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7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媒介融合時代的電視死亡論探究

趙廣遠

2015年07月16日15:33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伴隨著傳媒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對於傳媒人性化需求的不斷提高,大眾傳播的途徑越來越多,與此同時,大眾傳播的競爭壓力隨之增大。特別是在網絡信息時代的今天,媒介融合的趨勢日趨明顯,新媒體對於傳統媒體的沖擊與日俱增,與此同時有更多的年輕人選擇了以網絡為載體的傳播方式。在此背景下有人預言:電視即將死亡。本文主要是針對這一話題展開論述,從傳播學視野下以及電視傳播實踐的角度探討電視不會死亡的原因,同時指出了電視未來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媒介融合﹔電視﹔大眾傳播﹔未來發展

一、引 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大眾傳播方式以及傳播媒介也在快速的改變發展。當電視出現並不斷普及的時候,曾經有人預言廣播要死了[1]。然而,隨著時間的推進,廣播並沒有走向死亡,而是在探尋的前進道路上,由信息雜糅的全面大眾傳播走向例如交通廣播等專門化具有一定指向性的非線性窄眾傳播。同樣,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當很多人的日常生活中選擇不看電視不聽廣播,但是卻離不開網絡的時候,我們同樣要問:電視是否要走向死亡呢?筆者認為,在互聯網時代以及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人們獲取咨詢的途徑更加多樣,但是在網絡信息時代的沖擊下以及新媒體的融合過程中,電視非但不會走向死亡,而且會根據時代與受眾的需求以及傳媒科技的不斷進步中,在不斷的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本文主要從電視為什麼不會走向沒落,以及電視未來的發展方向的角度進行探究。

二、電視為什麼不會走向沒落

探尋電視不會走向沒落,主要是從萊文森的媒介進化理論角度以及電視傳播模式中傳播者和被傳播者角度進行探究,闡述電視不會走向沒落。

1.從萊文森的媒介進化理論分析電視的命運。人類發明的媒介無非是兩種命運,生存或者是消亡,如果一種媒介在信息傳播的媒介大潮中,佔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並且持續穩定,那麼將會繼續生存下去。被譽為“數字時代的麥克盧漢”的美國媒介學家萊文森所提出的媒介生存進化論認為,某種媒介的未來命運是可以預期的,自然,電視的命運也是可以預期的。這印証了電視不僅僅不會消亡,而會持續發展。

(1)“人類即環境”理論。“人類即環境”理論認為,媒介的進化不取決於任何別的因素——復雜程度、技術含量、輕重美丑,隻取決於人類作為“環境”的自然選擇,適者生存的媒介就是適應人類需要的媒介。其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媒介作為“有機體”是有生命的,同時,這種有生命的媒介技術是人類創造的,所以人類使得媒介技術得以發生﹔另一方面,媒介技術跟自然界的有機體是一樣的,隻有適應環境才能生存。對於電視來說,電視這種“有機體”是由我們人類創造的,所以電視依托於我們人類而存在,同時電視又被我們人類所應用,所以電視這種“有機體”又依托於我們人類這個自然環境而存在,因此,電視的去留是由我們人類來決定其去留的。電視因為符合人類的需求,並且被需要,所以,在這個層面看,電視不會消亡,而這種“有機體”會依托於人類這種環境而存在。

(2)“自然人感官傳播模式”理論[2]。“自然人感官傳播模式”理論指的是某種媒介的傳播模式,是否同人類與生俱來的安裝在人類器官中的“硬件”一致,是決定其命運的決定性因素。廣播在傳播的過程中,它的傳播模式跟我們人類與生俱來的與世界進行交流的方式是一致的,所以會在電視、互聯網等各種全新媒介充盈的全新媒介傳播環境中繼續發展,並且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應。而電視恰恰同樣可以滿足人類視聽雙重的感官需求,與人類與世界交流方式相同,所以會存在並發展。

(3)估量媒介存活前景的兩種特征理論。萊文森的估量媒介存活的兩種特征分別是:該媒介的根本屬性一旦發生了變化,那麼無論用什麼名字來命名,他都是一種全新的裝置。可以改變的,或者他的變化是可以想象的,即使發生了改變,也不會傷筋動骨,它還是原來的媒介。同時他指出,我們在說一種媒介是否要死亡的時候,必須要考慮電視的基本的,固有的不可改變的特征,以及其可以改變的,非重要性的特征是什麼。無疑電視這種傳播媒介,相對於報紙的紙質傳播方式,以及廣播的傳播方式,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聲像的傳播方式。與此同時,根據“人類即環境”以及“自然人感官傳播模式”理論來看,聲像的傳播方式符合“環境“的需要,所以不會消亡。雖然隨著媒介的融合以及傳媒技術和使用者人性化需求的不斷改變,電視的線性傳播方式改變了,電視的大眾化的傳播規模改變了,但是其最本質的聲像傳播樣式沒有改變。所以電視不會走向死亡。

2.電視傳播模式中傳播者和被傳播者角度分析電視命運。電視在傳播的過程中,並不是自己獨立完成傳播的過程,而是依托其中的人,也就是上游的傳播者以及下游的受眾。從主動傳播的角度以及必須接受群體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電視在媒介融合下,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所以電視不會走向死亡。

(1)傳播者的必然需求。電視作為大眾傳播的方式,在傳媒融合的大環境下,雖然有許多更快更簡潔更人性化的傳播方式出現,但是電視作為當下傳播范圍最廣、影響力最大、傳播效果最好的傳播方式,被電視的傳播者所必然需求。電視是黨政信息的最主要的傳播窗口之一,無論作為黨的喉舌的國家電視,還是有財團支持的商業電視,無不都是在為利益的主體而發聲,電視傳播黨政信息方便,有其不可替代性,所以電視不會消失。從傳播的節目內容上來看,美國等國家都有電視節目的等級審查制度,在中國同樣也存在有些內容可以在電視節目當中播出,有些內容由於各種原因不能夠播出,而互聯網等媒介相對於電視媒介而言,其審查監督制度並沒有那麼齊全,監管也沒有非常嚴格,所以電視成為了很多傳播者進行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

