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不久之后,小伙伴們再從互聯網上下載《小蘋果》、《法海你不懂愛》、《最炫民族風》等網絡“神曲”時,就要支付一定的費用了,可能幾毛錢?幾元錢?問題是,一直習慣了享受網絡免費音樂的人們願意掏這筆錢嗎?
國家版權局一紙通知,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並明確規定於7月31日前,將未經授權傳播的音樂作品全部下線。據悉,國家版權局已在通知正式下達前約見了各大網絡音樂服務商。
目前“大限”已過一周,記者統計發現,包括騰訊、阿裡音樂、百度音樂、多米等在內的平台,都已“乖乖”地將未授權音樂下線。截至7月31日,騰訊下線2.37萬首、阿裡音樂下線2.6萬首、百度音樂下線64.2萬首、多米下線40余萬首、唱吧下線29.8萬首、豆瓣下線8563首、酷我下線6089首、酷狗下線5088首、音悅台下線319首、樂視下線178首。
這次是動真格的了
在線音樂付費下載似乎已經喊了很多年,但每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上班族萱萱回憶說:“記得2012年也有傳聞,所有在線音樂將無法免費下載,那時就連夜不睡覺,將自己聽的所有歌曲下載到硬盤裡,分門別類地整理了近8G,后來証明不過是虛驚一場。”
過去近十年裡,“數字付費音樂”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大肆討論一番。而此次不再只是“狼來了”,而是“動真格”了。
對於在2015年7月31日以后仍繼續傳播未經授權音樂作品的網絡音樂服務商,國家版權局表示將依法從嚴查處。此舉是為推進音樂有償下載所做的前期鋪墊,過渡期2至3個月,接下來還將陸續有更大動作。在3個月過渡期后,各網絡音樂服務商需拿出收費方案。
國家版權局副局長閻曉宏稱,運營商給權利人付費拿到授權后,可向使用者收費,也可不向使用者收費,而通過廣告收入來彌補成本,但“音樂有償下載幾乎是必然的”。
“免費音樂讓音樂人沒飯吃!”
對於大多數的小伙伴而言,多年以來一直都享受著免費的網絡音樂盛宴。最新最熱門的單曲,隨便找一個網絡音樂平台,試聽、下載都是分分鐘的事兒。
網絡音樂從免費走向付費,約八成網友都表示難以接受,更有很多網友表示“要瘋了”,大呼要趕緊多囤積一點兒歌曲。
也正是因為網絡音樂的“免費午餐”,讓實體音樂日漸舉步維艱。《2014年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統計,2014年起正版CD的市場份額以40%的速度下滑,實體音樂市場被在線音樂嚴重蠶食。易觀數據顯示,移動音樂市場在2014年達到了35.2億元規模,同比增長13.1%,預計今年達到39.7億元。
知名音樂人高曉鬆曾公開表示:“多年來我們面對大陸盜版唱片佔據98%市場的重壓,僅靠2%的正版市場掙扎求生。”而演唱《我想大聲告訴你》等多首熱播影視劇歌曲的樊凡更是大聲疾呼:“免費音樂讓音樂人沒飯吃!”
僅1%用戶願意付費聽音樂
各大音樂平台為不流失用戶採取“曲線救國”的策略,普遍推出的“試聽服務”成為繞過付費的最常見做法。以網易雲音樂為例,他們將提供給聽眾免費試聽的體驗,但若想下載,則每首要2元,網站也會推出8元無限下載優惠業務。而QQ音樂也有“綠鑽會員”高品質音樂下載試聽、演唱會、空間背景音樂等方面的服務。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你會為了下載音樂去付費嗎?騰訊娛樂去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有65.11%的人選擇從其他渠道獲取免費音樂,30.59%的人選擇在線聽,隻有1.18%的人會在網上付費下載。
而李健的鐵杆粉絲王小落就屬於願意付費的那百分之一,隻不過她選擇付費的方式,不是官方直接購買,而是在淘寶上購買會員賬號。
記者在淘寶網首頁以“音樂 會員”為關鍵字搜索,彈出六百多件寶貝,如“鑽石VIP會員賬號充值永久高品質音樂下載”,“免費秒殺白金VIP會員12個月超高品質”等等適用於百度酷狗等音樂平台,大部分音樂會員賬號的標價最低5角,大多售價在5元左右。而對比之下,由酷狗、蝦米、QQ音樂等官方網站銷售的會員賬號價格基本都在10元/月以上。
一位不願具名的內部人士表示,某些小型數字音樂平台採取了售賣高級付費賬號臨時使用權的方式進行洗白牟利,用戶隻花很便宜的價錢,就能買到一個高級付費賬號的使用權,無限量下載高品質的音樂文件,聽到普通用戶無法試聽的曲目。
據了解,一名用戶在購買了付費賬號之后,把它同時轉賣給多個用戶來牟利,這種行為確實屬於用戶的單方面違規,目前還沒有具體法規對這類行為進行約束。
短評
是時候讓先入為主“轉身”了
在國內准備調整下載音樂的“觀念水位”時,不妨借鑒一下國外對於數字音樂收費的處理方式。
在購買單曲的方式上,如蘋果iTunes、亞馬遜以及Google Play等,可免費試聽歌曲部分內容,購買單曲收費通常為0.99美元到1.29美元﹔包月收費比較典型的是流媒體音樂提供商Spotify,月費為9.99美元(約62元人民幣),Pandora音樂電台可免費在線聽歌,分免費(有廣告)和收費版,收費版每年36美元(約223元人民幣)。
可到底有多少“歪果仁”(外國人的諧音)真的願意掏錢聽音樂呢?人數可能超出我們的猜想。
數據顯示,2014年美國付費流媒體的收入佔據了整個音樂行業收入的27%,達18.7億美元。這些收入來自一共7700萬付費用戶的貢獻。
或許大家一定想不到,我們從小到大生日必唱的《Happy birthday to you》,這首歌在美國其實是有版權的,屬華納唱片所有,如果要公開播放,是必須要付費的。
就在今年6月,蘋果公司表示在三個月的試聽期內不會向唱片公司支付任何版稅,此舉讓很多音樂人敢怒不敢言。年僅25歲的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在致蘋果公開信上大膽表示:“我們沒有向你們要求免費的iPhone,那麼也請不要向我們要求沒有報酬的音樂。”最終蘋果公司屈服,改為向所有音樂付費。
或許,是時候給先入為主的觀念一次“轉身”的機會了,免費不一定意味著無償和理所應當。
放眼其他領域,也或多或少遭遇同樣的問題:互聯網為大家帶來方便的同時,也植入了一些不甚合理的“免費”理念——免費的音樂、免費的書、免費的新聞、免費的電影……在這一連串免費之后,是傾注了創作人的時間、精力和才學的好作品無辜躺槍。
任何優質的內容,都值得受眾給予基本的尊重,而互聯網平台也應及時做好轉變——既然用戶吃慣了免費午餐,收費的午餐隻有用更加豐盛的口味和更加便捷的獲取方式,才能留住人們的心。(記者 范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