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據CNNIC數據統計顯示,截止2014年12月,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網民在對互聯網的依賴程度上達到最高,為63.9%。大學生作為即將進入社會的高知識分子群體,在面對復雜的網絡環境時,不可避免要遇到網絡謠言。網絡謠言具有傳播速度快、匿名性強等特點,作為網絡大軍的主力軍,大學生對於網絡謠言的認知和應對情況有著直接或間接的社會影響。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案例分析的方法,對大學生對網絡謠言的認知和行為進行數據分析與原因研究,並最終從五個方面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網絡謠言﹔大學生﹔認知和行為﹔應對機制
近年來,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網絡內容日益豐富,網絡接觸人群日益增長,這些都為謠言的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謠言本身帶有的影響力、危害性借助網絡這一傳播速度快、交互性強的平台迅速傳播,而在整個網絡謠言傳播體系中,每一個接觸到網絡謠言的個人對於謠言的認知能力和處理方式決定著網絡謠言的傳播范圍和影響程度。與網絡接觸密切的大學生,其對網絡謠言的免疫問題變得非常重要,同時,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中流砥柱,該群體對謠言的辨別能力和處理方式值得我們特別關注。
一、“網絡謠言”的概念研究
謠言概括的說,就是一種沒有事實依據但傳播廣泛的信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謠言有了新的傳播途徑。漢斯約阿希姆•諾伊鮑爾曾說:“互聯網是數字時代的聽傳,謠言女神的輝煌時代才剛剛開始”[1]。筆者認為,網絡謠言是以網絡為傳播載體的,通過各種網絡中的特定方式(例如:微博、朋友圈等),針對受眾所關心和感興趣的問題或事件所發布的沒有事實依據的信息,其傳播力度、影響范圍遠不是口口相傳所能企及的。
二、研究內容和研究目標
(一)研究對象的選擇依據
如前文所述,據CNNIC數據統計顯示,截止2014年12月,網民中學生群體的佔比最高,為23.8%,大學本科及以上的網民在對互聯網的依賴程度上達到最高,為63.9%[2]。大學生求知欲強、信息需求量大、對網絡依賴大,但其正處於即將進入社會階段,自身辨別能力較弱、情緒化等特征可能會導致不良的社會影響,尤其是在匿名性強、信息量大的網絡環境中,大量謠言難辨真偽,大學生又是網絡高依賴群體,對於謠言的認知和處理不當,必然要帶來嚴重的社會影響。
(二)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通過調查問卷和案例分析兩種方法進行,問卷也圍繞了一部分列舉案例進行設計,同時也會結合問卷結果對案例進行分析。
1.問卷設計思路。分別從認知態度、原因途徑、行為習慣等方面設計問卷,緊緊圍繞大學生對網絡謠言的接觸和認知情況、網絡謠言在大學生中的傳播情況、網絡謠言傳播的原因、大學生對於網絡謠言的辨別能力以及大學生在一些實際案例中的表現情況進行設計,綜合考察大學生群體對網絡謠言的認知和行為的情況。
2.樣本選擇。在天津市選取三所高校分發1002份問卷。為了保障問卷調查結果的合理性和准確性,選取的三所院校需要涉及理科類院校、文科類院校、藝術院校。因此,筆者選擇天津大學、天津師范大學、天津體育學院這三所高校,同時選擇在各學校圖書館和食堂出口處等人流聚集地發放問卷,抽樣方法為非概率抽樣中的定額抽樣。
3.問卷回收情況。共發放1002份調查問卷,其中有效問卷954份。在有效問卷中,男生佔得比例為48.95%,女生為51.05%,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比例分別是:30.61%、23.27%、21.07%、25.05%。
三、研究結果
根據回收的問卷,我們可以從大學生對網絡謠言的認知態度、接觸程度和辨別能力,大學生認為謠言產生的原因,大學生在網絡謠言中傳播中的實際行動來分別分析。
1.大學生對謠言的態度認知。對謠言的態度方面。有20.86%的人不相信,5.03%寧可信其有,8.18%的人聽取他人意見,23.16%的人不關心,42.77%的人有自己的想法,會斟酌。可看出大多數大學生會主動去判斷,不會聽信謠言,但仍有大約四分之一的大學生會選擇中立或者相信。
2.大學生對謠言的接觸情況。對謠言的接觸情況方面。有48.85%的人通過微信接觸謠言,52.73%的人通過微博,32.91%的人通過貼吧,55.03%通過QQ空間,15.83%通過天涯等論壇,9.43%通過其他方式接觸。可以看出接觸情況最多的依次是QQ空間、微博、微信、貼吧,可以看出謠言在網絡中真是“無孔不入”,隨處可見。在筆者選取的四個謠言案例中,接觸過的大學生分別佔83.75%、37.74%、79.65%、45.18%。
