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5年5月下
人民網>>傳媒>>正文

做一個拒絕被唱衰的人 

石念軍

2015年07月27日13:45  來源:青年記者  手機看新聞

唱衰紙媒早非新事,從新世紀初門戶網站初興之時的“報業寒冬論”,到自媒體浪涌之時的“主編死了”。而回頭看看,門戶時代過去了,紙媒沒有消亡﹔自媒體方興未艾,紙媒仍然還在。決定紙媒走勢的人不是預言家,而是堅守紙媒的我們,可為什麼我們成了一群像是被唱衰了的人?

懷舊的陷阱

晚報都市報記者們聚在一起,談笑風生的往往不是前路,而是既往。晚報都市報的“苦難輝煌”,固然有很多動人的故事值得訴說,而懷舊背后所隱藏的對現實的不滿,以及在改變現實乏力時的自我妥協,才是真正的陷阱。比如,越來越多的同行發現,“工作越來越沒意思”。這個“沒意思”分多種類型,比如,作品瑣碎,難獲讀者和同行認可,缺少成就感﹔比如,薪水不夠高,對比一下房價,心裡拔涼﹔又如上升路徑單一,對個人的成長和轉型心懷憂慮。如是等等,看起來都有些道理,卻總感覺少了一點精氣神。

體制內人才精英流向晚報都市報的故事,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期流傳至今的業界美談。根據前輩們的講述,彼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激揚的文字一紙風行,左手服務、右手監督,很有快意恩仇的模樣。那時的報人,是時代的精英﹔那時的報業,處於黃金時代。

正如一些同行的感嘆,我們一路聽著這樣的故事長大,未曾重現昨日卻已趨於庸常。怕隻怕,自我的感傷與外部的唱衰一擦即燃。我們時常會感嘆一些特定場景今非昔比:以前,小的如遇大雨,無需動員,在家的一線記者早就跑到雨裡尋找素材了﹔大的如發地震,不管震級與地域,第一時間就會有成批的記者請戰。如今,一線採編執行風格大幅改變,部分映射了理想與激情的消退、情懷與堅守的蛻變。

相比大勢的傾軋,情懷的轉變可能更易動搖初心。精神與意志就如同報界的馬其諾防線,它可以防止潰敗,也足以導致潰敗。記者絕不僅有教科書上框定的職業生涯,每個人腳下的路都可以與眾不同。所謂風有八面,船行一方,關鍵就在於我們心向何鄉。

把快樂留住

《青年記者》此次的調查顯示,晚報都市報青年記者中85后和90后的比例已達52.77%。採編隊伍保持年輕是好事,“經驗不足,熱情來補”是年輕人足以讓人欣慰的成長表現,以我們內部的年度新聞獎評選為例,新入職的“小鮮肉”脫穎而出獲得大獎並不新鮮。

核心是讓他們感覺到快樂。《青年記者》此次調查的一些數字就描繪了一個略顯奇怪的場景:絕大多數參與調查者加入媒體是因為內心的喜愛﹔與此同時,超過半數感到壓力很大,而大多數人並不想著離開。仿佛對於這樣一份採編工作,已然雞肋感十足。

很多時候我們感嘆記者激情的消退,實際是哀嘆事業的矮化:這不就是一份工作嗎?合則約見,不合則散。內部的一場演講比賽上,就曾有一位年輕同事回憶自己遭遇的一件小事:媽媽深夜10點打來電話,聽說女兒還在加班很心疼。媽媽說:“閨女,要是覺得累,咱就不干了,咱不差那錢。”

記者的艱辛和父母之心眾人皆知,但這個故事的另一面也說明:當85后、90后獨生子女群體日漸成為業界主流從業者時,代際的差異已經凸顯。在日漸蕭瑟的業態、強度偏上的工作、相對鬆散的團隊文化等多重因素疊加之下,如何讓生即衣食無憂、長在市場大潮中的年輕人傾心報業心悅於己,已是刻不容緩的管理課題。

從紙走向媒

未來或許並不那麼灰,恰如有兩位參與調查者在問卷上分別寫下的:“希望傳統媒體能夠挖掘自身潛力,至少不會被新媒體嚇死”、“擁有原創能力的媒體永遠不會失去市場”。對比門戶網站的發展便可發現,幾大主流門戶網站以新聞凝聚影響力,轉而通過商業、游戲、投資等拓展產業鏈條,取得商業成功﹔而紙媒絕大多數仍固守廣告收益,未能有效拓展產業鏈條,一旦遭遇廣告市場急轉,收支渠道單一的問題就暴露出來,甚至危及生存。這既為唱衰論者提供了口實,也讓圍城中人滋生疑惑。

“報”所遭遇的斷崖式危險,恰恰折射出“業”幾未開發。隻要及時轉化“報”的資源合理拓展業態,前路仍然可期。隨著傳播技術的改變,“紙”的承載形式會改變,而“媒”不會改變,關鍵在於我們是否依然上得梁山。隻要抓住機會,“后發優勢”就會出現。

(作者為齊魯晚報機動新聞中心副主編)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