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北方傳媒研究》>>2015年·第3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內地青春電影風行的原因分析與思考

謝玄曦

2015年08月10日10:10  來源:北方傳媒研究  手機看新聞

【摘要】以“青春”為題材的電影近年來在內地蓬勃發展,“青春電影”作為一個新的類別被人所熟知的同時,也出現了泛濫的現象。青春電影因其能夠滿足觀眾的情感需求、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商業利益等原因而在內地電影市場風行。與此同時,青春電影也出現了“票房成敗論”導致的文化缺失、缺乏創新力等問題,引人深思。

【關鍵詞】青春電影﹔情感需求﹔電影市場

一、青春電影定義及發展現狀

青春電影,就是以主人公青年時期的成長過程為主題的電影,常改編自文學作品,多描繪高中或大學時期的校園生活。它偏愛用激烈的矛盾沖突,以及青春期獨有的激情來集中表現戲中主人公身心逐漸的成熟與蛻變,以及面對現實社會的協調或妥協。大部分青春電影包含愛情元素,但不一定將其作為電影的主線。

青春電影最早源於美國的校園電影,20 世紀60年代傳到日本,直到 90 年代青春電影才在華語電影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1]青春電影在內地雖然一直都有所發展,但一直是“細水長流”,並沒有作為一種獨立的類型為人所熟知。直到近幾年來,青春電影在電影市場上呈現“井噴”的發展狀況,幾乎每年都有多部青春電影上映。2011年,九把刀根據自傳改編導演的台灣青春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上映后就在內地刮起了一陣“青春風”。電影中小清新的畫面、身著校服的俊男靚女、懷舊卻充滿青春氣息的故事吸引了一大批觀眾。從這以后,青春電影成為了內地電影界的一陣清風,觀眾對於“青春電影”這一類別有了概念。2013年,趙薇的導演處女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更是成為了內地青春電影“井噴”的濫觴。隨后,一大批青春電影在內地電影市場大行其道。如今,正是內地青春電影最具生命力與發展最迅猛的時代。

與此同時,青春電影帶來的巨大商業利益也使其泛濫。許多電影借著小說原著的人氣,制作出質量不盡人意的電影。在這樣的營銷策略下,一批隻拍給原著小說或電影主演粉絲的電影不在少數。這類電影制作粗糙,僅以電影的角度賞析,難登大雅之堂,甚至被評價為“爛片”。但由於擁有原著小說的忠實粉絲,和電影中偶像明星的粉絲群支持,往往能取得很理想的商業利益。諸如《小時代》系列電影,電影剪輯混亂、場景堆砌、故事敘述不順暢等致命缺點依然沒能阻擋其關注度和票房。還有電影《何以笙簫默》,也在多個方面存在缺陷,但仍是因其明星陣容、前期宣傳,所以票房依舊理想。“隻要票房不要口碑”成為了這一類型電影的普遍評價,粉絲群和一般觀眾口碑的兩極分化也是其特色。

二、內地青春電影風行的原因

1.滿足觀眾的情感需求

現代社會中,人們面對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精神上更需要得到慰藉。而青春電影正滿足了這一需求。

青春電影首先抓住了“青春”這樣一個美好的詞眼,本身就非常具有吸引力。每個人的青春都是生命中的一段美好時光,因此觀眾對於這種類型的電影本身就容易具有好感和觀賞的沖動。而青春電影中故事沖突性較強,感情豐富,有純潔的友情、愛情、親情甚至不羈、瘋狂,這些沖突和感情一旦被揉在一部電影裡,可看性自然不會弱。另外,無論是怎樣的劇情,電影中的“青春因素”讓每一個觀眾都可以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記憶,產生不同程度的認同感。而青春電影又加入了虛構和夸張的成分,豐富了“青春”的內容,也更能讓觀眾為之向往。

青春電影一般比較重視選角,其中的主演首先要與文學原著的人物特征吻合,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具有青春氣息。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大膽啟用周冬雨和竇驍兩位新人,就在於其青澀、青春的氣質。由俊男靚女來演繹跌宕起伏的青春故事,往往成為青春電影宣傳中要突出的特色。這樣的目的就在於不僅讓觀眾有自身青春故事的“代入感”,又能因為電影中賞心悅目的畫面得到升華,滿足“代入”與“欣賞”兩方面的情感需求。