3.大學生對謠言的辨別能力。對謠言的辨別能力方面。約有2.83%的人完全不能辨別,36.37%能夠辨別一些太過夸張的謠言,43.08%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能夠分辨,14.26%大部分都可以分辨出,3.46%沒有想過,以上數據表明,大學生對於謠言的辨別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在問到是否會去考証謠言時,僅有3.67%一定會去考証,大學生在遇到一條謠言時不能辨別,或是沒有質疑意識,極有可能因為內容新奇而習慣性轉發,成了傳謠的一份子。
4.大學生對謠言的動因認知。對謠言產生的原因認識,33.65%的人認為是一些不法分子蓄意制造、謀取利益,55.24%的人認為是大眾對於某些信息的誤解,11.11%的人認為是大眾對於一些事物的美好希冀。
5.大學生對典型謠言個案的處理態度。對謠言的處理。從大學生在網絡謠言傳播案例中的實際行動來看,在接觸到具體的謠言案例時,有約三分之一的人會相信,在遇到實際情況時,大學生對謠言的處理仍然讓人擔憂。
四、研究結論
結合以上舉出的案例及調查結果,通過數據分析,筆者將大學生傳謠的原因及其進行了分析歸結
(一)個人情感的干擾
在看到可能對自己或身邊家人產生威脅的信息時,在無法分辨其真假的情況下,出於以防萬一的心態,轉發謠言,自己卻不知道已經在傳謠,例如:席卷全國的“搶鹽風波”。成因:在網絡空間中,大學生普遍喜歡發布個人的生活和情感問題,這使他們在接受和發布網絡信息時受到更多個人情緒的左右,削弱了他們對謠言的免疫力,無意識中有了造謠或傳謠的行為。
(二)純粹的習慣性轉發
不管內容是什麼,隨意轉發。在沒有求証的情況下,就相信了謠言所說的內容。成因:在大學這個小社會中,大學生在逐漸社會化的過程中,其個體是害怕被孤立的,害怕個人意見與集體意見相背離而遭到孤立。網絡謠言在網絡中大肆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信任度,這樣就促使了謠言成為“多數意見”,其在大學生群體中便不斷發酵。同時,群體認同也是成因之一。在“沉默的螺旋”這一現象下,大學生為了獲得自我認同和所屬群體認同,面對網絡謠言,大學生個體往往會跳過思考和核實的步驟,直接參與傳播,無形中就成為了網絡謠言的二次傳播者。
(三)借助轉發謠言來宣泄心中的不滿情緒
大學生造謠心理與傳謠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造謠可能是因為大學生誤看或誤聽了某一事件、現象,在沒有再次求証的情況下,傳播到網上,產生了一定影響﹔也可能是出於某種目的,故意編造謠言,並將謠言傳播到網上去,以引起關注。成因:價值觀的改變。大學生在面對知識、觀點在網絡中的集中爆炸時,除了自身的知識結構、思維觀點發生了變化,其價值觀也在潛移默化的改變著。例如:“在多元思想文化的負面影響下,一些大學生在思想價值觀上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不再崇尚傳統思想文化中的道德評價標准,其傳統的思想價值觀念逐漸解體,多元思想價值觀以及社會不良風氣嚴重沖擊並削弱了一些大學生對價值觀的鑒別能力”[3]。利己主義、個人自由主義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導致其公民責任缺失,網絡行為出位,出現造謠、傳謠行為。
五、對策研究
在網絡謠言傳播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從造謠源頭、傳播途徑、辟謠方式等方面來應對謠言傳播,而對於大學生中的網絡謠言傳播,我們更可以有針對性地從個人、學校、媒體、政府這些方面進行措施分析。
(一)個人方面
1.堅持提高自身知識水平和辨別能力。謠言止於智者,它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辨別謠言的能力,在遇到網絡謠言時,可以運用自身的知識對謠言的真假進行判斷。除了自己的專業知識,還應不斷的擴展知識面和閱讀量,努力構建多元化的知識體系。應多注意自身媒介素養的提高,使自己具有反思意識。同時,辯証看待網絡信息,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提升自身在虛擬信息環境下的媒介道德。
2.網絡群體間的觀點碰撞。在校期間,針對網上接受的一些謠言,和同學、室友進行討論,經常跟同學交流網絡上的謠言,便於從更多的視角了解謠言﹔或者在看到一些熱門事件或新聞時,可以通過觀看網友的帖子、回復等進行分辨,或者與網友進行互動,同學之間的討論、網友之間的互動起到去偽存真的目的,也促使我們正確對待群體意識,規避沉默的螺旋帶來的負面效應,這樣才能使自己更全面的認識事件,從而採取更理性的行動。
3.主動求証。對於一些自身現有知識無法解釋的信息,可採取合適的方法進行驗証,同時結合對被動獲取的信息的思考,來更加理性地對待網絡謠言。在遇到不確定信息時,主動求証,自覺追蹤信息來源、傳播的過程,以及后續的動態報道,盡可能地獲取與之相關的豐富信息,大學生判斷網絡謠言真偽的能力也會隨之提高,當面對官方解釋和網友的帖子時也就能夠做出獨立的判斷。同時,網絡語言使用更為頻繁的大學生對於網絡社區的了解可能也更為深刻,對於網絡謠言的散布傳導機制也更為了解,所以更能自主判斷謠言的真偽,我們要很好的利用這一點,在面對不確定信息時,多思考、多驗証,以求有更深入的認識。
(二)學校方面
