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7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跨文化傳播視域下的《千與千尋》

周依漪

2015年07月16日16:16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宮崎駿最負盛名的作品2001年上映的《千與千尋》,這部作品獲得了第七十五屆奧斯卡最佳長片動畫獎和第52屆柏林電影節最高榮譽“金熊獎”,宮崎駿的動畫能從日本本土走向了世界,無疑是跨文化傳播的一個成功的典范。他的作品具有極強的想象力,為人們展現的是一個個魔幻而又美麗的世界。他作品中所流露出來的真摯情感以及作品中所承載的日本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還有關於成長、生存、自然的豐富內涵打破了不同文化背景之間的障礙,將他的作品推向了世界,走進了生活在不同角落裡的平凡人的心。

關鍵詞:跨文化傳播﹔《千與千尋》﹔成長和救贖

一、筆者心中的宮崎駿

“我認為創作動畫就是在創造一個虛構的世界。那個世界能夠撫慰受現實壓迫的心靈,激勵萎靡的意志,能化解紊亂的情感,使觀者擁有平緩輕快的心情,以及受到淨化后澄明的心境。”——宮崎駿[1]

筆者第一次接觸宮崎駿的動畫是在四年前,那時筆者剛上大一。被迫坐在桌前一遍一遍聽寫《魔女宅急便》的台詞,然后翻譯出來。在痛苦之中,竟漸漸被這部動畫所感染。小魔女青春期的痛苦,那種在獨立和依賴的夾縫中彷徨的浮躁心緒,難以抑制的焦慮和空虛感被真實地呈現在我眼前,勾起了筆者關於十四五歲“愚昧”期的回憶和情感上強烈的共鳴。在那之后我幾乎看遍了宮崎駿所有的作品,他一直在努力地講述著關於成長的故事,塑造一種成長的“實質感”。

宮崎駿就像一個充滿了魔法的老爺爺,讓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都能在他的世界裡看著別人魔幻般的蛻變,似乎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觸摸到了時光的紋路。可惜魔法老爺爺也會老去,宮崎駿已經72歲,他在帶來了動畫《起風了》以后,正式宣布退休。不過只是宮崎駿對衰老的一種妥協,他通過動畫向世界所傳播的愛和激勵會一直延續下去。

二、《千與千尋》文本分析

《千與千尋》是宮崎駿最榮耀的作品,也是筆者最喜歡的作品。《千與千尋》在2001年搬上銀幕,獲得了第七十五屆奧斯卡最佳長片動畫獎和第52屆柏林電影節最高榮譽“金熊獎”,這是一貫以強調藝術品位著稱的柏林電影節第一次把最高獎項頒給一部動畫片。

影片中千尋出場的鏡頭,她無精打採地躺在父親的奧迪轎車裡,正向新家駛去。這個10歲女孩兒身上的特點,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物質豐腴的時代,她在離“生活”最遙遠的地方成長著,纖細懦弱,冷漠怠倦,所有美好的品性都在現實中隱匿。千尋的父母因為貪欲他們先踏入了異次元的世界,然后觸犯了神靈被變成了豬,瞬間千尋落入了陌生殘酷的現實中,她不得不無助而又笨拙地面對現實生活,在這個充滿隱喻的世界中尋找著救贖之路。

在物質的世界裡,她不過是個單純的索取者,但是當她面對逆境,隱藏於體內的能量就開始蘇醒,求生的意念,愛心的萌動,責任心的驅使,這些隱匿在小千尋弱不禁風、嬌氣懦弱外表下的頑強生命力開始迸發出來,她開始真正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價值。在異次元的世界裡,很多人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而迷失了自己,最終忘記了自己的名字。而千尋一直牢牢記著自己的名字,在經歷千山萬水之后終於幫白龍得到了重生,自己也從“千”變回了“千尋”,救出父母,重返人間。千尋用自己的純真和平凡找到了回歸的路,影片中的大部分人物都在經歷了淨化和反復之后,得到重生,回歸了本然,並且這一切都隻來源於平凡千尋的堅持和善良。從一個神秘的隧道開始,並以走出這個隧道為結束的千尋,她經歷的是一個神話,可是她的成長卻是真實的。

筆者在這個故事裡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娛樂”泛濫的社會,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追求不斷的娛樂,以填補心靈的空虛。這些都使我們知覺淡化,天賦的創造力減退。

我們很大程度上都像10歲的千尋一樣,但是我一直堅信我可以像她一樣,一見之下不過爾爾,最終經歷千山萬水后發現原來我最原始的本性也有這樣的魅力,讓人為之所動。也許這也是這部動畫能跨越過國界和文化差異,把一份原始的溫暖帶到每個人心底的原因。

