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7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媒介融合語境下傳媒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路徑

李 政

2015年07月17日14:54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媒介融合通過改變媒介社會環境對新聞專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管理型”、“全媒體型”、“整合型”傳媒人才。本文通過對陝西省地方高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現狀的呈現和存在問題的分析,對地方高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路徑提出了思考,以期對傳媒人才培養產生積極影響。

關鍵詞:媒介融合﹔地方高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各種新型媒體的出現,推動了“媒介融合”的不斷深入。媒介融合對整個媒介社會的影響是深刻而全面的。它不僅影響著媒介本身生態系統的重建,改變著傳統媒體的運作模式,而且對傳媒教育尤其是地方高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課題。中央已經明確提出,2013∼2015年,全面實現三網融合發展,基本建立適應三網融合發展需要的體制和機制。理論、技術、政策等各方面的新變化都要求地方高校對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

一、媒介融合對地方高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倪寧教授曾概括指出:“隨著媒介融合的深化,特別需要兩類新型人才:一是能夠對多種介質的媒介平台具有綜合管理能力的高層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夠運用多種技術工具、掌握各類傳播技能的全能型記者編輯。[1]”在媒介融合的語境下,媒介生態系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的沖擊下,不得不改變固有的傳播方式,新舊媒體呈現形式出現多樣化,新聞信息源多元化,新聞信息“碎片化”,這些都決定新的傳播環境對“管理型”、“全媒體型”、“整合型”傳媒人才的需求。

1.媒介生態系統的變化呼喚“管理型”人才。媒介生態系統的基本構成要素是傳媒系統、社會系統和人群以及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媒介與人群之間的關系構成了受眾生態環境﹔媒介與媒介之間的相互競爭構成了傳媒行業生態﹔傳媒系統與社會系統之間的關系構成了媒介制度與政策環境﹔媒介與經濟界之間的互動關系則構成了媒介的廣告資源環境[2]。媒介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種社會子系統,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的存在和發展與其他子系統(諸如政治、經濟、文化等)也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媒介融合對媒介生態系統的改變在媒介系統內部就體現在新媒體不斷涌現,傳統媒體從剛開始的被動應對到逐漸主動出擊迎接挑戰,佔據信息傳播新的陣地上。媒介生態系統的變化會對媒體的生存、發展沒落或者崛起產生很大影響,而且新媒體技術的變化日新月異,就要求適應不斷變化的具有前瞻能力和全局眼光的“管理型”人才,才能保証媒體在媒介生態系統的變化中屹立不倒。

2.媒體呈現形式的多樣化呼喚“全媒體型”人才。“全媒體”是媒介融合的一種典型表現。它指的是採用文字、聲音、影像、動畫、網頁等多種媒體表現手段傳播媒介信息,利用廣播、電視、電影、出版、報紙、雜志、網站等不同媒介形態,通過三網融合,最終實現用戶以電視、電腦、手機等多種終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實現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終端獲得任何想要的信息[3]。“全媒體”時代的媒體呈現形式多種多樣,既有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又有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甚至還有交叉媒體形態,這就要求地方高校培養的新聞人才要熟悉各種媒體的信息傳播規律和特性,又要具備“全媒體”技術上的能力,成為適應新技術對新聞採訪、編輯、制作和傳輸的新要求,把握報紙期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不同類型媒體的傳播特點,能運用多種技術工具的“全媒體”型新聞人才。

3.新聞信息多元化呼喚“整合型”人才。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信息的多元化主要體現在新聞信息源的多元化和新聞信息形態的“碎片化”。隨著互聯網和手機媒體的興起,各種“自媒體”、“流媒體”等媒體形式使得傳統上由報紙、電視、廣播等採集、發布信息的格局發生了變化,新聞信息源中又增加了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形式。信息來源的多樣化有利於新聞信息及時、迅速傳播,但也因為信息發布者知識結構、新聞素養等方面的參差不齊,影響了新聞信息的准確性,可能會為受眾和社會帶來誤導﹔而同時,新聞信息的“碎片化”也容易使得受眾的認知出現片面和偏見。這就要求新聞人才不但政治立場堅定,具有較強的人文素養、倫理素養和媒介素養,能理論結合實踐,而且要有整合各類信息,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的能力。

二、地方高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媒介融合對地方高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培養模式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操作程序,主要包括辦學理念、辦學條件、教學方式等方面。本文將以陝西省省屬高校西北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北政法大學、西安石油大學等幾所高校為觀察對象,闡明地方高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1.辦學理念。從辦學理念上看,上述幾所高校均對媒介融合對人才培養帶來的變化作出了回應,提出培養“復合型”人才。如西北大學就在其辦學理念中提出“培養具有扎實的新聞傳播基礎知識,掌握網絡傳播基本理論和技能,了解網絡傳播與新媒體發展動態及趨勢,能在新聞媒體、網絡媒體、政府部門與企事業單位從事網絡新聞採編、策劃及網絡信息傳播、管理的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的要求﹔西北政法大學則提出“培養能系統掌握新聞學專業理論、專門知識和專業技能,具備較扎實的法學理論功底,具有較強的新聞採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攝像和節目主持等方面的業務能力,能夠從事編輯、記者、節目主持、媒介經營管理、法制宣傳及其他管理工作的高級復合型人才”的要求。不過,除西安石油大學外,其他幾所高校如西安外國語大學、延安大學等皆以傳統媒體為教學導向,較少涉及新媒體方面的教學理念。

