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傳媒》>>2015年7月上
人民網>>傳媒>>正文

報刊對少年兒童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盧 勤

2015年07月20日13:22  來源:傳媒  手機看新聞

當閱讀成為一種習慣,文明就向前跨了一大步。

報刊,作為連續性出版物,對少年兒童養成閱讀習慣,促進健康成長,起著不可替代的三大作用。

報刊對少年兒童養成閱讀習慣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習慣都是從小養成的,從心理學角度看,盡早養成閱讀習慣十分重要。童話大師格林曾經說過:“人生前14年所閱讀的東西,不僅會記一輩子,而且會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然而,好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朝一夕,而是要持之以恆,日日看,周周看,月月看,隨時看,隨時用,日積月累,漸漸有了感情,有了興趣,漸漸養成了閱讀的習慣。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個人興趣有多大,他的世界就有多大。

筆者在《中國少年報》工作了30多年,有一件事讓筆者記憶猶新。

20世紀90年代,筆者在主持《中國少年報》的《知心姐姐》欄目,為配合《小學生守則》的頒布,我們在欄目裡開辟了“做人與做事”專版,講 “做人十大課題”“做事十大秘訣”“一生受益十大名句”,連續刊登了三年。

第四年的一天,筆者去內蒙古包頭市參加座談會,會議快結束時,站起一名老師和三個學生。老師說:“知心姐姐,今天我的學生要送你一件禮物!”說著,他的學生拿出四個大本,其中一位學生說:“這是做人與做事的手抄本。我們很愛讀,可是學校報紙很少,於是就把每期內容抄了下來傳看,一直抄了三年,還配了插圖,現在已經有四大本了,你看!”

當孩子們把手抄本放在筆者手中時,筆者看到一排排雋秀的鋼筆字,一幅幅充滿孩子氣的插圖,筆者的淚水忍不住流下來,這是孩子們的心呀!他們那麼喜歡閱讀,堅持不懈抄了三年,多麼不容易呀!

“孩子們每期都抄下來,要花多少時間呀?” 筆者問老師。

老師笑著說:“喜愛是一切的原動力,愛上閱讀,時間就不是問題了。每期大家都搶著抄,興致可高了。而且在抄的過程中,一個字都不能馬虎,反而讓孩子們養成了認真做事的習慣。”

這四本手抄本筆者一直珍藏著,它們讓一個老報人享受到了巨大的成就感。那年,筆者出版了一本書《做人與做事》,由接力出版社出版,發行了100多萬冊,榮獲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這完全歸功於孩子們的熱愛。

報刊對培養孩子從小學做人、滋潤心靈的成長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對一個孩子來說,吃什麼食物長大,決定他身體長成什麼樣﹔聽什麼語言長大,決定他的語言是積極還是消極﹔看什麼讀物長大,決定他的精神世界是充盈還是貧瘠。葉聖陶先生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

許多成功人士和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今天都會自豪地說,“我是讀著《中國少年報》長大的”“我是讀著《兒童文學》長大的”“我是讀著《小朋友》長大的”“我是讀著《少年文藝》長大的”“我是讀著《我們愛科學》長大的”……

而今天的父母會說,我的孩子是讀著《嬰兒畫報》《幼兒畫報》成長的,是在“紅袋鼠”“嘟嘟熊”的陪伴下成長的。這些經久不衰的少兒報刊優秀品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少年兒童,讓他們的精神世界充滿陽光,讓他們的心靈變得高尚,讓他們人生有目標。

今年6月16日,筆者去廈門參加海峽兩岸婦女論壇,半夜兩點到達廈門,來機場迎接我的,除了主辦單位的領導,還有一位特殊的年輕人——吳慧泉。

25年前,《中國少年報》開展了“我是小小稅法宣傳員”活動,連續刊登了時任國家稅務總局局長金鑫給少年朋友講的稅法知識,欄目是《金爺爺說稅法》。吳慧泉當時是福建泉州的一個農村小學生。他的爸爸有偷稅漏稅的行為,他讀了《中國少年報》的文章,了解了稅收的重要性,知道國家沒有稅收,就不可能建學校、修醫院、建大橋。於是,他動員爸爸納稅。后來,爸爸成了納稅模范,他當上優秀“小小稅法宣傳員”,來北京參加頒獎大會,並登台演講,匯報他的體會,受到中央部委領導高度贊揚,他很受鼓舞,成為《中國少年報》的忠實讀者。

