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播技術的發展和新媒體的崛起促使傳統媒體尋求轉型,而傳統媒體轉型最重要的就是媒體從業者的角色轉型。本文從媒體融合背景下傳統媒體轉型的主體入手,分析電視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中的比較優勢及從業者在角色轉型中面臨的困境,從而探討電視新聞記者轉型應努力的方向,以期對同行業從業者有積極影響。
關鍵詞:媒體融合﹔新聞記者﹔數據新聞
進入21世紀,新聞信息傳播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從論壇、博客、貼吧到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新媒體向傳統媒體發起了一次又一次沖擊,傳統媒體一統天下的的版圖被徹底打破。伴隨而來的是傳統媒體用戶快速流失,廣告收入下降,輿論陣地丟失,核心競爭力削弱。面對生存困境和新媒體挑戰,傳統媒體不得不尋求轉型。究竟轉向何處,怎麼轉,轉什麼,爭議頗多。
一、傳統媒體的必然選擇之記者角色的轉型
從實踐層面看,傳統媒體轉型的道路大致有三條:一是基於自身優勢資源,整合或重組形成新的傳媒集團﹔二是融合新媒體,推出電子版、網絡版,推出官方微博、新聞客戶端和微信公眾號﹔三是創辦新媒體,其中成功的典型是“上海報業集團旗下的‘澎湃新聞’,它包括網頁版、客戶端和WAP網頁版,同時開通了澎湃新聞的微博和微信賬號”[1]。大多傳統媒體都選擇了走第二條道路,目前完全意義上的傳統媒體已經極少,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當下已經進入媒體融合時代(傳統媒體、新媒體及二者融合產物並存的時代),而且融合的趨勢還在不斷加深擴大。
盡管傳統媒體進行了多種形式的融合嘗試,如電視台推出手機電視、網絡電視、官方微博、新聞客戶端等,總體而言,“其實效仍然很小。究其原因,主要是形‘融’而神未‘融’,為了融合而融合”[2],急功近利,在觀念上、投入上、體制機制上都沒有跟上,僅僅把新媒體技術當作一種工具和手段,勞而無功或者成效甚微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了。筆者認為,傳統媒體融合轉型,最重要、最根本的轉型是媒體從業者角色轉型——包括管理者,特別是記者角色的轉型,當然作為電視媒體記者也不能例外。因為隻有他們從觀念上、心理上、技術上完全和新媒體融合,才不至於彼此“生分”,貌合神離。
二、電視新聞記者角色轉型的現實依托與困境
在媒體融合過程中,電視媒體具有天然的優勢,但並不意味者,電視記者角色轉型更加容易,因為電視記者同樣受到電視媒體本身以及內外部政治、輿論環境的制約。
(一)電視媒體的比較優勢
與電視媒體相比,新媒體迸發的巨大能量正不斷改變著輿論生態,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然而,如果作為新聞傳播載體,新媒體在真實性、權威性、影響力等方面仍然存在弱勢和不足,據人民日報調查採訪:“新媒體存在‘內容克隆化’、‘求快不求真’、‘迷信點擊率’、‘標題玩驚悚’、‘廣告硬推銷’、‘剽竊成重症’、‘媚俗無底線’七種病症”[3],而這些正是電視可以規避的問題。
1.傳播符號優勢
電視的最大優勢是綜合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多元傳播符號,這是其他類型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相比新媒體信息傳播的隨意性、主觀性、分散性等特點,電視新聞在符號綜合性、專業性上優勢突出。
2.公信力優勢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相比其他傳播符號,受眾更願意相信“有圖有真相”。有調查顯示,當前在國內媒體的接觸排行中,受眾最為信任的信息渠道,排名第一的仍舊是電視﹔而在求証信息和新聞信度的排名中,電視的認可度也是第一。
3.受眾優勢
當下電視新聞作為家庭收視的主要內容之一,覆蓋了千家萬戶。據社會學方面的研究,家庭是人們心目中最有安全感的環境,以家庭為單位收看電視,家庭成員之間更容易形成互動,傳播效果會更明顯。
(二)電視新聞記者角色轉型面臨的困境
當下媒體融合還處在起步階段,融合新聞的制作水平尚處在探索階段。要在體制的環境裡完成角色轉型,電視新聞記者面臨更多的困難。
1.記者的採訪慣性和認知障礙
一是受到慣性的影響,電視媒體記者在意識和立場上官味太濃,甚至以官方自居,採寫報道浮在空中,不能根植基層,報道語言空翻而不直指實際﹔二是僅僅把自己當做電視新聞記者,在媒體融合時代,可能除了為電視台工作,還要同時為報紙、廣播、移動媒體等多種媒體服務。
2.信息傳播管理機制的固化
電視新聞有其獨有的制作模式(相比文字、圖片報道更加復雜),在加工制作完成后需要由編輯嚴格審查把關后才能在特定時段播放出來,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信息發布的滯后。在媒體融合時代,快速、及時獲取信息是觀眾的基本需求,因而第一時間“發聲”的媒體總是會贏得受眾的關注和贊許。
3.新媒體短平快的沖擊
