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抗戰題材電視劇回暖引發的思考 呼喚理性創作回歸

陳芳

2015年07月20日07:50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抗戰劇回暖引發的思考

電視劇《紅色》海報。資料圖片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艱苦卓絕、付出了慘痛代價的八年抗戰,是中國影視劇創作的寶貴資源,書寫和謳歌這段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偉大壯舉,更是藝術家們的責任和使命。

曾幾何時,一些抗戰“神劇”“雷劇”,將慘烈嚴酷的抗戰歷史,設置簡化為一種講述故事的大背景,把歷史變傳說,傳說變神話,將正義與邪惡、佔領與驅逐、掠奪與捍衛、嚴肅與娛樂的博弈和較量游戲化。出現了“手撕鬼子”“手榴彈炸落日軍飛機”“用比子彈飛得還快的繡花針殺敵”等嚴重脫離現實的“雷人”橋段,以及“英雄超人化”“日軍愚蠢化”“情感扭曲化”等夸張的敘事呈現,全然無視一場血腥悲慘的民族劫難,無視一個民族被蹂躪、被欺辱以及被迫反抗的悲壯義舉,消解了中華民族抗戰歷史的真實風貌,損害了這一題材豐厚的歷史意蘊與藝術價值,在社會上造成了極其不良的影響。

今年,抗戰題材電視劇將再次成為熒屏上的熱門劇和關鍵詞。經歷了“春去春又回”的抗戰劇,在新的制作與播出高潮之際,新出品的一批抗戰題材電視劇在歷史與美學的框架下做到了尊重歷史,以正確的歷史觀傳遞出了反思歷史、反對戰爭、向往和平的主題。

逐漸贏得社會認可

尊重歷史是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創作的第一要義。抗戰劇隻有將自己的創作視域納入宏觀、真實的歷史語境中,才能真正地還原歷史、再現歷史。因此,抗戰劇的創作,必須要建構在正確的歷史觀和真實的歷史語境中,為其確立“言之可為、為之可物”的歷史坐標與敘事基點。正因為創作者們在實踐中自覺遵循了這樣的創作理念,抗日題材作品逐漸得到了社會的關注與肯定。

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抗戰劇的創作和播出出現了新的可喜景象:《姥爺的抗戰》《兵出潼關》《長沙保衛戰》《紅色》《鋒刃》《零炮樓》《戰長沙》《狼煙遍地》《戰火連天》等一大批抗戰題材劇,都以嚴肅的態度、理性的創作、客觀的敘述、多元的視角、各異的內容、豐富的影視語匯,在尊重歷史與堅持美學追求的語境下建構抗戰敘事,直面慘烈歷史,重塑御寇英雄,致力於拓展抗戰題材電視劇新的視角和空間,其表現和所達到的效果有許多值得總結和借鑒的地方,贏得了社會的關注和肯定。例如,採用民間視角,講述“孤島”時期的上海一群普通民眾與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的電視劇《紅色》,以其舒緩但不拖沓的敘事節奏、精致的畫面設置、嚴謹的邏輯推理、考究的鏡頭運用、精心的色調處理,從一開始就緊緊吸引住了觀眾的眼球。這部劇將懸疑與推理兩大元素有機融合,摒棄和鬼子的打打殺殺、游行罷工、白色恐怖、諜戰密報等一些傳統抗戰劇的慣用手法,推陳出新。難怪網友評價該劇是“2014年度最不應錯過的良心好劇之一”,復雜“燒腦”,挑戰智商。《紅色》一劇的有益探索証明,有品質的東西是經得起推敲的,也會被觀眾接受和認可。

呼喚理性創作回歸

2015年的抗戰劇回暖,是因為藝術家們秉持了向經典致敬、傳承經典價值的真誠態度和嚴肅的歷史觀、美學觀。他們將近年來抗日戰爭的史學研究成果納入劇本創作和故事講述的視野,用理性的分析、客觀的判斷,呈現歷史真相,構建角色行動和情感表達,彰顯了國家對這一重大歷史問題的客觀姿態,以及社會邁向寬容、理性、文明和諧的步伐,真正體現出對中華民族全民抗戰的理解和認識。