25年后,他當上了《廈門日報》副總編輯,他至今保留著小時候讀報和獲獎的照片,他激動地對我說:“從那時起,我對報紙就有了深厚的感情,后來我自己也走進報業,現在我女兒上學了,我也開始讓她讀報了。”

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人是生來就懷著情感的核的,如果能好好培養,自會抽芽舒葉,開出茂美的花,結得豐實的果。”

報刊,作為連續性的讀物,給予孩子的不僅是各種知識,更重要的是做人的情感、道理與行動。因為,孩子不是裝東西的瓶子,而是有生命力的種子。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心中,並且在今年“六一”中國少年先鋒隊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要求全體少年兒童學習做人,學習立志,學習創造,這三個學習為少兒報刊指明了方向。

《中國少年報》作為全國少先隊隊報,從今年3月開始,在《知心姐姐》欄目中,開辟“從小學做人”講座,由原中宣部常務副部長徐惟誠主筆,結合孩子的實際生活,連續寫“學會做人”的講座,深受廣大師生的歡迎,他們說這講座如同及時雨,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深植根到孩子們心中。

全國許多少兒報刊在培養少年兒童學習做人方面有許多好的經驗,應該大力弘揚。我們的報刊隻有讓孩子喜歡,讓孩子享受閱讀的樂趣,不斷地發現驚喜和快樂,才能真正起到滋潤心靈的作用。

辦報刊人的責任心對孩子的人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個老品牌要經久不衰,必須精益求精。少兒讀物是少年兒童的精神食糧,絕不能馬馬虎虎,粗制濫造,這關系到世界的明天。

記得葉至善同志在給年輕辦報人講課時說:“給孩子辦報,每個字都要放在天平上稱,分量重得很!”一句錯話,一個錯誤的知識,都會貽誤孩子的一生。

一個優秀的少兒報刊,要得到一代一代人的喜愛,必須與時俱進,在不變中求變。不變的是辦報刊的人對少年兒童負責任的精神,正如《中國少年報》一貫的辦報方針:“為孩子說話,說孩子的話,讓孩子說話。”孩子才能把報刊看成是自己的報刊,把自己當成報刊的主人。

另外,一個優秀品牌要想持續發展,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滿足今天小讀者的成長需求,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讓他們動起來,參與進來,從中獲得成就感。從小在什麼方面獲得成就感,將來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報刊與讀者最密切的聯系是任何讀物不可替代的

與書籍不同的是,報刊有著固定的讀者群,有著穩定的編輯部維護讀者利益,服務讀者,從而得以與讀者建立最密切、最持久的聯系,見証和陪伴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

筆者記得江西《小星星》報的編輯,常年堅持對讀者的來信有信必復,受到廣大讀者的信賴,加深了讀者與報刊的感情。

從1960年《中國少年報》創辦《知心姐姐》欄目,就堅持為小讀者回信。筆者小時候就因為給“知心姐姐”寫信收到回信,有了很大的成就感,才萌發了當“知心姐姐”的美麗夢想,最終夢想成真。

報刊通過各種服務、各種活動,與小讀者建立長久的聯系。1990年《中國少年報》的“手拉手”活動,就影響著一代少年兒童的成長。

1993年,《中國少年報》用全國兒童捐出的壓歲錢20萬元,為西柏坡老區建立了第一所手拉手希望小學。那年,筆者認識了9歲的貧困農村男孩楊小虎,並陪伴他實現了當解放軍的夢想。

2008年,筆者榮獲“宋慶齡樟樹獎”。在西藏執行任務的解放軍戰士楊小虎被主辦單位請進人民大會堂,為筆者頒獎。隻見胸前挂滿獎章的楊小虎向大家敬了三個庄嚴的軍禮,然后指著筆者說:“這是筆者媽媽!”筆者感動地流下熱淚,場下許多人也熱淚盈眶。同樣獲此殊榮的80歲著名作家任溶溶老先生羨慕地對筆者說:“看你多幸福,有人叫你媽媽。我給孩子寫了一輩子的書,沒有一個孩子對筆者說,這是筆者爸爸!”這就是報刊最大的魅力,也是報刊人最大的幸福。

(作者系知心姐姐,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首席教育專家、原總編輯)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