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中國報業》>>2015年7月上
人民網>>傳媒>>正文

都市報微信:贏在本土化特色服務

齊懷文

2015年07月22日10:31  來源:中國報業  手機看新聞

[摘要]面對新興媒體的沖擊,都市報轉型成為報業破局之困。天津每日新報堅持“以微信公眾賬號為主打,做好原創內容”的運營理念,取得傳播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關鍵詞]都市報轉型 微信公眾號 本土化定位 實用資訊

面對新興媒體的沖擊,都市報轉型成為報業破局之困。從全國范圍來看,有的報業集團投資了新媒體孵化基地,試圖通過產業模式創新探索新路﹔有的報業集團請來專業營銷團隊,嘗試自營新媒體,實現轉型突破。經過一番嘗試和摸索,天津每日新報堅持“以微信公眾賬號為主打,做好原創內容”的運營理念,取得傳播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精准定位本地 做好內容輸出

“定位”決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都市報新媒體產品的發展模式和走向。以每日新報為例,新媒體平台創立至今,經過不斷嘗試和摸索,自我定位越來越清晰,即從以“內容生產”為核心,到以“內容輸出平台”為目標,重點做精報紙內容和新媒體原創內容,提升本地新聞快速反應能力。

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1.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傳統媒體人的強項是內容生產而不是營銷。2.內容實力仍然是新媒體最重要的支撐之一。3.都市報大部分內容已不具備與全國性新聞客戶端抗衡的能力,本地媒體要做內容層面的新媒體,這樣才能發揮自身優勢。4.在營銷競爭越來越激烈的趨勢下,都市報“內容輸出”是一個可行性的選擇。

都市報新媒體可以選擇的內容產品有:微信公眾號、微博、新聞APP、新聞門戶客戶端訂閱入駐等。從影響力和傳播效果來看,微信公眾號針對本地客戶的傳播率最大,對品牌延伸最有好處﹔從閱讀量來看,新聞門戶入駐可能會產生巨大的閱讀數據,但這些數據來源較為分散,宣傳效果有限﹔從用戶黏性來看,微博用戶流失嚴重,很多都市報媒體已不做重點運營。新聞APP則受限於裝機量、下載率等不可控,運營時間成本較高,很難作為重點產品推介。綜合來看,微信公眾號是“性價比”最高的產品,也是衡量都市報新媒體影響力的參照物,目前有“刺猬公社”等專門統計紙媒微信號排名的第三方機構。

轉變思路視角 想讀者之所想

都市報微信公眾號內容如何做?是照搬報紙內容,還是完全按自媒體模式打破重建,這對運營者提出了新的挑戰。如果在新媒體平台直接使用報紙新聞,閱讀量和轉發量都會極為有限,這就需要新媒體編輯重新改造。當然,更為高效的做法是按照新媒體的思路原創新聞內容。傳統媒體之前的做法是“我制作什麼讀者看什麼”,新媒體則應該是“我猜想讀者想看什麼,我再做什麼”,這不僅是制作方式的轉變,更是心態的轉變。

1.快新聞到慢新聞的轉化

快新聞到慢新聞的轉化,意味著在處理時效性很短的新聞時,要使之盡量延長傳播期,以達到最大化的傳播效果。

比如每年3月是賞花的季節,對於普通動態新聞來說,記者寫一篇“春日賞花人潮涌動”的消息就可以交差。但在新媒體平台上,這樣的內容很難有傳播效果,每日新報新媒體換了一個角度——《春天賞花,帶上天津高校賞花地圖》,內容包含賞花新聞、服務信息、海量圖片,不僅提供了新聞,還提供了服務和觀賞,閱讀量和傳播周期明顯增加。

天津地標建筑117大廈的建設是很多媒體關注的新聞,但很難引起讀者的興趣。每日新報記者選擇登頂在建中的大廈,拍攝全過程,並詳細描述了登頂體驗。圖文並茂地講述記者的真實感受,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傳播效果不錯。

2015年初,狗不理國際連鎖咖啡店開業,新報記者趕赴現場,體會“狗不理咖啡”的氛圍,同時與美編互動,制作了多幅幽默漫畫。《誰說大蔥餡包子不能就咖啡》的報道文章被迅速轉發,將一個簡單的經濟類新聞處理得妙趣橫生,成為微信話題。