抗戰劇回暖,也體現出了理性創作的回歸。抗日戰爭是一場關乎民族獨立和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正義之戰。作為戰爭題材的一種類型,以影像化的形式,藝術地再現這段沒齒不忘的苦痛歲月,一直在我國的銀幕、熒屏上經久不衰。從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風雲兒女》《一江春水向東流》,到五六十年代的《地雷戰》《地道戰》《小兵張嘎》《鐵道游擊隊》《野火春風斗古城》《敵后武工隊》等,這些經典影片早已鏤刻在人們心中,成為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一部分。而中國電視劇自誕生以來,抗日題材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都有標志性作品問世。此間,從寫“革命英雄”到寫“戰場真實”,從寫“革命史詩”到寫“紅色懷舊”“亮劍激情”“草莽英雄”……不少熱播劇還牽帶出一時的文化流行熱潮,不斷標識著抗戰題材創作的階段性特點和觀念進步。

抗戰題材電視劇應是融合家國敘事、革命倫理、理想信仰、英雄主義的多重變奏,不僅要具備一般電視劇的娛樂功能,更要傳達出深刻的歷史意義和價值內涵。隻有堅持理性、客觀的創作觀念,使人物真實地生活在其所處的歷史環境和歷史選擇中間,通過作品讓人們反思歷史、珍愛和平、傳播先進的文化理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確引領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隻有堅持追求真實的歷史傳奇,才能使抗戰劇的創作超越電視劇本身,而變成一項內涵豐富、有助於提升民族自信心的民族精神的建構活動。

不斷提升審美品位

抗戰題材電視劇最突出的審美價值,是歷史絕境下的悲壯與崇高。毀滅與抗爭的較量、罹難與幸存的悲憫,以及人們在痛苦中產生的對正義力量的肯定並受到激勵的情感體驗,這些價值的主要承擔者,是故事塑造的為民族存亡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英雄群體。隻有以嚴肅的態度對待歷史,客觀而真實地反映出特殊的戰爭環境及其深重的歷史內涵,觀眾才能真正體會到抗戰的悲壯與犧牲的慘痛。

與其他題材相比,今天的抗戰題材劇,已不僅僅局限在單純的打鬼子和武器裝備的對比上,其敘事呈現往往與諜戰推理、懸疑特工、情感交融、慘烈戰爭場面的鋪排等各種元素交織混雜,無論是貫穿全劇的歷史意識和情感的把控,還是故事線索、人物關系的環環相扣、穿插交集,抑或是細節捕捉、影調設置、節奏處理、技術手段的運用……無不挑戰著導演和編劇。業界俗稱的“幾年磨一戲”雖不能作為衡量一部好劇的唯一標准,但至少可以說明,力戒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用歲月和心力打磨越久的文本,越趨近於純粹和完美。

作為承載了中國近代歷史、中華民族共通的社會心理、價值觀念和審美理想的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抗戰題材電視劇,無論是根據真實事件進行創作,還是在歷史真實的基礎上藝術虛構,要尋求新的突破和創新,就不能無視歷史、解構歷史,不能將對商業價值的追求,凌駕於對審美品格和文化底蘊的追求上,不能用違背歷史事實和客觀規律的強刺激鏡頭作為博收視率的借口。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基於歷史真實的審美創造,即以歷史、美學的觀念進行敘事,對既有的創作模式、想象視域和審美邊界,進行創新性的拓展和挖掘,隻有如此,這類歷史留下的創作資源才能生發出更多有深度的作品,共同鑄就成為民族記憶,銘記屈辱與抗爭的歷史。

(作者為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高級編輯)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