1.高校方面要做到校內信息公開透明,建立辟謠機制。在不會損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對於一些信息模糊或者學生有疑問的地方,應及時予以解釋,有關校園的謠言在網絡上已公開傳播時,應作好第一時間的准確辟謠。校園網絡信息部門應聯合學校相關部門建立起健全的網絡謠言監督制度,針對校內網絡謠言及時監測和分析,也可開設辟謠咨詢窗口,定期在校園網上就有關熱門網絡解疑答惑,引導積極輿論。
2.加強網絡信息傳播教育以及道德教育。高校應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開展相對應的網絡媒介素養教育,可將網絡信息教育設為公共通識課程,在網絡高度發展的今天,網絡接觸也在不斷的深入,網絡信息認知與行為能力正逐漸成為每一位公民應具備的最基本能力。同時,更加深入地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進行教育,網絡謠言的產生也是道德缺失的表現之一,我們必須學會把握自己,保持高度的道德自覺。
3.說服理論的應用。針對不同的謠言,選擇合理地溝通方式進行有效地說服,不同的溝通方式可能帶來不一樣的說服效果,說服者可以利用班會、寢室座談會等方式與學生面對面交談,從而有效控制網絡謠言的傳播。同時,大學生情緒化高,高校可利用大學生的情緒化,充分說服其抵制網絡謠言,從而激起校園抵制網絡謠言的浪潮。
4.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全面提高教育者的政治素養、道德水平、媒介素養,使他們也學會利用網絡並科學應對,有效地處理網絡謠言,以便來更好地管理學生中的網絡謠言傳播。
(三)媒體方面
1.客觀、公正、及時地報道。事件發生,媒體應努力挖掘問題,多方求証,並客觀公正地報道事實的真相,盡量從源頭上減少網絡謠言的產生。一旦有與謠言相關的官方信息出現,媒體應當及時對消息加以廣泛報道,盡可能地消除網絡謠言帶來的負面影響。
2.引導網絡輿論。對於已經開始傳播的網絡謠言,媒體要發揮自身的權威性,針對網絡謠言的特定內容,設置報道“議程”來引導網絡輿論發展,疏導謠言中的負面情緒,從而盡可能地消減網絡謠言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3.媒體可利用自身優勢,開辟辟謠專區。利用辟謠專欄等形式,對當下流傳甚廣的謠言進行科學的分析和解釋,達到辟謠的效果,同時可以給受眾普及相關知識,從而減少謠言的再次發生,很好的制止了謠言惡性影響的進一步擴散。
(四)國家、政府方面
1.增強政府公信力。政府要做到信息及時公開,同時確保信息的真實、有效,杜絕欺瞞群眾、凌駕於群眾之上的輿論出現,減少大學生對政府的不信任感,以增強政府的公信力。
2.建立健全的網絡管理機制。加強網站管理,提高網站的社會責任意識,建立起完善的網站管理機制,特別是大學生日常光顧的社交網站的謠言預防和處理機制,淨化網絡信息環境。建立及時辟謠機制,在出現重大突發性事件時,政府部門應及時做好辟謠工作,以防止事態朝著“輿論畸形”方面發展,導致事件進一步惡化。在事件發生之前,防患於未然,建立及時辟謠機制。
3.完備相應法律體系。隨著網絡謠言在近些年的不斷擴大,嚴重性不斷增強,我國也開始出現相關規制法律。2013年9月9日,兩高發布了《解釋》,有力地規制了網絡謠言的制造、發布和傳播,剎住了網絡謠言的風潮,保護了公民的合法權益。但是,現有的法律體系仍然無法支撐日益復雜的網絡關系,我們仍需要建立全面健全的法律體系,完善相關法律部門,繼續加強監管和懲處力度,監督和引導言論自由,嚴厲打擊網絡謠言的滋生和蔓延。
參考文獻:
[1] (德)洛伊鮑爾著.顧牧譯.謠言女神[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2]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2015.
[3] 馬小華,趙亞軍,鄭麗波.文化強國視閾下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缺失與重構[J].前沿,2012(9).
[4] (法)讓—諾埃爾·卡普費雷著.鄭若麟譯.謠言:世界最古老的傳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 沙蓮香.社會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6] 黃慶暢,張洋.近年10 起網絡謠言案例[N].人民日報,2012-04-16.
[7]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
[8] 李姚麗.網絡謠言在大學生中的傳播以及應對策略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4(8).
[9] 李桂芹.大學生參與網絡謠言傳播的內在機理及引導[J].青年記者,2013(10).
[10] 梁濤.從“搶鹽危機”看微博與謠言傳播[J].今傳媒,2011(7).
[11] 喻國明.科學辟謠的機制應對[J].人民論壇,2011(4).
[12] (美)奧爾波特,波斯特曼著.劉水平等譯.謠言心理學[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