以《焦點訪談》創辦為標志,中國的電視輿論監督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春天,而在今天《焦點訪談》等一系列的評論、監督節目已經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相反源自新媒體的輿論監督事件一浪高過一浪,“表叔”、“房姐”、“校長開房”、火箭式提拔干部、城管暴力執法等無不肇始於網絡等新媒體,進而被圍觀、發酵,而電視等傳統媒體記者在此過程中則成了網絡資訊的跟隨者。電視記者陷入信息搜集和輿論監督難以有限展開的困境之中。
三、電視新聞記者角色轉型的方向
在媒體融合時代,公眾獲得更多話語權,新聞生產去中心化,傳播理念平等化,信息傳播多元化、復合化,注重交互性,體現平民視角。作為電視新聞記者,隻有意識到這些問題,所謂的“轉型”才能最終走出電視新聞傳播的困境。
(一)以公民立場作為出發點
“主流媒體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的概念提出來以后受到廣泛的認同,進而有人提出打通 “兩個輿論場”,實際上,“當代社會隻有人際輿論場、自媒體輿論場和傳統媒體輿論場三種”[4]。而傳統媒體既是宣傳場,又應成為輿論場。 就電視媒體記者而言,要秉持公民立場,在正面宣傳的同時還要反映出社情民意,把宣傳場和輿論場統一。而且要把民意表達放在第一位,否則,不僅達不到宣傳效果,反而會引來四面八方的圍攻和質問。因此,作為電視新聞記者,要善於把民眾的意見匯集起來,敢於把真話擺到桌面上,說出人民的心裡話,形成社會凝聚力。
(二)以全球視域判斷信息價值
高速的信息傳播打破了傳統的時空概念,發達的媒體技術可以使“地球村”的居民點對點個人交流。將現在與未來、個體與社會、本地與外地、中央與地方、國內與國外等不同時間、不同地域關聯的事物進行對比,往往存在巨大的差異,不起眼的小事可能因巨大的差異性具有珍貴的新聞價值。中國移動香港“逆天”套餐,“日本馬桶蓋”遭中國游客瘋搶等新聞莫不如此。
(三)以問題為導向的新聞策略
“由新聞的生產者轉化為問題的求解者”[5],這既是適應媒體融合時代人人是傳播者的競爭需要,也是政府企業賦予新聞工作者的使命和要求。在社會轉型期,每個政府、企業會遇到大量的內部外部的問題。
深入了解群眾、用戶最關心的問題,從報道新聞到呈現問題,從告知信息到引發討論,從平衡觀點到統合眾議,從破除謠言到消弭裂痕,都是新聞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奶粉”問題、“藥費”問題、水電煤氣費用問題等都值得電視新聞記者尋根問底,以便群眾知情放心,以便企業和政府重獲信任或解決實際問題。
(四)以內容作為新聞的根本
近年來關於媒體是否以“內容為王”的爭議不斷,有提倡“技術為王”、“產品為王”、“渠道為王”,筆者認為當前媒體提供的信息(內容)還遠遠不能令受眾滿意。電視媒體記者應從以下四個方面把握:一是以觀眾為中心,找准角度和切入點,突出了互動、評論、調查等特征,打破了過去線性、乏味的電視新聞播報模式,以故事化的方式進行傳播﹔二是報道要避免面面俱到,設置懸念,突出重點﹔三是出鏡記者淡化主持人角色,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是新聞信息採集者,用鏡頭表達觀點,而不是過多地依賴出境記者的嘴﹔四是強化深度傳播,消解新媒體“碎片化”、“泛娛樂化”通病,彰顯電視新聞的價值、責任和品質。
(五)以數據作為發現新聞的路徑
大數據技術的戰略意義不在於掌握龐大的數據信息,而在於對數據“加工”,實現數據的“增值”。依靠“數據技術”對大量的數據進行整合,發現隱藏在數字、抽象事實后面的“新聞故事”﹔再以形象互動的可視化的方式呈現新聞,這就是常說的數據新聞的生產方式。目前國外已有不少媒體開始了數據新聞的探索。從某種意義上講,數據即新聞,數據即故事。對於電視記者而言,通過大數據渠道獲取線索輔助報道也將是一種便捷的渠道。
2014年8月,國家審議通過了《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標志著媒體融合已成為國家的意志。規模化、多元化的媒體綜合集團將是傳媒業未來發展的大勢所趨,融合新聞則成為媒體融合的產物。
然而,“對已經完成角色轉型的電視媒體記者而言,媒體融合不管是騰籠換鳥還是欲火重生”[6],他們都將是新聞生產的主人,融合或許會帶來更多機會。
總之,不管是對傳媒業還是對媒體從業者而言,順融合之勢而為,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 李學軍.深度傳播:電視新聞的轉型提升之道[J].聲屏世界,2012(9).
[2] 郭全中.媒體融合:現狀、問題和策略[J].新聞記者,2015(3).
[3] 於洋,張音.內容同質化求快不求真 新媒體需治“七種病”[N].人民日報,2015-04-02.
[4] 劉建民.“輿論場、宣傳場與輿論機構”的種種悖論[J].新聞愛好者,2014(10).
[5] 童兵,樊亞平.從信息提供者到問題求解者[J].新聞記者,2014(11).
[6] 夏德元.媒體融合:騰籠換鳥還是浴火重生[J].新聞記者,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