、張季鸞等,他們對社會高度的責任感,那種憂國憂民、為民請命的士子之心。網絡給了公眾前所未有的自由,暢所欲言,我們是不是應該試著重新燃起國民“社會責任”之火,讓越來越多的網民能夠意識到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哪怕隻出現一批擁有對社會高度責任感的網絡“意見領袖”,能夠理性的引領網絡輿論,最大限度的抑制網絡集合行為的發生。筆者認為,在全民性網絡素養教育和培養的具體實施中,我們不妨將傳統文化中一些精華部分吸收進來,比如儒家文化裡的“以天下為重”“修身養性”、“胸懷天下”、“位卑未敢忘憂國”等來培養或強化網民們的社會責任,從而規束自己的行為和言論,提升他們的媒介素養和能力。

網絡集合行為雖然消極性影響較大,但是畢竟也有其特征和規律,科學分析和總結其原因、特征和規律、形態、趨勢,就能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這個目標需要很多部門如政府、主流媒體、教育部門等和網民共同的努力和配合才能實現,我們期待一個更加和諧安定的網絡傳播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 劉生琰.網絡集群的集合行為與建構合理的網絡秩序——“艷照門”事件的社會學思考[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6). 

(責編:趙光霞、燕帥)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