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7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新媒體形式下尋找電視新聞的創新點

董 杰 王 鶯

2015年07月17日14:46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電視新聞真的將會被新媒體、自媒體所瓦解嗎?大家一直在探討這個話題,作為電視媒體人我們也在思考,如何在壓力和挑戰面前尋找新的生存方式,尋找新的生存格局。作為普通記者,對待更為具體的新聞素材,要從內容、表現形式上深入,凸顯電視畫面語言的魅力,發揮電視自身特點,來尋找電視新聞的創新點。

關鍵詞:電視新聞﹔創新﹔創新思路﹔創新策略

一、引 言

互聯網悄無聲息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顛覆了每一個人原有的生活方式,為人們帶來了新的傳播技術。當新技術和新媒介進入人們的生活時,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和習慣隨之發生變化,更多的信息來源於網絡新聞客戶端,來源於自媒體。當“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被爆出,后又因各種評論、各種聲音在網絡媒體持續發酵,一時間引領了事件發展的走向。而近些年類似的新聞事件比比皆是,一方面,互聯網新聞客戶端、微博、微信成為了新聞的策源地、主戰場﹔另一方面,電視已不再是最主要的信息渠道,電視的即時傳播和現場視覺感優勢已經不再明顯﹔民生新聞更多關注雞毛蒜皮的小事,過於瑣碎狹窄,陷入發展瓶頸期,不能與觀眾產生互動﹔國內新聞和國際新聞缺少資源佔有率(省級衛視及地方台)。這使得電視新聞的格局在今天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

電視新聞究竟是否會被新媒體、自媒體所瓦解,已成為業界一直討論的話題,作為電視媒體人,我們也在積極探尋電視新聞的生存之道。安徽廣播電視台副台長趙紅梅說,在大數據時代,呼喚“大”新聞理念。要做“大策劃”來提升電視新聞的影響力,在大數據時代,要更多地掌握傳播的主動權和主導權[1]。要把電視新聞做大做活做全以應對新媒體的沖擊。但是作為普通記者,對待更為具體的新聞素材,要從內容、表現形式上深入,凸顯電視畫面語言的魅力,發揮電視自身特點,來尋找電視新聞的創新點。

二、電視新聞的創新思路

電視新聞有傳播迅速、形象生動、立體作用的方式、傳播內容豐富的特點。隨著新媒體的碎片化日益加劇,今天在傳播速度、互動性上雖已不及網絡,但是在形象、內容、立體作用方式上電視新聞還有其優勢。所以電視新聞的創新應秉持這樣的優勢在思路、觀念上創新。

1.平民視角,貼近原則

無論是時政新聞還是民生新聞,走出陳舊套路的唯一方式是貼近百姓,以近民為報道基調。我們說《新聞聯播》是中國電視新聞的晴雨表風向標, 近些年《新聞聯播》在內容和風格上都在變化。比如2012年10月20日在《新聞聯播》中播出了一則“尋人啟事”,而且用了較大的篇幅,鼓動社會力量幫助尋找。這是民生新聞增加貼近性的表現,更是一種既高端又深入的平民新聞。央視的幸福調查“神回復”、“你幸福嗎?——我姓曾”一度成為最熱的流行語。但是這樣的新聞語言平實、深入,內容充滿力量,既吸引了觀眾,又賺足了眼球。這就是新聞理念的持續加速變化。