2.辦學條件。辦學條件主要包括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硬件為學習場所、多媒體設備等,目前,陝西省高校在這些方面的積累已相當充足。如西安外國語大學就為學生學習建有“廣播電視節目演播室、新聞傳播綜合實驗室、廣告設計實驗室、攝影實驗室等多個實驗室。”軟件主要包括媒體資源、師資力量等方面。媒體資源方面陝西省地方高校主要以省內媒體為主,如陝西廣播電視台、西安電視台、華商報、西安晚報、華商網、西部網等。在師資力量方面,西北大學最為雄厚,其次為西北政法大學和西安外國語大學,這三所院校皆為獨立的新聞傳播學院,而其他院校則多與其他學科混合建制。

3.專業特色。陝西地方高校新聞教育專業特色見下表。由表可知,陝西省地方高校新聞教育除完成新聞學的通識教育外,各個高校均在發揮各自優勢的基礎上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新聞教育專業。這些專業的設置只是內容意義上的特色,在應對媒介融合的新要求方面,僅有西北大學、渭南師范學院等高校邁出了一定的步伐,而大多數仍然局限於新聞的內容層面,並未在新聞技術及新技術所帶來的教學理念上有實質性大突破。

三、媒介融合語境下地方高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路徑

1.拓寬學科范圍,實行跨學科教學,確立復合型人才培養理念。媒介融合不僅是傳播技術、傳播渠道的融合,而且是跨學科、跨專業知識的交匯,新聞人才的培養早就提出來“通才”的說法,“通才”是基於新聞工作者與社會各方面交往的需要而提出的。而在媒介融合語境下,則對“通才”教育提出了另一種適應新形勢的說法,即“復合型”人才。這就要求高校新聞教育要堅持通識教育與新聞專業教育並重,避免人才培養隻重視專業知識,忽略技能或者過度技術化而缺少內核的支撐。

2.在突出自身新聞傳播專業的培養特色的基礎上課程設置上“融合新聞”,培養學生的整合性思維和多樣化採編技能。特色教育是地方高校新聞人才教育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媒介融合雖然給整個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各個地方高校不能因此就簡單地迎合新媒體的發展需要,而應該積極發揮各自原有的特色,並在此基礎上探索出一條和新傳播環境相適應的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媒介融合從介質上來說主要是文字、聲音、畫面、影像、動畫、網頁等多種符號形態的融合。“融合新聞”就是要求培養學生熟練掌握文字、聲音、畫面、影像、動畫、網頁等多種符號形態的傳播特點和規律,能夠熟練運用各種符號准確地傳播新聞信息,做“全媒體型”人才,能夠整合多種來源的信息和“碎片化”的信息,具有多樣化的採編技能。

3.加強實踐基地和平台建設,培養應用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新聞專業屬於應用型專業,實踐性很強,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新聞人才能否成功立足新聞行業的根本保障。媒介融合發展到今天,也更多地體現在應用層面,唯有不斷地在實踐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才能夠培養出適應新媒介環境的新聞人才。地方高校新聞專業人才的培養可以有以下途徑:加強與當地、省外甚至國外的媒體合作,根據自身特色與相關媒體對接,建立大量實踐基地﹔打造校媒、校企業務合作為基礎的人才孵化平台,緊跟市場人才需求﹔積極鼓勵、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如創辦自媒體,把自媒體作為試驗田,提高媒體的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

四、結 語

人才的培養是新聞行業、新聞專業及新聞產業不斷發展的動力。媒介融合在對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生態位產生深刻影響之后,也對處於新聞行業專業人才源頭的高校新聞人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管理型”人才、“全媒體型”人才、“整合型”人才是從媒介生態系統變化、媒體呈現形式多樣化、新聞信息多元化等角度提出的要求,是地方高校適應媒介融合新環境的必然選擇。本文通過對陝西省地方高校新聞專業人才教育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呈現與分析,以管窺豹地提出了地方高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路徑所在,即:從辦學理念上實行跨學科培養,打造復合型人才﹔從專業特色上,發揮自身原有特色,通過“融合新聞”等培養“全媒體型”和“整合型”人才﹔而從辦學條件的角度來說,應加強實踐基地和平台建設,培養應用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倪寧.面對媒介融合的新聞教育創新[J].中國記者,2011(5).

[2] 崔保國.傳媒是條魚[J].中國傳媒報告,2003(2).

[3] 羅鑫.什麼是“全媒體”[J].中國記者,2010(3).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