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7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淺析新媒體時代城市廣播新聞發展新路徑

趙 洋

2015年07月16日15:41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要辦好城市廣播新聞,就必須利用地域優勢,發揮廣播特色,創辦服務本地市民、對受眾有益、有用的新聞。從節目理念和內容方面,要注重時效,加大新聞評論力度,彰顯廣播優勢。同時,也要密切融合新媒體技術,提升影響力,彌補廣播的劣勢和不足。隻有這樣,才能打造出有觀點、有品質、可聽性強的廣播新聞。

關鍵詞:地域優勢﹔民生新聞﹔廣播評論﹔搶時效﹔新媒體融合

我們當前所處時代,資源繁雜、信息豐富。近年來,越來越多新興媒體迅速進入公眾視野。從網絡到手機,從微博到微信,相比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新媒體以時效新、操作便捷、互動性強等特點吸引了越來越多受眾的注意。

作為廣播人,我們欣喜地看到,在當前媒介形態復雜的環境中,廣播不僅沒有陷入“弱勢”困境,反而是漸漸呈現出了不容忽視的穩健競爭力。私家車的快速普及,使廣播的發展迎來了新一輪復興。對於城市電台來講,首要任務就是辦好新聞節目。廣播新聞能夠充分體現廣播電台優勢,比如消息的即時傳播、強烈的現場感,以及操作簡易等。辦好一檔成熟、高品質的廣播新聞,這是電台所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在媒體競爭劇烈的當下,如何整合資源,運用更好的新聞採編技巧來搶佔新聞信息制高點,做好廣播新聞,提升廣播新聞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這是本文所要探討的話題。

一、發揮地域優勢,創辦服務本地市民的新聞廣播

城市新聞廣播不論是在觸角布設,還是人脈資源等方面都無法與中央台比擬。通常,每每遇到重特大國內國際新聞事件,我們地方台的做法大多是對中央台新聞節目進行轉播。那麼,城市電台的強項又在哪裡?毫無疑問是它的地域優勢。也就是說,如果是發生在本土的新聞事件,就可以利用地域優勢,發揮自身特色,完成有份量的報道。

廣播的主力收聽群是本地聽眾。對於他們來說,大多數人都希望從新聞中更多了解到身邊發生了哪些新聞事件。因此,廣播新聞在欄目設置上要盡最大可能滿足聽眾本土化需求。新聞的選材應注重加強本地比重,強化本土特色。在西安廣播電視台早、午、晚三檔廣播新聞欄目中,本地新聞比重達到60%以上,這樣的節目設置受到了聽眾歡迎。當然,我們在重視、強化本地新聞的同時,也不可以視角過於狹隘,國內、國際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也應視具體情況適當關注。這樣,對廣大聽眾來說,不出門便可知天下事。當然,我們在新聞報道中,要根據事件的新聞性、關注度等具體情況靈活掌握報道尺度。筆者在這裡想強調一條原則,就是對國內、國際新聞不提倡過多解讀,隻需做好簡短、迅捷的報道即可。在國內、國際新聞選材方面,首先要選擇意義重大的時政新聞。其次要選擇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新聞。再次是全民關注、好奇的熱點文娛新聞。要注重信息傳播的新聞性、實用性和貼近性,隻有這樣的新聞才能抓住聽眾的耳朵。廣播媒體在轉型過程中必須堅持服務本地,內容為王,全力打造精品節目,這才是立身的關鍵。

二、強化民生新聞,做對聽眾有益的廣播

廣播新聞如何才能取得突破性進展?筆者認為,廣播人首先要具備與時俱進,理念創新的意識。社會在不斷變革發展,廣播人應緊跟時代步伐,適應各種變化。要樹立以民為本思想,時刻站在聽眾角度考慮問題。聽眾想聽什麼?他們的新聞需求怎樣?哪些事件能夠引起他們的共鳴?隻有在這些方面給予足夠的關注,才能制作出聽眾喜聞樂聽的新聞節目。作為傳統媒體,廣播的優勢在於輿論引導的權威性,這是許多新媒體所不具備的,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一點,選取更多老百姓愛聽、關注度高的民生類新聞,並充分發揮廣播新聞傳播快的優勢,吸引更多聽眾關注節目。

