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聖歸來
《動畫你早》海報
雖然排片僅在10%左右,但上映首周3天票房破億,到7月16日已破3億,硬是改寫了國產動畫片口碑和票房的歷史——在這個夏天的酷暑裡,“有笑有淚,有血有肉”的《西游記之大聖歸來》(以下簡稱《大聖歸來》)讓國產動畫片瞬間揚眉吐氣。
往年的節假日,出現在院線中的動畫電影往往屈指可數,但是在今年夏天,困擾家長的“看什麼”變成了“到底看哪一部”。從7月11日起,《大聖歸來》等18部國產動畫片在包括萬達、中影星美、新影聯在內的45家院線的2000家影院陸續上映。無論是假期,還是平時的雙休日,影院9時至12時這個時段,都將獨屬孩子和他們的電影。
為國產動畫電影提供獨立定價體系
在《大聖歸來》之前,中國動畫圈的輝煌已恍如隔世。不要說以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出品的《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在中國動畫史上輝煌的一頁,連《寶蓮燈》1999年以2900萬元的票房位列當年中國電影市場排名第5位,力挫迪士尼的《花木蘭》的戰績也很遙遠。2012年,美國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冰河世紀4》在中國市場斬獲4.5億元,超過當年國產動畫片全年票房總和。相比之下,絕大多數國產動畫電影的票房一直在千萬級徘徊。
“從以往數據來看,動畫電影票房佔總票房的比例就很低,2014年的比例為12%,2015年上半年為9.6%左右,而國產動畫片就更低了。”上海河馬動畫總裁徐克說,隨著電影行業競爭逐步加劇,進入影院需要的相應宣傳發行費用也隨之提高,這對國產動畫電影來說無疑是增加成本,雪上加霜。
其實,國家對動漫產業的扶持由來已久。2000年,國家廣電總局要求,電視台引進動畫片必須得到審批,並有比例限制﹔2004年,要求1/3以上的省級和副省級電視台要開辦少兒頻道,國產動畫片每季度播出數量不少於動畫片總量的60%﹔2006年9月1日起,又把境外動畫片移出了17點~20點的動畫片黃金檔。為了應對國產動畫電影在發行市場上“被排片歧視”的傳統,以往暑期相應的保護措施就是限制一些國外動畫大片上映等。
“但這只是單向的保護措施,還沒有為國產動畫片總體提供一個合適的檔期、一個免費的宣傳渠道、一個制發放一條龍的體系,一個獨立的定價體系。”徐克說,“作為政府牽頭、企業參與的一次動畫產業的聯盟活動,《動畫,你早!》是保護國產動畫的一次重要探索。”
徐克認為,對國產動畫不是不保護,而是要找到有效的保護方式,找到和創造長期有效的檔期資源,有效降低動畫電影的宣發成本和費用,與影院和院線放映方形成獨立的、僅針對於動畫電影的保障與分賬機制。
《大聖歸來》執行制片人胡明一認為,《動畫,你早!》首先保障了國產動畫電影放映有固定時間、固定場次,孩子和家長可以很方便地找到感興趣的影片,也大大降低了電影進影院的宣傳成本﹔同時它聯合院線產生了新的定價制度,活動的特惠場票價會低於影院正常票價,給觀眾帶來了真正的實惠。
國產動畫為何“高產低質”
曾幾何時,以《小蝌蚪找媽媽》《牧笛》《山水情》等水墨動畫,《豬八戒吃西瓜》《漁童》《葫蘆兄弟》等剪紙動畫,《阿凡提》《神筆》《西岳奇童》等木偶動畫為代表的一大批“中國學派”動畫片,充分借鑒了中國數千年傳承下來的傳統藝術風格、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在世界的舞台上有了自己的話語權。
然而這樣的成功模式如今已不可復制。中國動畫眼下似乎正處於一個喜憂參半的尷尬境地:一邊是高居世界首位的動畫產量,各地熱火朝天的動漫展,另一邊卻是動畫“大師”與“佳作”的嚴重缺失。“高產低質”的國產動畫片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正如很多業內人士坦言,動畫產業的核心是作品,“一味追求產量和規模,隻能犧牲精品和降低審美標准”。在徐克看來,國產動畫整體綜合素質比較欠缺,無論是資金、技術、市場的認知度,還是市場的培養都存在缺陷。
徐克認為,首先,人才的缺口是制約國產動畫電影從量到質發展的重要因素。合格的動畫人才需要修養、技術、眼光,但現在學校大部分都在培養“軟件操作手”,動畫制作的手繪功底也很弱。其次是劇本,從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中國成為海外動畫片的加工大國,這在鍛煉了國人動畫技術的同時,卻荒廢了自己的創造力。此外,還有國內堪憂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今天出了個正版的卡通玩具賣10塊錢,明天5塊錢的盜版就出來了,誰還願意花大錢花時間做原創?
