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7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記者華萊士的社會責任及對我國新聞界啟示

李佳瑞

2015年07月16日15:37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美國杰出的記者代表華萊士,是西方記者中履行社會責任的典范。持續半個世紀的從業激情,面對高職邀請時的理性回絕,面對社會問題的及時發聲等方面體現了他始終如一的社會責任追求。他履行社會責任的過程又呈現了內發性、自覺性、外部性等特點。目前,我國新聞事業蓬勃發展,但是存在著記者的社會責任缺失等問題。本文對華萊士作為記者的社會責任進行了研究,並根據其經驗,結合中國新聞界具體情況提出了三點建議。

關鍵詞:新聞記者﹔社會責任﹔啟示

記者群體在當代社會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諸多的社會問題都需要記者來發聲。這裡的“發聲”,就是一種社會責任。那麼,究竟何為記者的社會責任?普利策認為:“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在他眼中,記者的社會責任體現為觀察國家的問題和發展方向。新華社前社長郭超人在談社會責任的問題時說到:“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生命攸關,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毀譽忠奸。[1]”這裡談的是記者的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對記者的社會責任的探討,始於20世紀初。當時,許多媒體機構及記者在利益誘導下,撰寫了趨利的、不實的報道,受到了社會各界的譴責。於是,有聲音提出,新聞從業人員及新聞媒介要最大限度地滿足“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要承擔“自己良心的義務”[2]。社會責任論的發展是時代的產物,其實質上也表明了記者的社會責任的重要性。

華萊士是西方記者履行社會責任的典范,他一生捧回了19次美國電視艾美獎和艾美終身成就獎。這不僅是社會對他工作的肯定,也是對於一個勇於擔當社會責任的記者的嘉獎。研究華萊士社會責任的表現及特征,或對記者同行有所裨益。

一、華萊士社會責任的體現

(一)熱愛崗位,身體力行做採訪

在長達半個世紀的記者從業經歷中,華萊士一直身體力行地進行採訪。直到2006年,華萊士才從主持了38年之久的《六十分鐘》中退休,當時他已85歲。退休后,華萊士並沒有閑下來,幾個月后,他又應邀獨家採訪了伊朗總統內賈德,這幫他捧回了第19個艾美獎。2008年1月對棒球明星羅杰•克萊門斯的採訪是華萊士最后一次公開採訪,當時他已經88歲了。

華萊士一生採訪過七任美國總統,另外還採訪了包括馬丁•路德•金、普京、安南等在內的大量政要名流。這些採訪,不僅為他贏得了“美國傳媒界常青樹”的美譽,採訪背后的故事更是他一生愛崗敬業、履行記者的社會責任的寫照。

(二)遵從本心,高職高薪不動搖

尼克鬆總統曾邀請華萊士擔任其新聞秘書,華萊士獲知后卻婉言謝絕:“我還是願意當一輩子記者。[3]”這就是華萊士的本心。“他認為自己的秉性不適合擔任任何一位政治家的發言人或辯護人,華萊士厭惡一切對真相的粉飾與回避。[4]”這其實也是華萊士為履行社會責任的一種選擇。因為“政客”華萊士,就要遵循“政客”邏輯,難以堅守社會責任了。

從對記者本心的遵從,到拒絕高薪高職的誘惑,華萊士始終能認清自己的位置,能堅守記者的社會責任。這也正是華萊士對自己內心的承諾。華萊士此舉,正是他堅守社會責任的體現。

(三)及時發聲,出現在需要出現的地方

華萊士選擇的話題總能抓住受眾的注意力,找到社會責任缺失的地方並展示真相所在。從“越南戰爭”問題到“水門事件”丑聞,再到披露了煙草工業隱瞞尼古丁有害的秘密……這些看起來普通的採訪,卻一次又一次地告訴了大家應知而未知的秘密。對於新聞行業“亂發聲”乃至“不作為”的問題,他質疑美國的新聞風氣:“什麼叫新聞?政治上的婆婆媽媽和家庭中的吵架拌嘴才叫新聞嗎?新聞工作者的良心是什麼?”

他從不獻媚也從不回避問題,社會責任在哪裡,他的問題就往哪兒問。以至於,美國新聞界有聲音認為:“他就像一隻斯特拉堡的鵝,有著一肚子文件、事實、問題和旁証材料,每次採訪他至少要做50個小時的功課。”

絕不回避問題,總是及時發聲,展現著他的責任與擔當。

二、華萊士社會責任的特征

(一)華萊士的社會責任具有內發性

這裡的內發性指其社會責任源自內心。因為內心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所以應從其整個生涯發展過程來看待內發性。

華萊士從業之初,曾擔任過播音員、撰稿人等能近距離接觸媒體的職業,這為他“轉業”記者埋下了種子。

華萊士曾因主持談話節目而名噪一時,但是他在自我反思中卻認識到自己的談話節目遠離了現實,他需要真正地去了解這個世界真實的一面,而不是沉浸在風花雪月中。“他准備像年少時演播的‘青峰俠’一樣穿上甲冑,並以‘深夜追擊’為名開始向美國新聞虛偽的沉沉黑夜發起攻勢”[5],這是他一生中的轉折點。此后,華萊士將目光投向社會,自覺地擔當起記者的社會責任。這些都是基於內心的意願。

