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北京日報:文藝可批評,強求“道歉”就過了

周南焱

2015年07月24日07:48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文藝可批評,強求“道歉”就過了

“道歉”這一詞在本周火了,可以提前入圍本年度熱門詞匯。演員賈玲因在小品中惡搞花木蘭故事,被木蘭文化研究中心強烈要求道歉,而賈玲迫於壓力也作出了公開道歉。中道協權益保護委員會主任孟崇然道長提出公開聲明,要求導演陳凱歌道歉,並要求《道士下山》立即下線,但陳凱歌至今未作理會。這兩件事隨即引起網友的戲謔,“道歉體”走紅網絡。拍個電影、演個小品,就被要求道歉,文藝創作者怎麼辦?

文藝作品問世,不論好壞,大約都可以批評。像賈玲演繹花木蘭的小品,把花木蘭惡搞成呆笨好吃、貪生怕死的傻大妞,格調確實低俗,搞笑的手段也很低級。雖然史上是否實有花木蘭其人尚且存疑,但其巾幗英雄形象深入人心,成為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賈玲的小品不高級,不論是觀眾還是木蘭文化研究中心,都可以對其批評或嗤之以鼻。但文藝創作應有一定的自由,不能因作品趣味不高級,其他組織就有理由強行要求當事者道歉。

孟崇然道長要求陳凱歌道歉的理由則更為荒唐,宣稱陳凱歌有意貶低中華傳統文化和古聖先賢,甚至斥責陳凱歌是缺少骨氣的“賣國賊”。這種聲明頗有“文革”遺風,上綱上線,胡亂扣大帽子,恐怕誰都消受不起。所謂“道心惟微,人心惟危”,《道士下山》試圖探討這樣的傳統文化主題,只是做得不夠漂亮而已。影片也通過了主管部門的審查,不妥之處也早已修改過了。你可以認為這部電影是爛片,但亂扣大帽子的行為,就已經近乎誣蔑了。

從文藝創作本身來講,不論是小說、影視或小品演出,為了制造戲劇性或挖掘較深刻的人性,難免有腹黑或灰色人物形象,否則,全是高大全的臉譜化角色,既不真實也缺乏藝術性。對文藝創作來說,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否逼真、動人、血肉豐滿,這應是評判作品的唯一標准。如賈玲扮演的花木蘭形象就很枯癟,為搞笑而搞笑,屬於劣質喜劇。王寶強飾演的道士形象也有欠缺,沒有深入表現出其尋求道心的心路歷程,人物最終沒有立起來。

文藝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並不等同於真實人物,創作者應享有一定的虛構人物的自由,才可能發揮藝術創造力。我們可以評判藝術創作的優劣,但無須用道德審判的眼光,更不能用惡意揣測的心態,去鞭撻創作者。倘若僅因為作品中的道士形象不夠高大上,就要求創作者道歉,那麼,《神雕俠侶》的作者金庸,乃至《水滸傳》《西游記》的作者施耐庵、吳承恩,都需出來公開道歉,豈不荒唐至極?

當然,文藝創作也有自身的邊界,應心懷善意而非惡意,不能任意涂抹人物角色。比如,不能在作品中嘲諷殘疾人,不能有種族歧視,也應成為行業的共識。對於民族英雄人物,創作者應有敬畏之心,珍重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而對文藝創作的批評也需有自身的邊界,不應搞道德綁架、踐踏創作者的自由,更不應搞人身攻擊。假如你看了作品感到很不爽,覺得受到了名譽或情感上的侵犯,可以向法院起訴,由法律來裁決文藝創作者是否應該道歉。今天講依法治國,貼大字報的時代早已過去了。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