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手機安全問題日益突出 用智能手機要加裝"安全鎖"

2015年07月16日07:4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使用智能手機要加裝“安全鎖”

日前,中國人大網公布《網絡安全法(草案)》,面向全社會征集意見。隨著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手機安全問題日益突出。獵豹移動安全實驗室《2015年上半年移動安全報告》顯示,2015年上半年全球受病毒感染的手機達6.1億台次,惡意應用數量已達451萬,一年內新增手機病毒達過去數年的總和。

另據北京網絡安全反詐騙聯盟透露,2015年1—3月接到手機用戶報案1147例,報案總金額為831.8萬元,人均損失7252元。

專家分析,支付風險、社交隱患、資費陷阱等威脅,已成為手機安全“重災區”,亟待加強風險防范、提升安全應對。

威脅一

制造病毒、偽裝終端,手機支付藏風險

央行發布的《2014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報告顯示,2014年全國共發生電子支付業務333.33億筆。其中,移動支付業務45.24億筆,金額22.59萬億元。

移動支付用戶快速增長的同時, 支付安全也成為手機安全重災區。《2015年上半年移動安全報告》顯示,在所有種類的病毒中,移動支付類病毒比例高達68%。從全球來看,中國是受移動支付類病毒影響最嚴重的幾個國家之一,如果將“感染量”作為衡量標准,中國、俄羅斯、印度、馬來西亞和美國排在前五位。

獵豹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共截獲156萬個釣魚網站,其中62%騙取手機支付信息。與傳統釣魚網站騙取網絡賬號、QQ號等不同,現在的惡意網站直接騙取與手機綁定的銀行卡賬號密碼,危害更大。

此外,移動交易終端成為犯罪分子重點攻擊目標。一些黑客利用偽基站、惡意WiFi網絡端等渠道獲取用戶銀行卡等信息,借機發起惡意攻擊。

6月1日,《我國公眾網絡安全意識調查報告(2015)》正式發布。報告顯示,我國約83%網民的網上支付行為存在安全隱患。

幾個數據可以印証:我國網民多賬戶使用同一密碼的情況高達75.93%﹔隨意鏈接公共免費WiFi的比例高達80.21%﹔支付時不仔細辨認支付頁面網址真偽,在被調查者中佔比接近35%。

可以確定的是,這些行為都可能導致支付密碼泄露、支付賬號被盜用等現象,從而造成用戶經濟損失。

威脅二

泄露隱私、竊取資金,手機社交有隱患

除了移動支付安全風險外,手機社交中的隱患同樣不得不防。隨著智能手機流行,移動社交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安全風險也相應增加。

先看看國外。2015年1月,俄羅斯約會交友網站Topface約2000萬賬戶名及電郵地址遭泄露,並被黑客放到在線論壇上拍賣,一時引發巨大恐慌。

再說國內。截至2015年5月,國內移動社交應用覆蓋設備規模已達10.41億部終端。北京網絡安全反詐騙聯盟發布《2015年網絡詐騙犯罪數據研究報告》顯示,僅2011年至2014年底,公開並被証實已經泄露的中國公民個人信息多達11.27億條,內容包括賬號密碼、電子郵件、電話號碼、通訊錄、家庭住址,甚至身份証號碼等信息。去年七夕,在全國范圍內爆發超級手機病毒“XX神奇”,超過500萬用戶收到該木馬程序群發出的詐騙短信,正是依托移動社交傳播的。

專家指出,無論手機社交網站,還是各種“朋友圈”,如有人不慎“中招”,病毒將成幾何式傳播。當下,基於社交網絡進行傳播的信息、產品層出不窮。很多人的通訊錄裡都有數百個號碼,組成了龐大的社交網。一個人的手機“中招”,往外發送病毒信息時便會以N次方速度擴散。

另外,微信、微博等互動社交應用也多與智能手機有綁定業務,手機號在成為各種服務的快捷登錄、支付賬號后,一旦出現安全漏洞,就有可能給用戶帶來極大損失。

威脅三

植入程序、惡意攻擊,資費陷阱花樣多

360公司日前發布《2014年中國手機安全狀況報告》顯示,2014年惡意程序樣本較上年增長近4倍,達到326萬個,全年感染惡意程序的安卓用戶達到3.2億人次,其中超七成為資費消耗類惡意程序,這其實已遠遠超過“隱私竊取”。

