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5年第7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全球化閱讀”對本民族文化意識的影響及其應對

謝玄曦

2015年07月21日10:30  來源:視聽  手機看新聞

摘要:在文化交流頻繁的今天,出現了“全球化閱讀”。“全球化閱讀”對於本民族文化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如何在“全球化閱讀”的背景下保持自我,能夠走向世界,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全球化﹔流行文化﹔本土文化﹔外來文化

我們生活在一個文化全球化的時代,世界上的多種文化融合在一起構成了現在的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加加快了文化傳播的發展,本土的傳統文化、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生活習慣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但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不同文化碰撞和融合,在本土與外來文化的磨合中,出現了“全球化閱讀”這一獨特的現象。可以說,“全球化閱讀”是一種在當下文化全球化時代中,無法回避的趨勢與潮流。

一、“全球化閱讀”的含義與表現

全球化時代,包括文學影視、音樂等在內的不同文化,通過網絡傳播進行傳播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全球化閱讀”這一傳播現象,即外來文學、影視、音樂等流行文化借助媒體進行傳播,並在其他地區進行本土化的再創造,從而促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通過對這些外來流行文化所蘊含的文本內容、文化背景等方面的閱讀,達到學習、了解和認知的目的。

“全球化閱讀”最主要是表現在流行文化上。一個模式能夠走出本土,走向世界,究其原因就在於它可以提供一個全球化興趣點。“The Voice”節目模式是“全球化閱讀”的一個典范。它最早是來自是荷蘭的一檔綜藝節目《Voice of Holland》,現在這一綜藝節目的模式已經在全世界的多個國家取得了可觀的人氣和商業利益。中國版的《中國好聲音》自2012年引進以來廣受好評,迄今為止已播出三季。“The Voice”節目模式作為一種創新的節目模式,具有獨特的魅力,這種獨特性能夠引發不同文化背景觀眾的關注和興趣。每個國家在將其引進之后,都會根據其本土的特色將其重新打造,這也正體現“全球化閱讀”的特征,保留外來文化外在形式並進行基於本土的再創造。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網絡成為“全球化閱讀”的重要傳播載體。網絡主宰流行潮流,作品在網絡上受關注的程度成為了“全球化閱讀”創造的商機。例如韓劇《仁顯王后的男人》,2012年通過網絡在中國播出,在積攢了相當的人氣之后,2015年湖南衛視根據中國的歷史背景進行了改編和翻拍,仍是獲得了不錯的收視率。如今人們對於外界信息的獲取,有相當部分是來源於網絡。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通過網絡在世界范圍內傳播。本地的受眾對於這些作品產生文化認同感和興趣點,就為商家創造了商機,從而獲得更廣泛的傳播。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閱讀”由於其傳播媒介的藝術性,具有想象成分。比如美劇中所塑造的美國社會,只是選取了社會生活中的一部分加以濃縮和升華,受眾所看到的都是經過精心安排的劇情和社會生活。它既不是完全脫離了現實,也不是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傳播媒介所傳播的內容經過加工和創造,向非本土觀眾傳達的是一種“擬態環境”,受眾結合自身文化背景來建立“全球化閱讀”的文化共識。

二、“全球化閱讀”背景下的本民族文化意識

“全球化閱讀”與文化帝國主義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發達國家往往利用其經濟、政治甚至軍事優勢,極力將自己的文化與價值觀輸送到世界各地。在如今的世界格局中,國家需要強大的“硬實力”作為支撐,也需要“軟實力”為國家的長遠發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全球化閱讀”正是由於外國“軟實力”的輸出所造成的一種現象。它對於本土文化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豐富本土文化,使其吸收人類最新的文化成果,更具有生命力﹔同時強勢的外來文化也在逐漸弱化本民族文化的主導地位,淡化本民族文化意識。“全球化閱讀”的關鍵就在於文化認同,即人們對強勢的外來文化認同度越高,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對外來文化的依賴性越強。這樣的依賴性不僅體現在衣食住行這些生活的表面層次,更重要的是它在不斷影響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而這樣的影響在年青一代的身上尤為明顯。

