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專訪"太平輪"導演吳宇森 不願相信人再不願意思考

2015年08月03日08:03  來源:北京晨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吳宇森:不願相信,人再不願意思考

  7月30日18點,吳宇森執導的《太平輪·彼岸》正式上映。盡管在品質上絕不遜色於同日上映的其他幾部國產片,陣容上甚至還要遠勝一籌,試映的口碑也逆襲上揚,但《太平輪·彼岸》的影院排映場次卻少得可憐,首日排映率隻有13%,首周末票房隻有3000多萬。《太平輪·彼岸》在市場上遇冷,或許是受到《太平輪(上)》的口碑拖累,也可能是如博納總裁於冬所言——被發行方放棄了,更大的可能是身為觀影主力軍的年輕觀眾對該片失去了興趣。記者注意到,有不少年輕觀眾在網上留言說,《太平輪·彼岸》的節奏太慢,也不搞笑,根本不是他們的菜。誠然,《太平輪·彼岸》不是吳宇森早期那種展現暴力美學的快節奏動作片。相反,這是他在經歷過生死大劫之后拍的一部以女性為主角的愛情史詩片,畫面唯美、節奏舒緩,片中充滿了他對浪漫愛情的解讀和他個人對家國情懷的展現。隻可惜,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吳宇森柔腸和情懷並沒有多少人願意去懂。不過,吳宇森始終對觀眾抱有一份信心。他日前接受北京晨報記者專訪時說:“我不主張電影為了適應某種固定觀影模式而改變節奏。因為,我總不願意相信,人再不願意思考。”

  觀眾不滿分集和3D

  ——《太平輪》本該是2D愛情長片

  記者注意到,觀眾對《太平輪》的不滿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不滿上下集的設置,認為這是騙錢行為,尤其是《太平輪(上)》結束的時候主角還沒上船,更讓觀眾有很深的受騙感﹔第二,不滿電影的3D效果。對吳宇森而言,把《太平輪》分為上下集、拍成3D版本都是跟他最初的設想相悖的。隻不過是投資方提出了這些要求,在商討之后他也沒有拒絕而已。“我最開始只是想拍一部3小時左右的2D愛情史詩片,從來沒有想過要分上下集。”吳宇森說,他自己對3D電影不熱衷,也認為愛情史詩題材的電影不適合做成3D。“我認為3D電影其實不像電影,更像是玩具。因為它要求每一個細節都清楚。這樣導演就不能把焦點放在某一個演員身上。比如,兩個演員在畫面裡,后面的一位在流淚。我就會把焦點放在后面演員的身上,找到情感表達的點。如果是3D的話,可能觀眾會隻注意到前面的演員,這樣就會錯過感情點。”在吳宇森看來,電影就是導演用攝影機在作畫。作畫就有構圖,而採用3D拍攝的話,每一細節都清楚,那就不是構圖了。然而,在投資方的勸說之下,吳宇森還是接受了拍3D《太平輪》的建議。“3D拍攝不適合愛情電影。我接受做成3D版本有一個條件:《太平輪》感情戲的部分,我用2D的正常拍攝剪輯手法來做,到了動作場面才用3D的方式。”接受了3D的建議之后,吳宇森就不得不接受第二個建議——上下集。“既然是發行3D版本,那麼3個小時的電影就太長了,觀眾眼睛忍受力沒有那麼長久。而劇本裡的三個愛情故事都非常精彩,刪掉任何一個都覺得可惜。投資方計算下來,認為可以分成上下兩集。第一集拍戰爭,第二集看‘太平輪’的沉沒,我也沒有反對。”吳宇森說,他原本建議隻有下集叫“太平輪”,上集另外起一個文藝一些的名字,也沒有得到認同。

  下集女性角色突出

  ——最愛不接受命運擺弄的於真

  吳宇森以往的電影特別擅長展現男人之間的兄弟情,而《太平輪(上)》的女性角色同樣出色,《太平輪·彼岸》更是完全以女性角色為主的一部電影——章子怡扮演的亂世尋夫的於真、宋慧喬扮演的將軍遺孀、俞飛鴻飾演的軍官太太、楊貴媚扮演的母親,甚至吳宇森女兒吳飛霞出演傳統的家庭女性,幾乎每一個女性角色都出彩。盡管票房未能達到“彼岸”,但《太平輪》的女性角色抵達了觀眾心中的“彼岸”也讓吳宇森感到很高興。他對北京晨報記者說:“一直以來我都被人家說成隻適合拍男性電影、拍英雄電影的導演。我不服氣。生活中我對女性非常尊敬,一直想拍一部以女性為主角的電影,拍堅強的女性,要拍得和我的那些男性電影一樣好。因為我覺得女性的勇氣、愛有時候比男性來得更加堅持也更加堅強。后來我見到了《太平輪》的劇本就非常興奮,感覺就像根據我的要求打造的一樣。每個導演心中都有一部史詩,而我心目中的就是《太平輪》這樣子的。”片中形形色色的女性角色,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特點。被問起現實生活中最欣賞哪一種,吳宇森笑著回答:“我都欣賞,但我最欣賞的是章子怡扮演的於真。雖然迫於亂世、迫於環境,她做一些被別人看不起的事,但我覺得她很堅強,在艱難中活出了一份尊嚴。她對愛的堅持、不接受命運擺弄的勇氣,我都很佩服也很欣賞。”

  年輕觀眾隻愛喜劇?

  ——都沒有機會看到真正的電影

  《太平輪·彼岸》裡有一個鏡頭,太平輪沉沒的時候,幸存者為了爭搶浮板厮殺,而不是像泰坦尼克號沉沒時那樣讓兒童、婦女先上救生船。有觀眾評價說,這個細節讓人看到了真實與殘酷,反而泰坦尼克號裡的那種紳士風度絕少可能發生在我們身邊。吳宇森表示,他並沒有刻意抨擊人性,但這確實是他對現實的觀察。“電影除了是歷史,也是導演對現實的觀察。我的確有些感慨,危難的時候能夠顯示出人的自私和無情,也能凸顯人的同情心。急速變化的社會讓更多的人更加急功近利了,現在的社會變得沒有以前那麼寬容。為什麼我喜歡懷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雖然很艱苦,但人與人之間有一份信任和關愛在。哪一家有生老病死,大家都去幫忙。貧窮並不是羞恥的事情,只是人生的過程。”

  具體到兩部《太平輪》電影的經歷,吳宇森也有很多感慨。不少人批評《太平輪》的節奏太慢,不適應年輕觀眾的觀影習慣。吳宇森對此並不認同,他認為這是過分低估了年輕觀眾欣賞電影的能力。“別人跟我說,年輕人不會有耐心去看這樣的電影。我不相信年輕人沒有感情。可一直以來,這個圈子知道他們喜歡看喜劇,就一窩蜂拍喜劇,然后他們就真的隻會看喜劇了。在我看來,不少年輕人都沒有機會看到真正的電影。”吳宇森認為,中國電影人應該趁著現在大家都熱愛電影的時候,拍出不同類型的電影給觀眾看,而不是一窩蜂去追某種類型。盡管如此,吳宇森對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欣賞能力依然抱有信心:“我不主張電影為了適應某種固定觀影模式而改變節奏,因為,我總不願意相信,人再不願意思考。”(記者 楊蓮潔/文 柴春霞/攝)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