(2)被傳播者的剛性需求。電視的受眾群體主要集中在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3]。這個年齡段的受眾的忠實程度非常高。這主要是由於該人群接受新鮮事物的水平以及本身的素質所決定的。所以即使是在互聯網時代,中老年朋友們應用互聯網的程度相對比較低,反而對電視等傳統媒介的應用程度較高。因此,他們成為了電視的固定受眾群體,正是市場的被需要性,所以電視不會走向死亡。電視在被傳播者群體當中,除了扮演了教化的作用,還可以作為一種最普遍的家庭必備的減壓方式。很多人都有習慣,回家之后打開電視,即使不看,也會通過聽聲音的方式,增加家裡面的“人氣”。特別是在當前家庭的規模不斷的減小,上班族的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電視在減壓或者舒緩人們心情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電視也不會消亡。

三、電視未來的發展

電視之所以發展進步,其中主要由傳媒科技的發展以及傳媒人性化的進步兩個原因共同影響。那麼,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電視將會朝著怎樣的方向發展?電視內容又有哪些改變?

1.傳播形式發生改變

(1)由線性傳播到非線性傳播。眾所周知,傳統電視的傳播方式是線性傳播的。因此,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頻道,所播出的內容,我們是沒有任何選擇性的。但是現在隨著電視節目的非線性傳播,我可以在其他時間點播觀看,同時我可以快進快退,甚至回看。當然,這種非線性的傳播方式更是現代傳媒符合人性化需求的體現。其主要的發展形式有:雲電視,網絡電視,家庭影院等[4]。

(2)由固定傳播到移動傳播。電視以往的信號接收形式多以有線傳輸為主,所以這就要求電視一般有固定的場所。從人性化的角度來看,這樣的電視變得非常的不便捷,無論是時間還是空間上,都限制了我們對於電視的應用。隨著網絡在我們生活環境中覆蓋面的不斷擴大,電視由固定的方式改變為移動電視,人們可以拿手持電視甚至通過手機就可以觀看節目,這大大擺脫了傳統電視對於空間的限制,可以讓我們在第一時間,在任何由網絡信號的地方觀看電視節目,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便捷。

(3)由單向傳播到多向傳播。傳統電視的傳播方向都是單方向的,也就是,電視播出內容觀眾接收,但是我們的意見卻不能夠傳達給“電視”。然而電視在媒介融合下,電視衍生出更多的交互方式,甚至可以實時的參與電視。這使得電視的傳播方向由以往的單向傳播改變成了多向傳播。可以觀看節目的同時,通過微信微博等功能,實時的在線互動,甚至還可以在大眾傳播平台上表達個人觀點,在節目播出之前就可以通過多媒體交互表達個人意見等。

電視向非線性傳播,移動傳播以及多向傳播改變的同時,受眾的粘度也不斷增加,使得電視成為受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傳播內容發生改變。

在這個媒介競爭激烈的時代,技術上的差距變小,如何讓受眾選擇電視並且高粘度的貼合,電視內容無疑是其中重要的原因。電視之所以不會死亡,內容的不斷改變有著重要的影響。

(1)貼近人性化。電視表達方式一直在變化,從早期的說教型的內容,到后來服務性的內容等,要想在未來的傳媒市場中分一杯羹,內容的人性化改變,是重要的突破口。人性化主要體現在播出的節目的時間上,根據人們的需求生活習慣進行播出。例如:某些電視頻道,在中午吃飯的時候,播出治腳氣,治痔瘡的廣告,除了語言的污染之外,電視還有很多惡心的畫面播出,這大大的影響到了受眾對於電視的認可,轉而會選擇不看甚至會重新選擇傳媒方式。在節目內容上,根據人們的生活習慣以及需要進行改善,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滿足受眾需求。這將會更加人性化的提高電視的播出水准,增加觀眾對電視這一傳播媒介的應用。

(2)走向專業化。電視的播出內容可以根據內容的性質進行分類,這樣的分類對於某一類節目的目標群體無疑有著重要的指向性,觀眾對於電視節目的需求也就更具有針對性。例如:建立新聞頻道,各類新聞可以集中進行播出,那麼對這些內容有一定需求的目標群體就會更加貼近。由此看來,專業化的道路無疑是電視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5]。

(3)走質量路線。電視媒介作為大眾傳播平台,其播出的大眾文化很多時候都被人詬病制作粗糙,不夠精良。所以我們應該在電視節目質量上下功夫,提高節目的可看性、可欣賞性。當下很多電視台的綜藝節目開始走大片化的道路,像是制作電影商業大片一樣制作電視節目。這樣一來,電視與其他傳媒方式相比,節目質量就有了一定的競爭力。

綜上所述,在媒介融合的傳媒環境下,電視這種基於視聽的影音傳播方式不僅僅不會走向死亡,反而會在媒介融合當中跨越發展。

參考文獻:

[1] 朱佑龍.新媒體環境下中國廣播新聞發展困境與突破[D].鄭州大學,2013.

[2] 梁頤.電視和電視機的未來命運——以萊文森媒介生存進化論為視角[J].西部廣播電視,2014(4).

[3] 王靜.新媒體電視的傳播特性和受眾特征[J].當代傳播,2010(4).

[4] 何方.電視本體的嬗變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

[5] 毛慧.我國電視頻道專業化問題與對策研究[D].中南大學,2010.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