所謂的本民族文化意識,可以總結為一種民族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湯林森在論述民族國家與文化帝國主義的時候,借用了安德森關於民族國家的定義,即認為民族國家是“一個想象出來的政治社群”。①也就是說,一個社群中的人互相不認識、不了解,但仍具有堅固的聯系紐帶,即共同的文化與價值觀。而隨著“全球化閱讀”影響的加深,多元的文化、價值觀與本民族文化相碰撞,潛移默化中造成人們對於本民族文化“認同感”有所下降,年輕一代對新穎、強勢外來文化產生更多的“認同感”。“全球化閱讀”產生了多元文化,但如果缺少對於本民族文化的本體突出,“全球化閱讀”也在一定程度上將一個民族本來共有的文化共識逐漸瓦解。

本民族文化意識,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它能激發成員的熱情,更好地建設社會,同時也是一個民族的標志和特色。美國的個人主義就是美利堅民族的重要標志,幾乎在所有的好萊塢大片中都有所體現。而日本、歐洲甚至韓國,這些文化輸出的大國和地區都具有鮮明的本民族特色。這些國家和地區並不是脫離了全球化的現狀,而是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把本民族的特征和外來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以本民族文化為主導,外來文化為補充的文化格局。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也是在漫長的歷史中最終形成以漢民族文化為主導,其他民族文化與其有機結合的中國文化。任何一種文化不可能固步自封、一成不變,多種文化之間的相互碰撞和交流,使得文化在借鑒學習中必然發生變遷。②本土文化需要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來鞏固自己的核心價值。就如封建時期的日本積極吸收中國文化,來適應其自身的等級制文化,但是日本還是未能接受中國那種世俗皇帝的觀念,天皇對於他們來說更為神聖不可侵犯。③可見,在“全球化閱讀”背景下,要使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不被外來的價值觀取代,就應該對本民族文化有所側重,用“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理念吸收外來文化。

三、面對“全球化閱讀”的思考與對策

(一)加快推進文化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全面推進文化產業創新

中國要實現和平崛起的偉大戰略目標,必須依賴於中國文化產業的戰略性崛起,④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在國家層面來說,應該積極推動文化產業的結構調整,為文化產業的創新提供更好的條件。同時,對於國內的文化產業不應採取過度保護和過度干涉的做法,要有效地結合市場競爭,使文化產業更具有活力,促進文化產業的升級和創新。

(二)“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

“全球化閱讀”的好處就在於它的傳播是基於人類一種共同的審美追求。“引進來”已經是普遍現象,要想“走出去”就要積極尋找可以引起不同文化背景受眾的共同興趣點。要把“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具體而言,就是要立足本土,提高文化產品的品質和水平,同時注重多元化,提高輸出的可能性。2012年電視劇《甄嬛傳》播出以來,以其精良的制作在國內受到了廣泛好評。2015年,《甄嬛傳》為打入美國市場,進行了全面改編,最終壓縮成6集在美國播出。《甄嬛傳》的改編也許並不完美,但這是一次“走出去”的有效嘗試。

(三)文化產品要符合觀眾審美和市場需求

目前,我國的文化市場存在“一窩蜂”的現象,很容易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導致同一類型的文化產品供過於求。例如近年來穿越小說的泛濫,已經到了鋪天蓋地的程度。同一類型的泛濫,讓文化產品的質量難以得到保障。不符合觀眾審美和市場需求的文化產品,自然難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對此,國家在扶持文化時,應該鼓勵文化產品的多元化,對於不同種類的優秀作品給予鼓勵和肯定。

(四)發展衍生產業,擴大市場和影響力

產業融合是發展的大趨勢,衍生產業可以為文化產品帶來更大的影響力和消費需求。這一點在日本體現得尤為明顯,日本的漫畫、動漫都能衍生出各種“周邊”,即與動漫內容相關的產品。而我國目前還缺少這種產業融合的意識。如果能將已經“走出去”、被認可的中國文化結合當地特色發展出衍生產業,那麼在“全球化閱讀”的背景下,就更能擴大其影響力。(作者系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碩士生) 

注釋:

①[英]湯林森. 文化帝國主義[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57

②何鶯. 文化帝國主義與民族文化、民族認同[J]. 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6(04)

③[美]魯思•本尼迪克特. 菊與刀[M]. 商務印書館,1990:42

④李文珠. 經濟全球化趨勢下的文化全球化危機[J]. 電影評介,2011(04)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