2.適度娛樂化滿足

看今天西安廣播電視台《西安新聞》《新聞直播間》《西安零距離》等新聞欄目,依然是一板一眼,十年前大家如何做新聞,今天我們還依然怎麼做新聞,更不要說什麼新意。雖然信息體量大,內容多,但簡單的畫面、簡單的編輯剪輯、簡單的播報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因為不生動,不豐富,甚至不能體現記者編輯的新聞意圖。早在十幾年前,湖南衛視《晚間新聞》就以“說新聞”的方式,顛覆了傳統電視新聞的固有模式,那在今天這樣一個泛娛樂化的社會, 追求一點娛樂元素,一些娛樂精神是有必要的,新聞娛樂化不等於新聞低俗化。比如安徽衛視的《超級演說家》中的娛樂明星資源,也被看作是很好的新聞資源,田震,看新聞的觀眾也可能想了解她從一個知名歌手轉型當主持人背后的故事,這樣的新聞做出來,一樣有收視和關注度。一方面,新聞節目也可以通過綜藝節目來擴大影響[1]﹔更重要的一方面則是通過向觀眾提供輕鬆娛樂的新聞信息,傳遞一種價值觀,給受眾以精神的啟迪。從創新的意義上來說,這才是用輕鬆詼諧的報道方式,對新聞真實性本質的把握[2]。

3.強調媒介融合,增強與受眾的互動

“媒介融合”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浦爾教授提出。“媒介融合”其本意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今天這種關於媒介融合更多的集中於將電視、報刊等傳統媒介與新媒體、互聯網融合在一起。浙江衛視的夜新聞《新聞深一度》就是將網絡資源利用到了極致,它直接把網絡引入到電視節目當中,首推“公眾評論員”這一中國電視熒屏全新的群體,使之成為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達到與受眾的密切互動。這是中國電視新聞史無前例的創新[3]。除此之外,節目在選題策劃上,也大大利用互聯網空間和新媒介內容,對碎片化的素材深度挖掘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電視新聞。

《新聞深一度》為電視新聞在互聯網時代的生存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和實踐。自媒體、新媒體、互聯網的興盛,並不意味著電視新聞將被瓦解,或是傳統媒體的消亡。

互動這個詞在當前對電視新聞尤為重要,我們需要了解受眾的心理、需求,也需要受眾參與到電視新聞中來,因此利用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等新媒體方式與觀眾溝通非常必要,我們不但要告訴受眾發生了什麼,更要與受眾一起討論,以平等的視角報道新聞。

4.電視新聞需要人文關懷

袁文逸,上海東方衛視記者,她是戰地記者,在過去的四年裡,她去了世界的戰亂地區,有超過600天的時間在新聞現場。有人問她那些新聞那麼遠,為什麼要去拍它,她說她太熱愛生命了。她的鏡頭對准了那些戰爭中的平民,把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每一個真實的故事凝聚在電視熒屏裡。袁文逸的故事突然讓我感受到一個電視新聞記者的使命,理想和人文關懷。新聞的真正含義在一定程度上考量的是新聞工作者是否本著對人類生存的關懷,對新聞事件真實性客觀性的描述。一組策劃、一則報道,一個畫面是否能展現普通人的人性張力和情感關懷,並通過語言、畫面、文字直接或是含蓄的表達,是電視新聞立體作用方式的體現,這一點其他媒體都不具有。利用這樣的特點,把新聞做到精致、極致就是一種創新的體現。因此讓電視新聞更有品格、有境界、有情懷、有魅力,就必須回歸新聞理性,回歸平凡小事,回歸新聞真實,接地氣。

三、電視新聞的創新策略

1.故事化敘述

面對新聞素材,如何來制作擁有自己特色的新聞節目,從而實現電視新聞的創新呢?除了選取角度、敘事結構,選擇不同敘述形式也是電視新聞創新的重要方面。我們說以往電視新聞敘述分為三類,“誰在說、說什麼、怎麼說”。“誰在說”代表央視,“說什麼”代表鳳凰衛視,“怎麼說”代表各地方衛視地方台[4]。但多年前杭州電視台的《阿六頭說新聞》以講故事的方式,繪聲繪色的講述新聞,賣關子,抖包袱,讓觀眾看了也很新奇。在保持新聞真實性原則的前提下,以生動的語言,懸念設計、情趣畫面,主持人來講故事,可以將新聞展開,深入。全國很多電視台都做過這方面的新聞創新嘗試。四川電視台的《視線》,央視以前的《走進科學》都是主持人拋出懸念,加上畫面、音響、字幕配合,提起觀眾的興趣,將新聞娓娓道來。這樣的故事化敘述,不失新聞本色,但向觀眾傳達了一個新的新聞理念。