(二)華萊士的社會責任具有自覺性

自覺性是指個體能自覺自願地執行或追求長遠的目標任務。其外在表現為激情、興趣等,內在表現為責任心、職責意識等。

華萊士堪稱漫長的記者從業經歷沒有讓他疲倦,相反地是,他一直充滿激情地堅持在採訪一線,直至88歲。在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鬆向華萊士發出擔任白宮發言人的邀請時,華萊士毅然以“揣著壞消息卻強顏歡笑,不是他想做的事”[6]為由拒絕了尼克鬆的邀請。

自覺抵制誘惑、自覺追求責任,以及對記者這一職業的激情,充分體現了華萊士的社會責任的自覺性。

(三)華萊士的社會責任具有外部性

外部性指外部事物的影響性質。此處體現為美國社會及新聞界對華萊士的外部影響。

美國社會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了美國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由此他們也對媒介機構及其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華萊士正視這些要求,他也認為“雖然我們的社會有這麼多的問題擺在前面”,但是部分記者卻把注意力投向了“白宮的胸脯和好萊塢的屁股上”。他將之稱為“可恥的逃避行為!”

美國自由委員會在1947年刊發的《自由和負責的報刊》中,率先提出了類似“社會責任論”的理論,並由此產生了“新自由主義理論”[7]。美國新聞界也由此開始主張新聞機構及新聞記者要兼顧“新聞自由”的權利和“社會責任”的義務。這對華萊士亦有較大影響。

公民意識的形成提高了社會對新聞媒體水平的要求,而社會對於新聞媒體的要求又促使了新聞界“社會責任論”的成長。這兩個因素共同影響了華萊士對社會責任的追求。

三、華萊士的社會責任對我國新聞界的啟示

(一)新聞記者自身要保持高度的自覺性

回顧華萊士的記者生涯,“源自內心的自覺”一直支撐著他。反觀我國,每年各級各類的記者宣誓儀式,有的記者宣誓時言之鑿鑿,后來卻寫起了假報道,拿起了封口費,更有甚者利用職務之便收取“保護費”。兩相對比,高下立現。

造成宣誓儀式“走過場”原因不在於儀式本身,而在於某些記者在誘惑面前,自覺性不夠。對此,記者們首先要做到“自身硬”,不斷培養自己的自覺性,身體力行,不做假採訪,不搞假報道,將自身價值的實現和社會責任的履行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方能像華萊士那樣為新聞事業奉獻一生。

(二)新聞人才的培育機構要加強社會責任的意識培養

2013年的陳永洲事件,2014年的芮成鋼事件等是我國新聞界“以職務謀私利”的實例。這暴露了我國部分記者的社會責任意識及法律知識淡薄的問題。同樣是面對誘惑,華萊士能不為名利所動,有人卻耐不住誘惑,這其中,社會責任意識的形成與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新聞人才的培育機構,應主動擔起培養社會責任意識的責任。

此外,除了進行直接的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外,還應通過營造環境實現潛移默化的影響。因而,各新聞人才培育機構一方面要做好記者的思想道德、職業道德以及法律法規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要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得准新聞工作者們在正式入崗前就滿懷責任意識,不為錢權所動。

(三)新聞行業內部要堅持自律,不藏污納垢

環境影響人,環境塑造人。社會責任論在美國新聞界的盛行對華萊士的社會責任的形成產生了正面影響。反之,不佳的新聞行業環境容易藏污納垢,甚至有可能爆出行業丑聞。

因此,我國的新聞行業一定要堅持自律,不藏污納垢,以吸引更多優秀人才。隨著十八大以來的“打虎拍蠅”的反腐風暴日漸擴展至新聞出版領域,新聞行業不應該等待“被反腐”,而應主動自查自糾,借反腐的契機,營造良好的新聞生態圈。這就要求中國新聞界,加強自律,堅守道德底線和法律紅線。此外,還可將社會公眾的外部監督力量與新聞機構內部監管機制結合起來,及時對相關問題進行處理。

四、結 語

記者華萊士的社會責任的體現出三大特征,而這三大特征的形成又與他內心發展以及外界環境的影響密不可分。我國新聞行業和新聞記者或可從中吸取經驗,從提升記者的自覺性、加強對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加強新聞行業自律這三方面共同構建充滿記者社會責任的大環境。也希望我國新聞行業能出現一個又一個像華萊士一樣充滿社會責任意識的記者。因為,這不僅是記者自身責任的要求,也是這個時代對新聞行業和新聞記者的期盼。

參考文獻:

[1] 鄭鳴.關於記者:郭超人新聞思考[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

[2] 李法寶.華萊士的記者生涯與社會責任[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7(1).

[3] 鄒德浩.華萊士曾與鄧小平面對面[N].人民日報,2006-04-04.

[4] 何野.華萊士:撬開世界的嘴[N].華夏時報,2012-04-16.

[5] 仲夏.“新聞怪杰”邁克·華萊士[J].新聞天地,2006(5).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