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5年第7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淺析電影《黃金時代》敘事的“得”與“失”

張翼

2015年07月21日11:13  來源:視聽  手機看新聞

由許鞍華導演、李檣編劇和監制的電影《黃金時代》在第34屆香港金像獎評選中斬獲了最佳電影、最佳導演等諸多大獎。該片集結了湯唯、馮紹峰、王志文、朱亞文等一批影視界的一線明星,同時也是68歲高齡的許鞍華導演集中了自己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殊榮之作。但這部將華語電影屆屈指可數的豪華班底集結在一起,投資據說超過七千萬,制作周期長達一年有余,前期宣傳更是長達八個月,賣情懷、賣文藝、賣高冷,如此拼命的營銷,卻換來區區五千萬多一點的票房。是什麼原因導致《黃金時代》在票房上的慘敗,又是什麼原因讓它能夠得到香港金像獎評委的厚愛,得到最佳影片等諸多大獎?本文試圖從敘事上入手,找出《黃金時代》在藝術上的成就,同時分析其票房慘敗的原因。

一、間離手法的運用

所謂的“間離手法”就是戲劇要高於生活,利用藝術的方法把平常的事物變得不平常,揭露事物的因果,暴露事物的矛盾,展現人們改變現實的可能性。簡單來說,間離效果就是讓人們看戲,但不融入劇情。電影《黃金時代》主要講述民國奇女子作家蕭紅的故事,對於這一段已經過去很多年的歷史,有很多歷史背景故事是觀眾所不知道的,雜亂無章碎片式的史料如何連接也成為了擺在導演和編劇面前的一道難題。在這種情況下,許鞍華導演和李檣編劇借鑒了戲劇敘事中的間離手法,讓觀眾可以更客觀地對蕭紅的一生進行了解,同時加入自己的思考。

(一)直面觀眾的旁白

影片開始時,由湯唯飾演的蕭紅進行了一段自發式的旁白:“我叫蕭紅,原名張乃瑩,1911年6月1日農歷端午節出生於黑龍江呼蘭縣的一個地主家庭,1942年1月22日中午11時病逝於香港紅十字會設於聖士提反女校的臨時醫院,享年31歲。”這段旁白是完全面向觀眾的,這讓很多觀眾一開始就感覺到很詫異。因為一般的電影在熒幕和觀眾之間是有一堵牆的,這堵牆在戲劇中被稱為“第四堵牆”,即假設在演員與觀眾之間存在著一堵牆,演員要完全忘記觀眾的存在。①正是由於這堵牆的存在,觀眾在觀看的時候才會不自覺意識到自己和演員之間的距離,從而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在看戲,不自覺地被演員帶入戲,融入到劇情中。

《黃金時代》這種角色直面觀眾的旁白並不是僅僅開頭這一個特例,在整個影片中,這種旁白比比皆是。幾乎影片中每一位結識蕭紅的友人都會在銀幕前或坐或站地跟觀眾聊上兩句,就好像他們不是在演戲,而是跟觀眾在講述他們一個朋友的故事一樣。

採取這種直面觀眾旁白的方式,導演和編劇更多的是想讓觀眾跳出銀幕故事之外對蕭紅的人生進行重新的思考。因為在布萊希特看來,間離的過程,就是人為地與熟知的東西疏遠的過程。這樣一來,從表面上看,這些人或事突然變得非同一般,令人吃驚和費解,自然就會引人深思,並最終獲得全新的認識。②

但是這種全新的敘事方式對大部分中國觀眾來說還是太陌生了,而且大部分觀眾的觀影經驗是基於看,而不是聽。雖然導演在一些演員進行旁白時進行了一點程度上的表演,例如蕭紅的弟弟張秀珂談起姐姐時扭捏的表現,好朋友蔣錫金談起和蕭紅分別時的聲淚俱下等等,但是這種直面式的旁白總的來說是單調的,缺乏吸引力的,這也是難以吸引觀眾的原因之一。並且由於這種直面式的旁白在影片中太多太雜,會使得很多觀眾在觀影過程中被人為地打斷正常的敘事線索,所以在敘事的連貫性上大打折扣,從而影響正常的觀影感受。除此之外,一些角色的旁白說教氣息過濃,好像是在給觀眾上課,講歷史背景,講政治矛盾,甚至講人物關系,這也導致了一些觀眾的反感,因為對於成年觀眾來說說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二)穿越時空的“混剪”

在影片《黃金時代》中還出現了多處穿越時空的“混剪”。比如在影片一開始,湯唯飾演的蕭紅在向觀眾講述她小時候的生活時突然插入了成年后的蕭紅和蕭軍在賓館初識時的畫面。對於一般觀眾來說,這時對於馮紹峰飾演的蕭軍是不認識的,他與蕭紅的關系也不是很清楚,所以很多觀眾就一頭霧水。類似這樣穿越時空的混剪在影片中還有很多,這種“混剪”將敘事邏輯進一步打亂,如果觀眾對蕭紅這個人物不是十分了解,或者在觀影之前沒有做過相關學習的話,那麼大部分觀眾是看不懂的。

