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傳媒》>>2015年7月上
人民網>>傳媒>>正文

新聞事業與傳媒產業雙輪驅動 助力媒體轉型融合發展

——專訪襄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襄陽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王正強

高 方

2015年07月20日13:32  來源:傳媒  手機看新聞

襄陽,中華腹地扼守漢水中游,素有“兵家必爭之地”之稱。這裡不僅養育了一代名相諸葛亮、三國名士龐統、魏晉隱士司馬徽、唐代大詩人孟浩然、文學家皮日休、北宋書畫家米芾、光武帝劉秀、東方聖人釋道安等歷史文化名人,而且今年的湖北省高考文理科狀元也均出自於此。

地處湖北這樣一個報業大省、報業強省,《襄陽日報》先后獲得中國十大影響力地市報、中國地市報報業發展50強、全國品牌媒體百強、全國百強新聞網站、全國報業經營管理先進單位、全省新聞出版系統先進集體、全省報業經營管理先進單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出版政府獎等榮譽稱號。不僅如此,在全國報業營收下滑的現實情況下,《襄陽日報》發行量達到7萬多份,名列湖北省市州報第一位。6月下旬,借2015刊博會第二次預備會在襄陽召開之機,記者對襄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襄陽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王正強進行了專訪。

抓內容——強化陣地意識,提高輿論引導水平

《傳媒》:非常感謝王社長百忙中接受我的專訪,請您向讀者們簡要介紹一下襄陽日報社的情況。

王正強:襄陽日報社是市委直屬事業單位,《襄陽日報》於1949年9月10日創刊,第一任社長是著名作家、《紅旗譜》作者梁斌。近年來,傳統媒體發展受到嚴重挑戰,市州報業更是在夾縫中生存。面對新形勢、新環境,襄陽日報社深入推進改革創新,不斷提升輿論引導力和產業發展力,從單一出版的《襄陽日報》發展為多業態、多介質的全媒體傳播格局。

60多年來,經歷了頻繁變動、穩定發展、多媒體發展三個階段,現已初步形成了以報紙為核心,集紙質媒體、網絡媒體、移動媒體、社區戶外媒體為一體的“兩報二刊一網十種新媒體及一個出版社”的多業態、多介質全媒體傳播格局。“兩報”即《襄陽日報》《襄陽晚報》﹔“二刊”即《新聞大地》《閱讀閱美》﹔“一網”即漢江網﹔“十種新媒體”即《襄陽手機報》、《漢江時報》、《多媒體數字報》、《襄陽惠農手機報》、《襄陽雲報》、襄陽日報官方微博、襄陽日報官方微信、襄陽晚報微博、襄陽晚報微信、《新襄陽》微信﹔“一個出版社”即湖北科技出版社襄陽分社。

《傳媒》:作為市州黨報,如何打造內容,更好地服務讀者?

王正強:2014年,襄陽日報社總收入為6700萬元,其中,廣告收入為3200萬元,同比下降近40%﹔發行收入2500萬元,《襄陽日報》發行7萬份,《襄陽晚報》發行近4萬份。在收入下降的情況下,我們的報紙發行依然堅挺,並且成為省市州第一,我想,主要是我們牢牢把握以內容為王、內容為基的辦報宗旨,努力辦成讓市委滿意、讀者滿意、自己滿意的好報紙。根據這一要求,我們在內容建設上堅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打好“中心牌”。堅持“緊貼中心,緊貼讀者,緊貼實際”,堅持“政治家辦報”,進一步加強對中央、省市委的重大決策部署階段性中心工作的學習,發揮黨報主流媒體思想引領作用,組織好系列評論文章,以思想引領輿論,以輿論引領發展,切實做好貫徹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和市委十二屆十次全會精神等宣傳,把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宣傳報道做實做好。

第二,成立了市委市政府重大報道專班。委派1名報社黨委委員、副總編輯擔任報道組組長,建立了A、B角制,充實了報道專班的力量,有力地服務了市委、市政府中心任務、重點工作,及時准確地傳遞了主流聲音。

第三,完善日報評報制度。由日報值班總編牽頭,成立由日報值班總編、各部室負責人組成的評報專班,制定了《襄陽日報評報實施意見(試行)》。聘請經驗豐富的老報人、專家參與,堅持日小評、周大評、月總評,進一步提高了《襄陽日報》辦報質量。

第四,實施精品工程,創新宣傳形式,著力提升新聞宣傳的影響力。重視加強新聞策劃,著力打造新聞品牌,創新宣傳形式,先后推出了“記者陪您看襄陽”、“黨報熱線進社區”、“黨報有約”、“百姓論壇”、“龍仲平”系列評論、“記者親歷”、“最襄陽”等新聞品牌和欄目。特別是2015年以來,社黨委策劃推出了“帶隊伍、走基層、寫精品”素質提升主題活動。4月18日起,《襄陽日報》、《襄陽晚報》、漢江網同時推出新專欄“新常態、新亮點,百名記者在一線”,通過選准角度,以小見大,把報社“帶隊伍、走基層、寫精品”素質提升活動採訪成果進行集中展示。兩個多月來,採寫出了《開往春天的鄉村客車》等200多篇通人氣、接地氣的鮮活稿件。本地獨家優質新聞作品的大量集中展現,極大地吸引了讀者眼球,增加了黨報媒體的影響力和輿論引導力,服務了中心工作,聯結了基層大眾,充分發揮了黨報媒體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作用。

抓機遇——趁勢而上,結合本城市文化業態,運用媒體品牌打造城市品牌新亮點

《傳媒》:地處湖北這樣一個報業強省,身為市州黨報,如何在發展中尋找機遇辦出特色?

