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5年6月上
人民網>>傳媒>>正文

當前報業脫困的三個關鍵詞 

觀  其

2015年07月27日14:03  來源:青年記者  手機看新聞

新常態,成了一些官員懶政不作為的借口,成了一些地方放慢發展的借口。在媒體行業尤其是報業等傳統媒體行業,新常態的影響也不鮮見。“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勁頭,似乎不招待見了。新常態嘛,經濟下行壓力如此之大,再加上互聯網+,各種新媒體來搶客戶搶用戶搶資源,媒體經營下滑是必然的,財報難看是必然的。並非我輩無能,大勢所趨啊。

必然的,或許。但是,下行之下,是順勢下滑順帶撒個嬌,還是大吼一聲逆勢而上,結果不一樣也是必然的。信心流失,先自放倒,比下行壓力更可怕。

當前報業脫困,第一個關鍵詞就是“信心”。信心並非來自畫餅和望梅,而是來自責任和認真。責任感強烈,自然不會輕言放棄﹔認真做事,自然不會隨波逐流。孔子說“執事敬”,朱熹說“如今看聖賢千言萬語,大事小事,莫不本於敬。”“敬”為何物?《朱子語類》裡講了很多:“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處”,“敬不是萬事休置之謂,只是隨事專一,謹畏,不放逸耳”,“敬,只是收拾自家精神,專一在此”,“敬勝百邪”,“人常恭敬,則心常光明”……敬,就是該干啥干啥,該咋干咋干,擔起責任,干就干好。其實,“信心”、“執事敬”,是任何組織任何時候都需要的,報業需要,新媒體也需要﹔困境需要,順境也需要。

當前報業脫困,第二個關鍵詞是“改制”。體制決定機制,機制決定效率,效率決定效益。不管是適應新常態也好,還是媒體融合也好,都要求報業比以往更加重視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的改革。近些年,或許是忙於應對新媒體沖擊,報業制度改革明顯遲緩。體制機制多年陳舊,即便沒有新常態,即便沒有新媒體沖擊,今天的報業也難有好日子過。體制機制改革的核心就是說了多年的“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如今,很多報刊單位“形式上是改制了,實際是假改,現代企業制度根本沒有建立,即使建立了所謂的涵蓋董事會、理事會和監事會在內的現代企業制度,也是寫在紙面上的,真正運作還是過去行政化和事業化的模式”。(全國宣傳干部學院教務處副處長曹偉,《行政管理改革》2015年第4期)內部是行政化、事業化的運作模式,是傳統的工業經濟甚至是農業經濟的思維和套路,而外部是越來越市場化、產業化、互聯網化,根本對接不起來。怎麼辦?理想路徑,一是報業集團層面實施股份制改造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理順產權關系,建立出資人制度,規范建立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營層並依照《公司法》、《公司章程》等有效運行。二是讓報業集團內的紙媒真正成為市場主體。否則,搞媒體融合,向新媒體新領域新業態進軍,想吸引戰投風投社會資本,你連市場主體都不是,人家沒法和你玩兒。三是推進“混改”和骨干員工持股。不少報業集團提出鼓勵內部創新創業,要搞持股、期權之類激勵機制,可是,連股份制公司都沒有,持什麼股、期什麼權呢?當然,“改制”路徑並非一途,但權責利匹配是共同的原則。

當前報業脫困,第三個關鍵詞是“人才”。媒體競爭與融合常態化,過去跑馬圈地搶市場,現在千方百計搶人才。媒體是內容產業、創意產業,人才在媒體發展中的重要性也更加凸顯。人才工作,有三個重點不可忽視:一是穩住人心。報業轉軌期、媒體融合加速期,人心思變,人心不穩。強化信心,穩住人心,才有人可用。二是區分普通勞動者與人才,抓住關鍵的少數。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名譽院長劉吉說,高於普通勞動者的才算人才。區分普通勞動者與人才,才有尊重人才的命題,才可能真正尊重人才。我們常常聽到一種理論:人皆有才,勞動者都是人才,都可以創新。這種理論雖然可以討多數人的歡喜,但它是農業社會小生產意識,是平均主義的反映,實際上是對優秀的創新人才最大的不公平!(《文匯報》2015-05-07)報業轉變轉型、媒體融合發展,需要人人努力,但更取決於具有突出的文化創意能力、產業擴展能力和產業整合能力的人才,他們才是核心競爭力、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三是以改制激活人才、吸納人才、留住人才。與新興媒體公司相比,與報業轉變轉型的需要相比,體制機制僵化是報業的一大軟肋。要通過改制,形成以關鍵人才為中心、以業務產品化產業化為主線的組織架構和運行體系﹔在資源配置、人才選拔、收入分配等方面,形成有利於人才創業創新的思維邏輯和話語體系。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