三、《千與千尋》與跨文化傳播

在宮崎駿談到《千與千尋》時他這樣說:“這是一個沒有武器和超能力打斗的冒險故事,它描述的不是正義和邪惡的斗爭,而是在善惡交錯的社會裡學會如何生存,學習人類的友愛,發揮人本身的智慧。千尋最終能回到原本的世界中,並非她打敗了惡勢力,而是由於她挖掘除了自身蘊涵的生命力。現在的日本社會越來越曖昧,善惡難辨,用動畫來講述生活的理由和力量,這就是我制作電影時所考慮的。[2]”宮崎駿的這段話解釋一切,為什麼這部看似平凡的動畫不僅能在日本國內打破票房,它更在全世界激起了熱潮,引起了世人的關注。物欲橫流,善惡難辨,這些社會特點早已在全世界范圍內普及了,並不是日本社會所特有。《千與千尋》的出現就像一泓清泉,流進人們日益干涸空虛的心靈。

除了思想上《千與千尋》可以跨越國界,帶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以心靈上的慰藉,動畫中所顯示的日本民族的特色也是一大看點,即東西方文化的大融合。故事發生的場所“油屋”——一個極富日本古典特色的浴場,但是在裡面又有電梯,電車,還有很多現代垃圾的出現。這正是典型的日本的寫照:一方面不斷吸收西方文化,另一方面又保留著本國最傳統的古典特色。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一個民族的文化展示了一個獨立民族的特色和個性美。在今天,人們除了關注跨文化傳播和共同文明的發展,對於陌生和傳統獨到的民族文化更情有獨鐘,可以說是捕捉一種民族性的情愫[3]。《千與千尋》可以風靡世界,與其獨具匠心的日本文化背景的展示密不可分。

影片中有一句台詞,至今都讓我難以忘懷。「一度あったことは忘れないものさ、思い出せないだけで」,意思是:一度發生過的事並不會遺忘,而是一時間想不起而已。名字,在影片中是一個特殊的標志。當人們失去了名字,也就失去了記憶失去了自我,隻會被女巫控制思維和行動。錢婆婆的這句話就像一把神奇的鑰匙,打開了千尋的回憶,也打開了小白龍的心。千尋是平凡而純真的,也許她一開始遺忘了自己內心裡最強大的能量,也因為這份平凡和堅持,她在一個曖昧,流光溢彩卻又污穢不堪的世界裡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名字,也面對著強大的女巫。守住自我,即使平凡如千尋一般,也可以在迷失的地方重新找到方向,獲得救贖,猶如重生[4]。“我明白人類心中最聖潔的東西,諸如奉獻、自我犧牲之類的觀念現在已經不流行。但是若問什麼最能打動人心,還是一些單純的東西。它不是從復雜之物衍生而出的,是世上萬物最接近原型的那個部分,即使平凡如一顆小石頭也都擁有這樣的特質。”宮崎駿說[5]。

宮崎駿的動畫不僅這一部帶給無數觀眾震撼,《魔女宅急便》《龍貓》《哈爾的移動城堡》等作品也給很多人啟示和撫慰。這些人群是不分年齡和地域的,因為成人也在成長,孩子也生活在焦慮和壓力之中。

宮崎駿的所有作品似乎都是基於他對現代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的洞察,所以他的創作帶有著明確的救治意圖,很多人都可以在他的電影中尋找到精神上的撫慰和放鬆。在宮崎駿的意識裡,也許慘劇正在眼前展開,但是他仍然會盡全力表現出其背后世界擁有的美麗。不管怎樣都要活下去,這是宮崎駿一個永恆的主題。他希望自己的影片能夠喚起藏在孩子們心中的堅韌,令他們有所改變。就像千尋一樣,最終挖掘出自己“不被吞噬的力量”。他認為生存就是生命體在發展中保持平衡的方法,為了保持平衡,就必須做出一些努力。

筆者沒有見過宮崎駿,也沒有去過那個如天堂一般的吉卜力美術館,甚至因為這位執拗的老人對中國的盜版狀況不滿,而我再也無法從大銀幕上享受他奇妙的世界,筆者只是一個因為學日語的偶然契機而愛上他作品的一個平凡女孩。但仍然在他宣布退休時覺得有些傷感,因為筆者曾在他的世界裡享受著快樂,森林的神秘,飛翔的奇妙,還有成長和夢想的魅力。

筆者在寫作之前問過自己為什麼選擇《千與千尋》作為跨文化傳播的論文題材,它是一個成功的跨文化傳播的典范,他將普通的動畫上升到了藝術人文高度。宮崎駿以情感紐帶為基礎,打破了不同背景文化之間的障礙,將不同的人們都帶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在那裡可以感受到心靈的撫慰和真實的情感。每一個愛上宮崎駿的作品的人,正是因為一種心理需要,需要一種文化和一種信仰來調節和治愈我心中的焦慮和憂郁。而宮崎駿的這些作品正好給了我們這樣的撫慰,他所傳達的愛和關於救贖的勇氣,跨越了民族,跨越了日本海,深深植根在了筆者的心底。

參考文獻:

[1] 秦剛.感受宮崎駿[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

[2] 冰炎.深邃內涵與超凡想象的完美結合——淺析宮崎駿的動畫作品《千與千尋》[J].點擊世界動畫•作品評析,2002(3).

[3] 孫英春.跨文化傳播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 李偉.救世者:從娜烏西卡到荻野千尋[J].三聯生活周刊,2013(40).

[5] (日)宮崎駿.支菲娜編譯.宮崎駿:思索與回歸——日本的動畫片和我的出發點[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4(3).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