由上述實例可以看出,快新聞到慢新聞的轉化,絕不是對一篇現成稿件的改造,而是選題角度、採訪方式的改變,是對新聞進行重新採集,是一個“先破后立”的過程。

2.全國新聞到本地新聞的轉化

全國性新聞到本地新聞的轉化,是注重新聞的落地,貼合讀者視角來整合信息,做足實用性和服務性。

比如,2015年我國換發第二代身份証,按照規定的有效期10年,2005年拿到身份証的居民都是“80后”。每日新報新媒體記者根據這條全國性的政策新聞,策劃了《80后今年可以換身份証了!那些丑哭了的証件照終於可以換了》的本地新聞,不僅有換身份証的流程、天津各人口服務中心的地址電話,還有如何讓証件照更美的攻略提示,傳播效果相當好。

2015年3月,知乎網有人提了一個問題:馬志明創作的相聲《糾紛》裡,王德成在哪條路軋了丁文元的腳。這個不起眼的問題被網友翻了出來,新報記者在第一時間採訪了馬志明,發布了《馬志明告訴你,王德成在哪個路口軋了丁文元?原來你們都猜錯了!》,還原了相聲創作過程,引發了本地網友的第二輪熱議,當天閱讀量近5萬。

再如,國家體育總局發布了廣場舞“國標”,這是一條並不起眼的新聞,但就此到本地廣場舞群體中去採訪,就可以成為一條不錯的本地新聞。

3.本地新聞快速處理

對於突發新聞來說,微博是反應最快的平台,但受制於用戶使用習慣的限制,微博越來越成為一個突發新聞的“產地”,而並非新聞傳播的“聖地”,特別是2014年下半年以來,許多在微博上爆出的新聞都會被轉移到微信朋友圈。那麼,公眾賬號在微信朋友圈這個相對封閉平台該如何處理突發事件?

2014年12月17日,天津白堤路肯德基店發生人質劫持事件,新報熱線記者趕到事發現場,20分鐘后傳回第一組消息和圖片,編輯用最短的時間制作成公眾號圖文信息。由於事發緊急,編輯使用了預覽模式,通過新報編輯記者向朋友圈擴散。信息立刻形成了爆點轉發,一小時內閱讀量過萬,並在午間14:00左右達到每秒10次的閱讀量,當天16:00左右,劫持案信息閱讀量已突破10萬。等到同城媒體微博微信及各大門戶網開始推送時,信息爆點已在微信朋友圈完成。

從數據上看,當受眾已經形成對爆點信息的需求時,無論現有粉絲數多少,時間成為傳播度的第一標准,同時,爆點過后的二次加工也同樣重要。今年3月,天津陸續發布小升初改革新政,同城媒體爭相發布此類信息。每日新報新媒體在新政發布一周后,策劃有關購買學區房的解讀,閱讀量和轉發量都很高。

依賴紙媒公信力 為用戶提供實用資訊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使信息獲取渠道多元化、信息傳播社交化,受眾使用媒體的動機也隨之發生改變,逐漸從獲取信息轉變為獲取服務。對於海量的新聞資訊,用戶會通過協同過濾,從中獲取最感興趣的信息。用戶行為的改變導致媒體社會功能的轉變。

從每日新報運營新媒體平台的成功案例來看,都市報做新媒體具備自身優勢。首先,都市報有多年積攢的口碑和公信力,在重大新聞的解讀方面更具權威性,更受到用戶信賴。其次,傳統媒體編輯記者具有快速反應能力,發生新聞事件時能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新聞時效性強。但也有不足,那就是要突破傳統的紙媒思維,學習互聯網思維和語言,重新解讀新聞,使之更符合“朋友圈”的閱讀習慣。

微信和微博最大的不同是,每個微信訂閱者都可以單獨與賬號對話,而不是廣播式發布,微信上的信息應該更加有趣、幽默、賣萌,是輕鬆的、有脾氣的。所以,小編去“吃大蔥餡包子就咖啡”、為証件美照“支招”、登117大廈,這種與讀者貼合度極強又充滿個性的新聞資訊,能迅速被網友認可並轉發。

經過實踐和摸索,每日新報積累了經驗,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我們的經驗証明:“人性化、有用、互動規則簡單” 的微信公眾號才能贏得用戶青睞,才能實現影響力和經濟效益雙贏。

(作者:每日新報總編輯)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