2.視聽語言的精致化

電視新聞目前唯一的優勢就在於畫面的表達,畫面語言更是電視新聞真實性的基礎。雖然人們對信息追求速度已經超越了內容、形式,但是盡量做到畫面精美,語言精美,讓電視新聞在傳播信息的同時讓觀眾感受美的存在。《舌尖上的中國》每一個精致的鏡頭都傳遞出別樣的信息。

電視新聞是需要經過編輯、剪輯、包裝而成型的,有時我們也在強調內容為王,忽略了新聞的表現形式和包裝的色彩。當人們從互聯網海量的信息,碎片化的信息中去甄選時,大多感受的只是文字或是圖片內容。它沒有視聽強烈沖擊,但是視頻剪輯手法的創新,除了給觀眾一個具體的新聞事實外,通過精美畫面、同期聲的強烈刺激,帶給觀眾新聞背后的人文情感。《新聞深一度》正是在海量信息的梳理中,用畫面、用評論、用觀點給觀眾全新的視聽感覺。如何在嚴肅的新聞素材裡加上審美元素也是電視新聞的一個創新點。

3.強化電視新聞編排

電視新聞的編排有特定的規律和規定,這屬於新聞常識的范疇。正是編排有規律可循,所以電視新聞的編排就更講究創新。在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編輯一方面需要更多地承擔對新聞進行解釋與評析的任務,另一方面要通過改進編排手段,創新新聞生產,延伸電視新聞生產鏈和傳播價值鏈[5]。編排的創新講求的是播出方式的多樣性,新聞事件與新聞背景的結合﹔正面評論與負面評論的結合﹔新聞事件的持續追蹤,或是新聞當事人對播出后的回應反饋,這些編排的集合會讓新聞事件更深入、更立體,信息量更大,內容更多樣。編排不同的新聞形式,會讓新聞本身更生動。

很多電視台的新聞節目備受觀眾好評,都是因為編排的精巧。陝西電視台的《第一新聞》在編排上採用受眾最為關心的內容作為頭條,還增加了評論員連線評論,從新聞的深度、廣度、密度上做了擴展﹔《都市熱線》則是把參與討論的話題滲透在電視新聞中,讓觀眾的感受新聞就在身邊,參與其中更為務實。

四、結 語

以上是本文從電視新聞思路和策略上尋找的創新點。電視新聞不僅為受眾傳播一種信息,還傳播一種美,一種深度,一種能量,一種社會責任。它在海量的信息中,精心梳理,深入調查,引導輿論,讓新聞回歸真實,這是電視新聞基本特性。因為浮躁,因為浮夸,因為面對新媒體沖擊,我們束手無措,卻又真實忽略了電視新聞的本質,才讓電視新聞的路越走越窄,壓力越來越大。把握好新聞的真實性、新鮮性、重要性、貼近性、趣味性原則,認真去做每一條新聞,每一個新聞節目,我們是不難找到生存的途徑,來緩解壓力,迎接挑戰。這需要智慧、勇氣,也需要電視人的責任和擔當。

參考文獻:

[1] 趙紅梅.大數據時代的電視新聞創新思路與方向[EB/OL]. http://ent.sina.com.cn/c/2013-10-28/17534032164_2.shtml.

[2] 楊琪.電視新聞節目的創新思路及策略探討——以《東方新聞》為例[D].四川大學錦城學院,2013.

[3] 李晗.“新聞深一度”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創新模式[D].北京大學,2011.

[4] 余海龍.電視新聞節目的表達創新[J].黃石教育學院學報, 2006(4).

[5] 謝金華.論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編輯的創新路徑[J].今傳媒,2014(3).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