王正強:加強新聞策劃,用策劃引領宣傳和創新。建立健全新聞策劃機制,增強領導力量和資源投入,新成立了新聞策劃委員會,下設新聞策劃部,選拔1名博士專職負責策劃工作。實行整體聯動,加強重大主題報道策劃,緊緊圍繞建設漢江流域中心城市發展主題,緊緊跟進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圍繞打造“中國有機谷”、“中國新能源汽車之都”、“襄陽雲谷”三大品牌、“一城兩文化”、“雙核帶動”等重大主題展開策劃,突出重點,挖掘亮點,形成強勢。不僅如此,結合新聞宣傳工作實際與區域特色,向上申報了“襄陽日報社融媒體傳播平台項目”和“兩園一街”項目(即襄陽三國智慧文化創意園、襄陽廣告產業園,襄陽文化旅游商品特色街)。持續提升了“千古帝鄉、智慧襄陽”城市品牌影響力。目前,已經啟動了項目一期建設。

除此,為文化繁榮發展,讓更多的市民讀好書,也讓更多的讀者了解湖北、了解襄陽,我社創新發展體制,與湖北科技出版社共同成了湖北科技出版社襄陽分社,陸續推出《一天一個好故事》《奮蹄集》《漢江觀潮》等200多種精品圖書,重點圖書《襄陽文庫.名人文集》即將出版。其中,策劃出版的專門為小學生“定做”的寓言圖書《一天一個好故事》,在襄陽市各個小學校十分暢銷,已經銷售2萬余冊,創襄陽史上圖書發行最高。創辦的為全民閱讀服務的期刊《閱讀閱美》雜志,每期發行2萬余份,被襄陽市委宣傳部列為“襄陽市全民閱讀重點推介期刊”予以扶持。

抓創新——以探索集團化運作為導向,加快推進產業經營新模式

《傳媒》:除主業外,報社還開展了哪些業務成為報社的新增長點?

王正強:第一,穩定發展廣告產業。理順和規范廣告經營體制機制,實現廣告經營由單一的傳統廣告模式向品牌策劃、咨詢創意、整合營銷轉變,由粗放型服務向精准服務、訂制型服務轉變。加強策劃創意,整合媒體和版面資源,開展系列主題策劃活動,以活動促增收。

第二,創新發展發行產業。優化發行結構,穩定日報發行數量,加大晚報發行力度,推進發行體制改革穩定老訂戶,發展集團用戶。提高投遞質量,開展快遞、物流等多種經營。適應網上閱讀的需要,探索“兩報”數字報訂閱方式,探索了發行改革新途徑。

第三,積極壯大印刷產業。鞏固改制成果,完善和健全法人治理機制,強化市場主體地位和功能,確保“兩報”和出版物印刷質量與時效,以機制創新帶經營創新,著力打造襄陽領先、湖北一流、中部知名的現代印務企業。

第四,加快發展新媒體產業。整合《襄陽雲報》移動互聯網服務平台、《新襄陽》微信、《襄陽惠農手機報》等信息平台資源,按公司制要求完善經營管理制度,創新經營機制,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提升。

第五,持續推進項目建設。加快推進襄陽智慧文化(廣告)創意園建設,打造襄陽古城內一個新的文化旅游亮點。在保持廣告、發行、印刷傳統產業發展的同時,積極開拓發展思路,拓展發展領域,培植新興產業發展。尤其是近年來,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以及省、市新聞出版廣電局的大力支持關心關愛下,襄陽日報社對上申報了中央補助地方文化體育和新聞出版改革發展項目庫、湖北省服務業重點建設項目、傳統出版單位示范轉型等建設項目,並有多個項目得到了上級的大力支持。

抓融合——突出平台建設,打造新媒體矩陣,加快推進全媒體體系構架

《傳媒》:您剛談到以打造精品、接地氣的內容,來強化報紙的宣傳陣地,那麼,具體在新媒體方面,又是如何思考和實踐的?