西安廣播電視台新聞廣播《市民熱線》欄目是該台十大金牌欄目之一,近年來,在民生新聞報道方面做了積極有益的探索、嘗試並取得了明顯成效。該欄目採用主持人接聽熱線、記者採訪調查,從相關部門了解情況,督辦處理,實行新聞監督、報道的方式,不僅拉近了媒體與聽眾的距離,也充分發揮了其社會功能。在報道新聞事件的同時,利用媒體的力量為眾多老百姓、特別是農村弱勢群眾解決了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具有良好的口碑和影響力。同樣,在西安地區,電視類的民生欄目如《都市快報》《西安零距離》,無論是欄目理念、定位、制作都較為成熟,真正起到了“訪民意、道民情、解民憂”的效果,不僅在西安甚至陝西地區都具有較為廣泛、深遠的影響力,成為市民喜愛、歡迎,日常生活中津津樂道的品牌新聞欄目。

三、加強廣播評論,打造有思想的廣播

1.廣播評論稿件。廣播新聞評論是廣播電台對重大新聞事件、問題進行分析論述所採制的評論性稿件。在稿件要求方面,不僅需要觀點鮮明,論述精當,同時還要通俗易懂、深入淺出。這裡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由於廣播是通過聲音進行傳播,因而,對播音員的播讀也會有一定要求,特別是廣播評論,播音員必須要字正腔圓、口齒清晰,這樣聽眾才能夠聽得真切明白。

從電台播出實際來看,當前廣播評論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稿件數量偏少,在新聞中所佔比重較輕﹔二是廣播評論更多傾向“兩會”等重、特大時政新聞,而對社會、民生領域、以及群眾關注熱議的新聞事件、話題關注較少﹔三是文字稿件多,音響報道少,不能充分發揮廣播有聲語言特色,使用報社通稿情況比較普遍。

2.廣播評論節目。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廣播電台把目光對准了評論節目。鮮明、生動的觀點新聞受到越來越多聽眾的喜愛。如今,甚至流傳出這樣一種說法“沒有獨家觀點的廣播不是好廣播。”評論節目提倡觀點多元化,不強求發聲統一。在節目中,對立雙方甚至可以據理力爭,各自發表針鋒相對的看法。通過這樣的節目形式,傳遞多種信息,促使聽眾深刻思考、深層剖析,強化節目播出效果。同時,評論節目提倡多種表達方式。在全媒體時代,聽眾可以自由選擇熟悉便捷的媒介,如:使用電話、短信、微博、微信、網絡留言等,傳遞自己的想法、觀點,從而與節目形成良好的互動表達[1]。

綜合以上兩點,在今后的工作中,新聞採編人員應充分發揮廣播有聲語言特色,加強新聞評論稿件,積極創辦優秀評論節目,從而打造形式多樣、有深度、有內涵,有思想的廣播新聞。

