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7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試析地方電視台時政新聞創新

黃元萍

2015年07月16日16:22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時政新聞作為地方電視台自辦節目的重頭,在當下存在不少問題,致使受眾流失。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眾對電視節目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促使電視台要重視節目的制作和播出形式的獨特性。基於時政新聞在地方台的重要地位,其報道的內容和形式的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筆者結合工作實際進行了思考,以求使時政類節目更具創新性,從而吸引觀眾。

關鍵詞:地方台﹔時政新聞﹔創新

時政新聞一直是地方電視台自辦節目的重頭,但由於諸多原因,在當下地方台存在會議新聞多、報道手法老套陳舊、內容模式化等問題,難以吸引觀眾。如何將時政新聞報道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創新,做到有聲有色更加有看頭,地方台電視新聞工作者需要不斷在實踐中改進創新。對此,筆者結合工作實際進行了思考。

現如今,各類媒體越辦越多,衛視節目紛紛落地,中央台、省級台頻道重重覆蓋,觀眾的收視視野日益開闊。加之隨著科技的進步,互聯網進入眾多普通人的生活,網絡、手機等移動終端讓傳輸手段和方式越來越靈活,公眾獲取新聞的渠道和途徑也越來越多樣化。面對新形勢、新格局、新挑戰,主流媒體對時政報道的改革創新的步伐迫在眉睫。

一、改革常規報道的模式,“巧”做動態時政新聞

會議新聞、領導活動是時政新聞節目的重要題材之一,這類新聞政策性很強,與公眾有很大的關聯性。但地方台由於採編力量有限,記者疲於應付,經常出現要要材料、問問情況、拼拼湊湊進行採寫的情況。

目前這類新聞往往普遍存在 “照葫蘆畫瓢”的採編模式,時間冗長、信息量小,大量有價值的、群眾關心關注的新聞點卻沒有能報道出來。觀眾對這類說教、言之無物、沒有新意的報道容易厭煩,筆者認為隻有通過改進傳統報道方式,既反映好領導意圖,又抓住主要精神,關注會議解決了什麼問題,跳出會議來採寫報道。同時,在編排這類稿件時還可綜合運用圖例、數字等多種手段來凸顯“亮點”,把群眾應知、想知的政策信息、熱點焦點問題講述清楚並適時解讀,才能讓時政新聞更有看點、更具生命力。

二、時政新聞要強化受眾觀念,抓住報道重點,突破“條條框框”

時政新聞包括領導日常活動、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大活動、重要事件等,其報道內容與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等方面息息相關。作為地方台,其新聞報道大多是地方上的人和事,具有較強的地域性、貼近性,這種接近性讓地方台具有本土電視觀眾關注度高的優勢。

但長久以來,時政報道質量不高、形式老套,大量觀眾想知道的政策信息被湮沒於眾多程序性的報道中,充滿著條條框框,觀眾不愛看、甚至十分反感這類報道。

因此,地方台時政報道必須要強化受眾觀念,立足本土、服務本土。這要求記者的採訪作風不能“漂浮”,要堅持沉到基層、沉到一線,把報道重點應放在引導輿論、社會監督等方面,樹立民生意識、受眾意識、信息意識,從民生的視角有針對性地抓住群眾普遍關心或某些群體較為關心的信息進行切入,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把鏡頭對准老百姓,多報道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發揮電視新聞聲音畫面直觀的優勢,用生動准確、通俗明白的方式講好“地方話”,吃准“兩頭”既能更好的實現上下溝通,又讓時政新聞也成為群眾愛看的新聞,吸引住受眾的眼球。

三、時政報道要在手法上創新,在深度上下功夫

時政新聞歷來是各媒體的重要新聞資源,一些地方台在採編過程中過於重視宣傳功能而忽略了新聞價值。報道手法僵硬死板,沒有深度或深度不夠,難以吸引受眾。筆者認為,對重要會議、重要活動、重要事件,要在及時報道的基礎上,利用新聞背景、新聞鏈接、記者手記、新聞評論等形式,深入反映和挖掘新聞事件的背景和事件背后的信息。還可通過建立資料庫等舉措,調用報道內容相關的鏡頭拉長“信息鏈”,把新聞報道的深度、廣度、厚度有機結合,使時政新聞“活”起來,讓觀眾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知曉更多信息,增強傳播效果。來看這樣一個案例:貴州省黔西南州在外務工的人員據統計就有50萬人左右,為讓大學生、外出務工人員用最少的花費、最快的速度回家過年,讓他們回家的路上溫暖舒心,黔西南州委州政府從2013年元月起在每年的春節前后啟動“愛心之翼 溫暖在飛”的惠民活動。黔西南廣播電視台在經費緊、採編人員少的情況下,派出多組記者深入北京的高校和上海、浙江、江蘇的黔西南籍務工人員集中的城市進行採訪,把鏡頭聚焦到返鄉的大學生和農民工的身上,推出系列報道《我們接你回家》。報道中,記者用鏡頭和話筒記錄下大學生、外出務工人員返鄉途中觸碰人心的點滴和與家人團聚的一個個動人瞬間,通過發揮電視圖像、現場音、同期聲真實、感染的優勢,應用連續報道、記者連線等形式,增加這組新聞報道的現場感和親和力,生動、直觀地凸顯了“關注大學生、關愛農民工”這一主題,收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四、地方台時政報道要加強輿論監督,發揮橋梁紐帶作用

