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社會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市場競爭加劇,大量的信息充斥在人們生活當中,受眾如何能夠准確接收到有價值的信息,這就要看媒體的本事,關鍵之處還在於電視新聞創新性,新聞創新簡單來說就是媒體的產品創新,就是媒體以獨家或獨到的方式將吸引受眾的新聞產品呈現在受眾面前以爭取更多的受眾。本文在主題內容、新聞傳播方式和節目形式這三個方面創新研究著手,並提出今后還需解決的問題(即:從業者和受眾的媒介素養問題、“公民新聞”的質量和地方政府學好“新聞學”),新聞創新要達到叫好又叫座才是最終目的。
關鍵詞:媒介融合﹔央視﹔新聞創新﹔媒介素養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媒體的數字化轉型
在新媒體環境下,無論是紙質媒體還是電視媒體,這些傳統媒體都受到了很大的沖擊,開始了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發展。央視新聞節目的數字化轉型體現在新聞報道中的直播中,新聞直播是依照新聞概念延伸出來的。新聞追求“時效性原則”、“真實性原則”,直播可以讓受眾深入新聞現場,感受現場氣氛,獲取第一手信息。媒介融合發展下,改變了以往現場直播而採取的微博和電話聯系,現如今則是採用衛星傳輸、網絡光纖等,極大提高了直播的可看性。提到“可看性”,目前央視新聞節目褪去單調的節目背景牆,而採用動態視頻、動畫等,且在演播室中採用虛擬演播室背景、高清大屏效果、三維動畫傳播效果等,在節目呈現上利用數字技術達到創新的目的。
二、傳統電視新聞的特征
與新媒體相比較而言,傳統電視媒體的新聞制作與信息播報是有一定差異的,首先就新聞的制作流程來看,無論是信源的確定,信息的採集,傳統的電視媒體具有很強的權威性,新聞信息也來自於一些相對權威的媒體機構,公信力較強。但電視新聞的制作周期也比較長,及時性大打折扣。從新聞的敘事來說,傳統的電視新聞敘事結構較為固定,觀念也較為單一,並且交互性較差,多為線性單向的傳播,不如新媒體新聞的交互程度較高,受眾參與度大,反饋機制滯后。從受眾和收視方式來看,通常電視新聞的受眾年齡偏老,且播出方式是按節目的時序性安排來播出,所以新聞的傳播效果較差,且受眾較為被動。
仔細分析傳統電視新聞的優缺點來說,傳統電視新聞創新勢在必行,新聞創新簡單來說就是媒體的產品創新,就是媒體以獨家或獨到的方式將吸引受眾的新聞產品呈現在受眾面前以爭取更多的受眾。結合現代時代背景分析來看,新聞創新不但為自身今后發展奠定基礎,而且也是現當代中國新聞發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科技快速發展,新媒體已成為受眾了解社會發展的重要渠道,也成為下情上傳的重要方式。在傳播技術日益革新的數字時代,需要依靠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來進行新聞創新。
三、數字電視新聞的創新
創新是媒體發展的不竭動力,在現代信息爆炸的時代,市場競爭加劇,大量的信息充斥在人們生活當中,如何將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利用創新手法傳達給受眾,這才是要著手研究的重點。我們都知道中央電視台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中國思想文化的重要陣地,是當今中國最具競爭力的主流媒體之一,它的每一步改革創新都是有著重要意義。
1.主題內容創新
新聞報道的內容是以事實為基礎的,而事實是一種客觀存在,是不能創新的。我們所說的在新聞內容中謀求創新,不是要讓新聞報道者去憑空捏造,無中生有的“創造”。新聞主題內容的創新則是通過新的視角觀察和透視新聞事實、發掘蘊含在這一事實之間的新聞價值,或是通過重新的整合使新聞資料和事實的價值得到更充分、全面地展示。在電視新聞內容、體裁的發現上,可聯合互聯網網絡平台,在這個平台上發現新聞線索,以及可利用其交互性,了解受眾所想、所關心的方面,打造貼近群眾的有價值的新聞,央視的新聞內容創新的關鍵就在於“專業化”與“社會化”相結合、“深入挖掘”和“積極獲取”相結合。
目前央視新聞聯播播報的重點是對黨和政府的部署、政策、決定進行集中式的、規模性的報道。因此,這類新聞內容一般都比較宏觀,不易貼近受眾,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決定性的政策進行轉變化的報道。而這類報道成敗,就是將社會與民生聯系起來。通過講述貼近百姓生活的故事,透徹分析權威的數據,以一種分析解釋性的評論性報道,將國家社會與民生聯系起來,讓受眾了解黨的政策,使這些政策能“活起來”。比如央視系列話題“央視紅亭子”在清明節期間,各大火車站都會出現一個紅色電話亭,主題為“說出你的思念”緬懷逝者,追憶親人,依托思念。傳統的主流媒體這一小小的舉動,當人們發現,自己都成為了新聞的主角,他們朴實的形象、語言也成為媒體上最具特色的風景線時,這種貼近百姓、深入生活、具體實際的新聞報道方式就顯得尤為親切和富有感染力,央視推出的這些系列話題被受眾普遍接受。
2.手段的創新
新聞的制播創新一直是新聞創新的重點,在全媒體背景下實現多媒體、多屏幕結合的新聞制播制度顯得尤為重要,新的制播手段則要實現使廣播、電視、網絡在線這三種不同形式的新聞平台結合緊密,打造無障礙的全媒體制播流程。