四、建立“搶時間”新聞採編機制,做事件與新聞同步的廣播

時效性是衡量一則新聞好壞的重要指標,特別是對於一些事件性新聞事件,時效性簡直就是新聞的生命。對於廣播新聞來說,時效性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由於廣播在傳播和時效方面的高標准、嚴要求,廣播記者需要具備爭分奪秒的時效觀念,計算時間可精確到“小時”和“分鐘”。特別是在現場連線報道當中,提倡使用“正在發生”和“剛剛發生”的表述方式。如:清明軒轅皇帝公祭大典、出租車調價聽証會、小長假旅游、客流情況,在這些新聞事件中,西安廣播電視台的廣播記者在新聞事件進行同步,就第一時間發回了現場連線報道。口語化的描述,勾勒出新聞事件的畫面,電話線裡真實生動的事件背景音,更使聽眾有身臨其境之感,增強了新聞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從西安台廣播連線報道的應用情況來看,目前已不僅僅局限於社會民生領域和突發新聞,一些會議消息乃至政策性新聞解讀,也以連線報道的形式來完成,播出后同樣收到了良好社會反響。對於廣播記者而言,做好連線報道是基本功。站在聽眾立場、考慮聽眾需求,通過使用豐富的音響元素,找尋生動、出彩的細節,再加上記者清晰流暢的口語表達,必然會制作出精彩好聽的連線報道。作為發揮廣播快捷的重要手段,相信今后的廣播節目必將更加成熟、廣泛地運用連線報道[2]。

與新聞採訪同等重要的是編播環節。由於廣播新聞採編播是一項時效性很強的工作,前方記者一旦採回最新消息,后方編輯、播音員也要迅速配合。具體來說,記者要以最快的速度採訪、制作稿件,編輯要最快編排。作為最后一關,也是至關重要的播出環節,新聞主播也必須在第一時間裡將稿件播讀出去。為此,廣播電台需要建立完整、有效、快捷的工作流程,讓聽眾第一時間了解到新鮮的新聞資訊。以西安廣播電視台新聞廣播為例,不僅每天有早午晚三檔新聞大餐,同時,各個整點還設有三到五分鐘的整點新聞。由於多檔新聞相互銜接,及時更新,隻要遇到重特大新聞事件,一旦有最新的動態消息,完全可以在最新的整點新聞中及時播出,甚至可選擇在相應時間段的主持人節目中進行臨時中斷插播新聞。這樣不僅能最大限度發揮廣播優勢,增強播出效果,還可以讓聽眾了解到時效新、豐富多彩的新聞報道。

五、密切融合新媒體技術,大力提升廣播影響力

從新媒體出現伊始,傳統媒體就看到了其巨大的生命力。在社會變革日新月異的今天,廣播新聞想要取得突破性發展,就必須與新媒體實現深度密切融合[3]。

從新聞發布渠道來看,電台的新聞發布平台已成為許多手機客戶端的信息發布源。從另一方面講,由於和新媒體的深度融合,許多廣播新聞節目不僅在網絡上實現了同步直播,受眾還可以對節目隨時進行點播。在接收節目的同時,通過微博、微信、網絡留言以及傳統的電話、短信等多種形式發表意見,參與節目互動。這樣的做法,擴展了廣播收聽群,使廣播新聞被越來越多的中青年關注。

在廣播新聞報道領域,我們提倡新聞報道多媒體化,就是要實現圖片、音頻、甚至是視頻的一體化播出。廣播要與新媒體實現密切融合,就必須加強生產流程的即時更新,無論是從採編環節、傳播方式、還是到新聞播發后的受眾聯系、服務推廣等各個環節都要同步跟上,隻有這樣才能實現全方位、無縫隙覆蓋融合。

我國一些發達電台在與新媒體融合探索和實踐上成效顯著。如江蘇廣播電台不僅主動與大型門戶網站實施合作,同時,他們的手機客戶端,也是廣播電台打破傳統,實現新媒體融合的成功嘗試,實施后效果良好,吸引了大批受眾關注,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搶佔先機、處於領先。由此可見,打造全新的網絡廣播也是傳統廣播發展的一條必由之路。

我們欣喜地看到,在當前形勢下,廣播正通過進軍新媒體,不斷完善自身“不可視”的缺陷和不足,進一步提升影響力。當前和未來,廣播、網絡必將深入融合,繼續連手,打造多媒體化運營結構。

參考文獻:

[1] 王旭輝.廣播評論:誰來說,怎麼說?[J].視聽界,2013(1).

[2] 孫嬋娟.新媒體時代如何提高廣播新聞的時效性[J].視聽,2014(10).

[3] 陳臻.淺述全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的創新與發展[J].今傳媒,2014(10).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