王正強:第一,做大做強漢江網,努力把漢江網打造成襄陽市主流新媒體、全國的知名網媒。一是做強新聞,充實採編力量,突出本土原創新聞,對漢江網全面改版,提升影響力。二是加速推進區域媒體的融合步伐,通過整合本地優勢網站和優秀網絡資源,打造以漢江網為品牌的綜合服務性門戶網站平台。三是積極爭取國家信息惠民工程項目,與市文新局合作,建設文化襄陽網站(襄陽公共文化網站)。

第二,鞏固完善新媒體矩陣。一是組建了襄陽日報、襄陽晚報新媒體部。深度實施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動,今年4月份以來,新成立的襄陽晚報微博“粉絲”量增至53000,成立當月即創造了一條微博3天813萬閱讀量的耀眼數據。二是整合襄陽日報微博、微信、《襄陽晚報》、漢江網微博、新襄陽微信、襄陽雲報客戶端新媒體資源,探索與漢江網深度融合發展,建設好新媒體綜合服務平台,構建全媒體矩陣,發揮新媒體輿論引導功能。

第三,推進新媒體融合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力爭新媒體產業經營收入3年內過億元。這也是下一步關於報社媒體融合的最新目標,把網上的信息變成網下的新聞,這些新聞經過加工整理變成紙質媒體的新聞,再將這些新聞變成網上的新聞。所謂的“三年行動計劃”,主要是將《襄陽日報》、《襄陽晚報》、漢江網整合在一個平台。坦白來講,地處中西部地區,這一塊兒也是我們的短板。之前,我們去沿海地區、西部地區都考察過、學習過,看過之后覺得媒體融合方面,還是有很大差距的。主要有幾方面原因。一是觀念問題,原先老記者對新媒體知識的接收和運用存在差異。二是人才缺乏。三是資金需求量比較大。市委市政府非常關心我們,從2015年開始,把日報晚報的採編人員,用政府購買服務的辦法,一次性解決740萬元並納入預算,這在全國市州這一級應該說很少,這也充分體現市委市政府對我們報人的充分關愛。

對於新媒體的到來,我們不要恐慌,不要覺得好像新媒體來了,傳統媒體都要完蛋了,但要注重加強自身改革,利用市場要把報紙辦的更好,讓讀者、受眾更喜歡,這恐怕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媒體融合,人才和資金缺乏不是主要的原因,因為錢是必須的,但不是萬能的。從國家層面來講,能否增強媒體融合的頂層設計,加強導向支持,比如,總局和地方局通過整合資金的方式,在中西部地區打造幾個亮點,全國都可以按照模式來摸索,但發展新媒體又不僅僅局限於一個模式,所有的媒體都可以來學習。

抓隊伍——強化內部管理,深化機關作風建設,打造黨委和人民群眾放心滿意的新聞工作者隊伍

《傳媒》:如何強化報社內部管理,打造作風過硬、業務過硬的新聞人才團隊?

王正強:第一,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省委6條意見和市委21條意見精神。報社在2015年上半年“三公經費”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60%的實際情況下,持之以恆糾正“四風”,深入抓好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查擺出的問題整改,鞏固和擴大教育實踐活動成果。

第二,組織好市委提出的“三抓一促”和“假如我是讀者”大討論,“兩嚴”“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等活動,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特別是“80后”“90后”這些沒有到過農村去的記者,通過教育活動,一對一的定點幫扶,以文字、圖片的形式將24戶農村貧困戶的現狀進行報道。這項活動開展后,很多記者告訴我學到了很多,這些知識是在學校、在機關學不到的,非常鮮活。

第三,圍繞走轉改,結合報社實際特點精心策劃“帶、走、寫”素質提升活動,努力提升素質、轉變作風。今年3月,社黨委創新活動形式和載體,策劃推出了“帶隊伍、走基層、寫精品”素質提升活動,並以此為抓手,大力提素質、轉作風、促發展,取得了初步成效。活動中,社領導、部室主任帶頭蹲點調研,帶頭寫新聞稿件,開展“一幫一”“手拉手”“師帶徒”“老帶新”等社內幫帶工作。總編輯、副總編輯每人至少帶2個“徒弟”,部室主任每人帶1∼2個“徒弟”,力爭一年內“出師”。兩個多月來,兩報一網先后有140多人次以“師徒”式採訪深入基層,走訪200多個基層單位和聯系點。通過“傳幫帶”, 領導干部和老同志的先鋒模范作用得到發揮,年輕記者編輯也在工作實踐中增長了知識,增強了素質,樹立了形象。為配合活動開展,5月底開通組建了“襄陽日報社讀書群”,搭建學習平台,組織全社職工上線交流學習心得,目前已吸引253人入群,讀書交流成為襄陽日報社8小時之外的新常態。

《傳媒》:襄陽日報社在之后的發展中,有什麼目標和規劃?

王正強:作為市州報,報社提出“學武漢、超宜昌”的目標,通過對標先進,明確差距,要進一步整合優化資源,加快改革的步伐。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辦報的角度來講,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來調動和培養名記者、名編輯,由過去的行政化管理向專業化職稱管理過度。二是從組建集團公司的角度,按照“五分開”的原則,即管理相對分開、人員分開、崗位分開、業務和資產分開、經費分開,將圍繞報社主業發展的出版、發行、廣告、印務等業務實施集團化管理,力爭在2015年10月左右正式實現挂牌運營。規劃將原先古城牆內佔地面積約40多畝的印刷廠,在基礎設施不變動的情況下,修舊如舊,建起一個文化與廣告創意產業園,以提升報社形象。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