目前各電視台傳統電視節目的存儲與資源管理,與新媒體內容、資源管理大多數是擁有各自的體系,很難共享。針對這些問題目前央視將逐步實現小粒度的資源共享、實現互聯互通,而且可突破傳統節目的播出理念,構建全媒體的大播出平台,實現全媒體、跨終端的傳播。
3.形式創新
數據可以是數據新聞的來源,也可以是講述新聞故事的工具,兩者可兼具。在20世紀60年代,傳播學大師麥克盧漢提出“媒介即訊息”,放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完全不可思議。拿來當今社會這個觀念已經被眾多傳播學者所推崇。但是社會在發展,現代社會是大數據時代,大數據已經悄然存在人們的生活之中,又出現了“數據即信息”這種論點,有關於“大數據”、“新媒體”都成為前沿話題,數據的種種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和研究。喻國明老師表示:“20世紀60年代的精確新聞報道是經過結構化調查、民意測驗等調查得到的,他的及時性和數據的全面性是不夠的,而大數據本身就有及時性和全面性等特點,所以與傳統的精確新聞報道相比,上了一個新台階。”
對於新聞聯播,人們總會覺得固定思路、固有的版塊和設置,或者是同一新聞材料不同的報道方法等,近幾年來幾乎都沒有特色、新穎的新聞播報方式出現。尤其是常規新聞,如:每年的高考狀況報道、黃金周節假日出行路況、春節返鄉交通情況報道等,要想改變這種常規新聞報道,就得在新聞形式上下功夫。
例如央視每年都要針對春運的客流量進行報道,聯合“百度人口遷徙”軟件將人們購票的時間、地點、年齡以及起點和終點站進行有效的統計,整合成為春運交通數據庫,利用大數據進行事件發展預測,做出精確新聞報道。央視推出的“據說春運”來講述春運期間那條返鄉道路最熱門以及“返鄉春運大軍”的背后故事,採用老百姓能看懂的方式,將大數據展現在熒幕上,讓百姓指導大數據也可以如此生動[1]。這種新形勢被受眾普遍接受。形式創新的目的就是當好信息管家,充分報道資訊幫助受眾最快最好的找到相關信息,數據新聞是最好的形式,今后還將繼續發展。
四、新聞創新后續問題
1.媒體從業人員職業素養
在當今快速發展的數字化時代,媒介從業人員的基本素質還有待提高,首先,要強化從業人員對數據分析和挖掘的能力,並且可以運用計算機熟練處理和統計大量數據和信息﹔其次,加強從業人員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媒介理論學習,用新眼光看待新發展,找出新趨勢,並且培養從業人員的敏銳的新聞觀察力,在力求新聞時效性的同時要保証新聞的真實性原則。
2.受眾媒介素養關乎“公民新聞”的質量
互聯網時代每個受眾都可能是傳播者,面對信息社會媒介融合下強大信息量的沖擊,受眾必須提高傳媒素養,進行媒介素質教育,培養民眾成為主動的、具有批判意識的媒介使用者。
在一些突發事件當中,現場的目擊者或是當事人第一時間採集的聲音、圖像、視頻、文字,上傳到網絡媒體,這給予突發事件第一手信息資料,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國傳媒業有義務培養並提高公民的媒介素養,使之參與新聞制作,拉近媒體與受眾之間的距離。
3.讓地方政府學好“新聞學”
應對公共突發事件的最好辦法還是公開透明,在第一時間發出權威准確信息,最大限度地壓縮謠言傳播的空間。現在已經演變為“公開化”、“透明化”的新聞報道模式。
但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地方政府在對待中央的大政策上往往並不一定完全買賬,至少在一些關系到地方官員和地方局部利益的問題和政策的實施上大打折扣,這是大家司空見慣的行為方式,放到關於各級政府對待當地負面新聞的新聞發布之“透明度”上看,也許並不能樂觀,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就是一樣的道理,也是被各級地方政策普遍遵循的潛規則,早已經讓民眾見怪不怪了。互聯網傳遞信息,那是以秒計算的,而且上面可以圖文並茂。這些互聯網的優勢是所有人都熟知的,可是還是一些地方政府藏著僥幸心理,為躲避責任,掩耳盜鈴。所以地方政府是該好好上一上“新聞學”這門課,這也是新聞創新道路上一個任重道遠需要解決的問題。
媒介融合是傳媒產業發展的大趨勢,新聞創新是必然發展路徑。新聞創新就是要達到既叫好又叫座的發展樣態,形成使得官方政府、媒體同行、媒體受眾這三方都叫好的局面。
參考文獻:
[1] 央視數據新聞解讀[EB/OL].http://www.china-cloud.com/yunjishu/ shujuzhongxin/20140730_41439.html.
[2] 黃寶書,王昊寧.“新聞雲系統”與齊魯台的新聞制播創新[J].南方電視學刊,2011(2).
[3] 蔡雯.新聞傳播的策劃與組織[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4] 蔡雯.試論媒介融合趨勢下的新聞創新[J].今傳媒,2008(10).
[5]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6] 數據新聞手冊[EB/OL].http://datajournalismhandbook.org/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