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和改革的攻堅期,承擔著上情下達、下情上通的新聞媒體要發揮“喉舌”作用,加強對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引導,把黨委政府的各項工作決策、部署宣傳好,把人民群眾關注的問題反映好,改變“報喜不報憂”的傾向。當下,有的黨政機關一提到新聞輿論監督就認為媒體在給黨委政府“添麻煩”“添亂”﹔有的新聞媒體認為大家都在一個地方低頭不見抬頭見“不好監督”或是“不敢監督”誰也不好得罪。對此,新聞媒體要發揮監督職責,讓適度、有效的輿論監督來疏導民意,解決實際問題,才能履行好使命。2014年,黔西南州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向“惰政”宣戰,在全州范圍內實施不勝任干部召回管理制度,對在工作中存在敷衍塞責、得過且過,不作為、怕作為、亂作為,辦事效率低下的干部,由組織人事部門召回進行學習培訓,不合格者將面臨轉崗、免職、降職、降級、待崗、辭退、解聘等處理,改變干部“懶政”、“躲政”的不作為現象。對此,黔西南廣播電視台《黔西南新聞》欄目以此為契機,聚焦“四風”,曝光干部隊伍中存在的作風頑疾,讓這類干部“丟面子”,系列監督報道有力推動了這項工作,也受到觀眾好評。

五、地方台時政新聞更要注重細節

電視具有視聽皆備的功能,觀眾通過畫面圖像、同期聲、現場音能直觀地感受到新聞現場,這是電視新聞最大的優勢。因此,地方台時政新聞更要抓住細節,才能讓報道更鮮活,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但電視新聞線性傳播無法保留的特點使其稍縱即逝,難以給受眾留下很深的印象。而能讓觀眾留下很深印象、記憶猶新的往往是細節,平淡的畫面語言、套話連篇的解說詞讓受眾是喜歡不起來的。記者在新聞現場隻有做一個有心人,勤於思考、遇事多問問,多往深處想一想,注意抓取細節才能寫出好的新聞稿。但是,細節往往並不是顯而易見的,要抓住它,靠的是記者的新聞敏感性。

例如《養牛扶貧隊長徐進:要做游水的魚 不做點水的蜻蜓 》就是抓住生活小細節展現大題材的一條好新聞:貴州省委組織部黨員教育中心副主任徐進作為省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隊長進駐到貞豐縣白層鎮年人均純收入隻有三千多元的巧苗村。剛駐村時,工作隊帶了兩箱方便面,准備走村串戶的時候食用,沒想到,去村民家討熱水,老鄉卻不給,而是朴實地讓隊員們來家裡吃飯。后來徐進他們才知道,當地布依族村民特別熱情好客,“碗端不到一起,話就說不到一塊”。有了這次教訓,徐進他們每次進村入戶,都會割上幾斤肉買點青菜,和村民在一個鍋裡吃飯。新聞中,記者跟隨工作組,用鏡頭對准駐村干部爬坡上坎進村入戶了解實情,出主意,動員村民因地制宜用甘蔗葉發展養牛業、幫村民找資金解決實際困難的一個個細節,以鮮活的人和事展現出干部隻有接地氣、用真心真情為民辦實事才能真正“到群眾中去結魚水情深”這樣一個大題材,將干部轉變作風的親民形象很好的凸顯出來。

總之,時政新聞的改革創新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在新聞語言、報道技巧的運用上大有文章可做。可用內容提要、標題、同期聲、字幕、主持人“說新聞”、電腦特效等形式,豐富新聞報道的表現力。編排上尊重新聞規律,輕重主次安排得當、更加緊湊。記者隻有找准問題,轉作風、改文風,真正沉到基層踐行“腳底板下出新聞”,才能抓到“活魚”。這要求我們要保持著創新的工作激情,從點滴做起,把更多精品奉獻給受眾和社會,讓時政新聞更加有看頭,提升其傳播效果,這才是觀眾最樂意看到的。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