2014年大部分惡意程序瞄准了手機中的流量資費,並已形成一條“灰色產業鏈”。在360公司公布的“2014年第三季度感染量最高的十大惡意程序”中,一款名為“Bubble X Slice”的程序,感染量達398142人次,其主要危害就是在軟件打開后,隱瞞用戶自動發送短信,造成用戶手機資費消耗。

更令人擔憂的是,惡意軟件往往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惡意行為,扣費之外還附加隱私竊取等行為,多重危害讓手機安全面臨更大威脅。

比如, “2014年第三季度感染量最高的十大惡意程序”中,提到一個名為“植物大戰僵尸王2(仿冒版)”的惡意程序,常常悄然植入用戶手機,感染量為223769人次。該程序打開后,會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自動發送短信,導致資費損失、隱私泄露。

應對

用戶、廠商、監管三方攜手,織密安全保護網

專家認為,智能手機已進入千家萬戶,棄之不用不太現實。當務之急是提升安全防范,需用戶自身、手機軟硬件提供商和監管部門攜手,一起採取有效行動。

令人欣慰的是,網民的安全風險意識正在提高。比如,7月8日,支付寶9.0新版本全面更新上線后,關閉手勢密碼引發了網友對其安全性的質疑:系統隻要檢測到用戶是在常用的設備登陸,就可以直接修改支付密碼,無需提供証明。雖然支付寶方面表示,將會根據用戶的使用習慣記錄下大數據,確保賬戶的安全,但仍未打消網友疑慮。

如何從技術上、源頭上防止手機安全風險?這需要手機軟硬件提供商“先下手為強”,包括安全軟件廠商、電信運營商、手機廠商、芯片廠商、操作系統廠商等,積極主動在手機軟硬件源頭上下功夫,不斷升級手機安全保護網,將惡意軟件、木馬程序等有效阻斷在入侵前的“最先一公裡”、得手前的“最后一公裡”。

另外,政府監管也要“發力”。從現實來看,目前的監管有點“力不從心”。以手機支付產業為例,我國移動支付產業監管立法仍處於相對滯后狀態。

雖然我國已有關於移動支付的法規,包括《電子支付指引(第一號)》《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電子銀行業務管理辦法》等,但應看到,現有規定大多以部門規章為主,如何執法、怎麼監管、雙方權益如何劃定都很模糊。市場發展快,立法要跟得上,監管才能更有力。

專家指出,用戶提高風險意識,運營商、手機軟硬件提供商構建 “技術牆”,政府部門提速監管,我們才能織密手機安全“保護網”,防范風險、確保安全。

鏈 接

案例一:“iCloud釣魚攻擊”,獵豹移動安全實驗室的安全報告將其評為2015年上半年重大安全事件之一。

使用蘋果手機的人都知道,蘋果手機Find My iPhone中的“丟失模式”(Lost Mode)是一個實用的功能,它允許失主在iCloud上直接發一段文字到手機——例如:“你好,我的iPhone丟了,請聯系185********,感謝萬分!”

這本來是為了幫助失主找回手機,但可怕的是,目前該功能卻被黑客利用。黑客會發送一條包含網址的短信,點擊進入該網址后是個偽造的iCloud頁面,黑客借此來騙取用戶的蘋果賬戶名和密碼,對被偷的手機進行解鎖,將其據為己有。據了解,2015年上半年,國內外均出現利用該功能釣魚的案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有用戶受害、黑客得利。

案例二:近日,網友“公交姬”發微博稱,因為手機被惡意開啟短信保管箱業務導致銀行卡資金被“洗劫”。

“短信保管箱”是電信運營商提供的一種增值服務,其功能是在運營商的服務器上保存用戶的手機短信。

“公交姬”先是收到短信,被告知開通短信保管箱業務。發現問題后,其聯絡10086客服關閉了此業務,並修改了網上營業廳的登錄密碼。但是,盜竊者仍然重置了登錄密碼,最終通過第三方支付關聯其銀行卡,從而盜竊得手。

業內安全專家推測,“公交姬”修改密碼后很快又被不法分子重置,並且盜竊者手裡還掌握了其銀行卡信息,可見其個人信息泄露比較嚴重。(記者 朱 利)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