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下山》 NO.489
65分
觀影時間:7月8日
觀影地點:國瑞城百老匯影城
觀影人數:15人
這是一部爭議很大的電影,很多人稱《道士下山》是爛片,然而在當今爛片橫行的時代,以市面整體水准來審視,《道士下山》起碼稱得上一部“電影”,而不是屢見不鮮的“PPT或MV”影片。但《道士下山》也絕對稱不上“優秀”,華麗四射的外衣與作者自身的理念矯揉而紛雜地糾結在一起,最終呈現出來的是一部野心膨脹、又進退失據的作品。
原著改編
從“糖葫蘆”變“悶葫蘆”
徐皓峰的原著出版於2007年,這是他的第一本小說。整部書就是圍繞著小道士何安下的奇遇記展開,不斷遭遇困境、遇到高人相助、逃難或者身陷。不可否認原著《道士下山》的硬核武俠風格非常吸引人,但對於一部小說而言,該書線索繁瑣且人物眾多,以一個主角串起來很多故事,很像一部公路片,假如改編的話隻能從頭到尾,挑選其中幾個段落進行演繹,這一點正如電影所展示的那樣。
王寶強飾演的何安下以旁觀者/參與者的身份串起來三段故事,敘事結構屬於“糖葫蘆型”。王學圻飾演的如鬆大師是故事的節點,也是一個江湖的避風港,打個比方就像一個升級的地方,每次經驗值滿了之后就去分配一下技能點。電影在敘事層面上沒有問題,且非常嫻熟地將一個小道士的見聞容納在了120分鐘裡。
敘事不是問題,但要表達的內容太多是問題。除了范偉的第一個故事相對完整之外,后兩個故事雖然篇幅很大但也非常混亂,對於沒有看過原著的觀眾有感覺雲裡霧裡。比如片中何安下與彭七子吃毒物的橋段,是原著本身就有的情節,導致何安下誘發了罪惡的一面,但這段情節放在全片中卻非常突兀。如果說范偉的故事尚屬張弛有度,那麼后期就進入到一個異常混亂且臃腫的階段,再加上一個與原著極為相似戛然而止的收尾,使得整部電影的敘事結構從“糖葫蘆型”變成了“葫蘆型”。
人文主題
文化傾訴與繁瑣說教並存
原著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將武俠小說的場所搬到了民國。武俠小說本是民國武術界的發明,武俠小說開山之作《江湖奇俠傳》的作者向愷然就曾在國術館任職。而作者徐皓峰本人就是一個道學研究者,《道士下山》文化氣息很重。所以當陳凱歌要將這部書搬上銀幕的時候,得到了原著書迷的一致認可。陳導的人文氣質在國內導演中算是數一數二的。
陳凱歌也確實為電影注入了非常濃重的人文色彩,民國三教九流的畫卷,就連第一段那個近代版的潘金蓮故事都拍出了花樣,畫舫沉沒之后,四周那巨大的金剛雕像審視著整個故事,這段內涵非常精彩,其中囊括了道家“天道”的含義,又有佛教“無業無報”的思想。佛家在於大徹大悟,眾生平等,這也是每次何安下遇到困難的時候要找禪宗如鬆大師開導的原因。人如何為俗塵所蒙蔽,如何方能令那顆隨波逐流、不能自已的心,安於當下,也是“何安下”這個名字的寓意。
然而電影過猶不及的地方,恰恰是陳凱歌過於人文的氣息,放太多到電影裡就變成了矯情。這種強烈的作者意識加入到電影中,完全掩蓋了原著的精髓。原著那種對傳統文化沒落與斷裂的反思在電影中變成了繁瑣的說教,武俠的風骨在電影中蹤跡不見,隻看到一個處處碰壁的何安下,作者所有的思考和詰問,也在不斷地夫子自道中下落不明。
商業手段
動作、笑料與“激情”
電影畢竟是一部商業片,如果一味地說禪說人文,在這個商業電影的市場中是行不通的。陳凱歌早已不是當年拍攝《無極》時候那個一味展現自我的導演,經過了10年浸染陳凱歌早已深知市場規律,因此《道士下山》最終拿出來亮招牌的地方還是“外衣”,打斗、笑料、場面,外加基情。
電影的技術層面相當出色,打斗部分也是十足有料。但是電影技術方面少數的問題也在於打斗,本片的動作指導谷軒昭是於佔元的徒弟,成龍的小師弟,但該片的玄幻風格似乎不太適合谷軒昭,后者更適合寫實派。因此感覺片中打斗雖然眾多但特點不明顯,吊威亞痕跡很重。而且大段的打斗讓原本就分段的故事變得更加支離破碎,劇情與動作場面割裂,是共性問題而不是本片獨有的問題。
關於引起熱議的查老板與周西宇的故事,盡管陳凱歌一再否認(原話是留給大家自行解讀),總感覺是導演為了營造話題性有意為之。但這段情節生硬的插入顯得異常尷尬,甚至不如《小時代》中類似情節那般隱喻和有趣,隻看到了突如其來的“不離不棄”和台下一個個瞠目結舌的觀眾。
無論如何,《道士下山》已經成功晉升為陳凱歌票房最高的作品(超3.8億),或許歲月歷練磨平了陳導演昔日鋒芒的棱角,他最終要的只是這個而已。
■ 觀眾評語
正方
場景、鏡頭和演員都挺講究。盡管當中有點比較矯情的情節,可以忽略。好看!(80分)
禪意的武俠,完全極致的風格,陳凱歌的電影一直在超脫中國現在的市場,如同凡·高的畫,隻有時間才能証明電影的價值。(85分)
反方
高深莫測而不倫不類,滿腹經綸而不三不四,座無虛席卻全場噓聲。(50分)
禪思一點兒沒透出來,結尾的悟道(中心思想)變成了強扭的瓜,陳凱歌入道走火入魔,影壇之大何處安下?(40分)(撰文/夢見烏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