2.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商業利益

相比較歐美、日韓,甚至是港台,青春電影作為一種新的分類,在內地電影市場上仍然屬於新鮮事物。盡管曾經也有相當一部分以青春為題材的優秀作品,但未成系統,內地觀眾或是電影制作方都沒有“青春電影”這一類別的概念。

事實上,正是因為這樣“缺乏概念”的狀況存在,青春電影的發展在內地電影市場留下了巨大的缺口,蘊藏著無窮潛力。如今一大批的青春電影上映,是因為它仍具有一種“新奇性”。它作為一種新鮮的生命,擁有蓬勃的生命力。一方面青春電影因其獨特的清新風格有別於市場上泛濫的“爆米花電影”,讓觀眾“眼前一亮”,因為新鮮感和好奇心而走進影院了解青春電影的觀眾不在少數。另一方面,目前可供改編的優秀藝術作品很多,素材豐富﹔而仍有空白的市場也給導演給了很大的發揮空間和創作空間,不必囿於俗套和形式。

同時,青春電影目前在市場上取得的成功也讓電影制作方瞄准了其利益所在。相比科幻電影的大手筆特效,或是“群星閃耀”的劇情片,青春電影的投入小、收益多、收效快,幾乎內地的電影制作方都來分一杯羹。青春電影甚至還吸引了作家、演員、歌手、主持人轉型為導演,拋出各自的噱頭,借著青春電影的這股潮流也來賺一筆。在商業利益的推動下,青春電影的蓬勃發展更是勢不可擋。

三、對青春電影的思考

1.票房成敗論中的文化缺失[2]

目前社會上對於一部電影往往更注其票房,青春電影也不例外。這樣的后果就是“票房成敗論”會在很大程度上抹殺了電影本身的藝術價值。

這樣的市場導向必然會對電影制作人產生藝術負能量。他們會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去迎合觀眾口味和市場潮流, 從而把文化更多地變為了一種消費而偏離了其精神內核,“青春電影” 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也在這種商業制作中趨於解構。[2]

因此,現在出現了越來越多“為了創作而創作”的青春電影,它們打著“青春”的幌子,實質上已經遠離了青年人的生活、感情和思想。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青春電影為了加強劇情的沖突性,經常加入墮胎、三角戀、出軌等情節,並且越來越多的青春電影落入這樣的俗套。在青春電影裡,觀眾希望從中找到認同感,而不是披著“青春”外衣的“八點檔電視劇”。電影藝術是現實生活的濃縮和升華,但也決不能完全脫離現實。當然,青春電影並非都要傳遞正能量,負面感情在電影藝術中也是必不可少。但為了追逐票房而增加電影的數量,從而造成其中的內涵空洞、脫離現實、俗套情節等文化缺失的現象是必須要重視的問題。

2.缺乏創新力

無論是《致青春》、《小時代》等青春電影,或是近期大熱的《左耳》都是改編自小說原著,而即將上映的《梔子花開》、《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等則是改編自同名歌曲。目前內地青春電影的浪潮中,原創劇本少之又少,幾乎所有的青春電影都有所依托。

借著原著或同名歌曲的人氣,改編后的青春電影在上映之初就會有固定的觀眾群。然而,這也表現出目前內地青春電影缺乏創新力的現狀。改編似乎已經成為青春電影的法寶甚至是“約定俗成”的規則,但大規模的改編不僅會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在將大部分高人氣的作品改編之后,青春電影發展的勢頭也必定會有所下降。在青春電影發展較為成熟的日韓、歐美,並不乏改編自文學原著或是漫畫的作品,然而原創劇本的電影等也同樣具有高人氣和高評價,絕不亞於改編的電影。

內地的青春電影若要有所發展,只是謹慎的停留於原著,缺乏創新,並不能讓青春電影展現出生命力。改編原著固然穩妥,但在青春電影的逐漸發展和前進中,原創劇本必不可少。隻追求穩妥而缺乏創新,內地青春電影恐怕就會成為曇花一現。(作者單位: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廣播電視學系) 

參考文獻:

[1]韓玉:《傳播學視野下的影視傳播學》,載《廣電視聽》2008 年第11期,第75-76頁。

[2] 王秀杰:《新世紀以來中國大陸青春電影的多元走向及文化缺失》,載《當代文壇》2013年第06期:第68-71頁。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