被譽為“國產動畫電影的良心”的《大聖歸來》,從籌備到制作完成歷時8年。制作周期長是動畫最大的弱點,創作期間目睹一個又一個同類題材的作品登上銀幕,導演田曉鵬的選擇卻是精耕細作,在每一個細節上下足功夫,但像這樣的情況實在太少了。
目前成人觀眾對本土動漫作品的接受程度還很不夠。在青青樹動漫科技有限公司的公關部經理何維看來,2015年市場仍處於“濫用IP”的階段,很多經典的小說被三流或者不入流的影視公司改編成了評分極低的影視作品,或者一個好的IP被隨便“換皮”改成了游戲產品,“這是賺快錢的心裡作祟,結果就是毀了這個市場”。
“育人”還是“愚人”
2015年的暑期檔為孩子們打造了一片專屬的夢想樂園:全新歸來的“大聖”正在將厚重的歷史輕鬆地埋入孩子的心間﹔致敬80后童年的《黑貓警長之翡翠之星》(以下簡稱《黑貓警長》),志在完成兩代人童年的對話﹔國產新一代萌寵“太二”和奧拉星的小伙伴們正在共同守衛星球。
回首童年時光,我們留在心中最朴素的道德理念往往都來自看過的動畫片,可是今天,越來越多的家長卻在為孩子看什麼動畫片而擔心。2013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頒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國產電視動畫片內容審查的緊急通知》,起因是小朋友看了《喜羊羊和灰太狼》和《熊出沒》的動畫片,學灰太狼燒傷同伴,學熊大爆粗口。
一項相關調查顯示,中國目前的動畫受眾人群中,13歲以下佔總數的11%,14~17歲佔59%,18歲以上佔30%。而國產動畫卻過於低齡化,情節簡單,內容乏味,因此喪失了大批成人受眾。2014年10月,青青樹出品的原創動畫電影《魁拔4》宣布無限期停滯時曾對媒體說,中國電影市場,隻有低幼類型國產動漫能賺錢的局面,讓我們已經無法再扛下去了。
事實上,動畫分級早已是國際慣例,美國、日本、韓國等國都有成熟的分級標准。如,《蠟筆小新》在日本屬於發售、播出受限制的成人動畫,但在中國,好色又諳熟世故的小新卻是“老少咸宜”。
國產動畫如何擺脫令人生厭的枯燥說教,承擔起“育人”之責?如何讓孩子們在“人之初”就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一個輕鬆直觀的認識?這些問題迫在眉睫又任重道遠。
大銀幕呼喚中國自己的動畫英雄
《大聖歸來》不光票房飆升速度令人叫絕,在評判標准向來苛刻的豆瓣電影,其評分也高達8.7分。作為全球首部西游題材3D動畫電影,這是一部地地道道的中國人完成的中國故事。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動畫系主任艾勝英認為,大聖的角色塑造得非常成功和立體,與《功夫熊貓》裡西方式解讀出的“香蕉武士”不同,作為中國人自己的超級英雄,變身之前的“孤絕勇士”和變身后的“熱血武神”充滿了純正的東方俠義精神,“隻有在中國的市場裡才會做出中國人自己的動畫電影”。
除了在故事上大量保留了經典形象和故事風格,和目前大多數動畫電影以電腦技術完成不同,《黑貓警長》沿用了經典手繪風格。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廠長錢建平認為,原汁原味的中國動畫保有一種“中國美學”,這也是區別於好萊塢動畫的標簽。“當下中國的動畫市場已經非常興旺,但中國的動畫是缺乏傳承、缺乏根的,沒有從我們自己的文化土壤裡邊出來,以模仿居多。現在的銀幕要呼喚的是自己的動畫英雄。”錢建平說。
除了孫悟空、黑貓警長這些經典動畫形象,取材於民間故事、傳說的動畫也成為這個夏天的另一個亮點。講述紹興師爺文化的《少年師爺》、取材自山海經的《天眼傳奇》、帶有雪域風情的《藏羚王》,這些濃郁的民族題材動畫,將傳統文化用充滿童趣的方式交到孩子們的手中。
找回中國動畫的自信,必須首先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有自我文化認同的底氣。在《大聖歸來》的制作中,田曉鵬最大的困惑是如何擺脫好萊塢動畫大片的影響:“大家玩表演都是《功夫熊貓》那種,一吃驚都是抖肩。中國人到底該怎麼吃驚,這個都得從生活中找,從頭找到東方風格的路子。”
《大聖歸來》制片人、橫店影視制作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志江說:“《大聖歸來》讓大家看到了高技術對動畫電影的推動作用。那麼技術之后,動畫電影向更深度發展的動力是什麼?”在劉志江看來,時下中國的動畫電影不乏奇觀的創造,意境、格調的營造,但是在用動畫闡述我們自己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上還要進一步探索,在民族化的基礎上我們更應該提出現代化、全球化。
劉志江說:“好萊塢非常羨慕中國的文化傳統和文化資源,特別希望能夠借助於中國的這些文化資源來發展他的動畫電影,像《花木蘭》、《功夫熊貓》等。而我們的國產動畫電影究竟如何體現中國美學精神和中國文化精神,這是一個基礎性、根本性、方向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