王曉華在《對布萊希特戲劇理論的重新評價》中歸納:間離作為一種方法主要有兩個層次的含義:(1)演員將角色表現為陌生的,(2)觀眾以一種保持距離(疏離)和驚異(陌生)的態度來看待演員的表演或劇中人。③如果說演員直面觀眾式的旁白是導演間離效果的第一層嘗試的話,那麼穿越時空的混剪無疑是導演在間離效果上的第二層嘗試。可遺憾的是這層嘗試同樣沒有打動觀眾。因為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說,蕭紅這樣一個文化名人並不像魯迅那樣家喻戶曉,對於蕭紅的生平事跡了解的觀眾又是少之又少。所以想要通過穿越時空的混剪來使觀眾對影片中的角色產生陌生感,就勢必會打亂正常的敘事邏輯,這也是觀眾抱怨影片敘事混亂、不知所雲的原因之一。

二、多人物多視角敘事

此外,多人物多視角的敘事也是該片在敘事上的一大特色。片中出現的與蕭紅相關的親人、友人、戀人幾乎都參與了敘事。弟弟張秀珂、友人舒群、戀人蕭軍等人一一登場,在講述他們眼中的蕭紅的同時參與到敘事中來。這種敘事可以讓我們從不同人物口中了解不同時期的蕭紅,從而更加全面、更加具象地認識蕭紅,而且這樣的敘事對大部分觀眾來說會很新奇,能抓住他們的興趣。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敘事的弊端也展現出來。因為敘事的信息太瑣碎,敘事的人物過多過雜,這會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厭煩情緒。而且大部分觀眾的觀影理念是:我是來看電影的,不是來聽評書的。所以這樣的敘事方式太多反而會讓觀眾有一種受到欺騙的感覺。最重要的是“這些旁白,要能體現片中人物的多面來:她所做的,和她所想的之間的不同﹔她現在做的所希冀的,和未來的結果之間的差別。隻有在這時,人內心的分裂與厚度才能顯現,人被命運主宰的荒誕感和虛無感才會出現。但在這部電影裡,大多數的旁白,成了交待劇情的一種手段,而沒有建構出那種視角的多樣來”④。所以不能從這些旁白中去重新認識一個多維的蕭紅,這樣的敘事對大部分的觀眾來說就是沒有意義的。

在多視角敘事上,該片也進行了一定的嘗試和探索。比如在蕭紅如何和蕭軍分手這個事情上,影片採用了從蕭紅、蕭軍、端木蕻良三人不同視角出發還原真相的方法。因為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除了他們三個人無人知曉,所以導演干脆從三人的視角敘事,依次還原真相,這種由多人從不同角度重復敘述一件事情的例子在電影界最著名的就是“羅生門式敘事”。《黃金時代》這段的敘事同《羅生門》一樣,同樣揭露了人性的弱點。三人關於分手真相的敘事都合情合理,無懈可擊。但是細細想來,三人的出發點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敘事中彰顯受傷害的是自己,從而試圖贏得別人的同情。許鞍華導演採用這樣的敘事方式無意揭露蕭紅、蕭軍、端木蕻良三人到底誰說了謊,只是想把思考權和決定權交給觀眾,讓觀眾去判斷事實的真相。可惜的是這個事件在整個影片中所佔的地位微乎其微,並不像《羅生門》中武士之死真相那樣是影片的核心,所以觀眾也並不會靜下心思考這個問題,而且重復敘事勢必影響影片敘事的推進,這也是觀眾抱怨《黃金時代》節奏過慢的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許鞍華導演的《黃金時代》無疑想在敘事上有所創新,這種藝術的創新體現在“間離”手法的運用、多人物多視角敘事等等方面。這樣的敘事在很多方面是一種創新,這也是該片為什麼在第34屆香港金像獎上斬獲頗豐的原因之一。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也正因為此,大部分觀眾對該片疏離,致使票房慘敗。如何在藝術和商業上達到雙贏,這是這部片子留給我們最大的思考。汲取經驗,吸取教訓,希望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看到不僅在藝術上成就斐然,同時也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的國產影片。(作者系山西傳媒學院講師)

注釋:

①劉彥君,廖奔. 中外戲劇史[M].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2005:156

②布萊希特. 布萊希特論戲劇[M]. 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7

③王曉華. 對布萊希特戲劇理論的重新評價[J]. 外國文學評論,1996(4)

④我們為什麼如此熱愛/討厭《黃金時代》. http://yule.sohu.com/20140929/n404770731.shtml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