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融媒體時代,大眾閱讀呈現出“微閱讀”“淺閱讀”“碎閱讀”的新特點,給傳統“深閱讀”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機遇大於挑戰。隻要全社會抓住機遇、迎難而上,齊心協力、順勢而為,將“微閱讀”“淺閱讀”“碎閱讀”和“深閱讀”相結合,就一定能讓新媒體閱讀煥發出像傳統紙質閱讀一樣的青春魅力,克服新媒體閱讀帶來快餐化、消遣化、娛樂化、功利化傾向。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 閱讀新變化
為了避開多年前北京書市雙休日時人多擁擠的“高峰期”,筆者5月15日下午(周五)到朝陽公園逛書市,結果卻讓我感到出乎意料的是顧客寥寥無幾,各個展區不僅書價大打折扣、降價便宜,而且有的展區還高挂十元三本的門幅吸引顧客。縱觀顧客人群中,發現老年人攜帶兒童居多,成年人特別是學生很少。多數人都在翻閱圖書,很少有人買。難怪,今年全國兩會,“全民閱讀”被第二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首次提出建設“書香社會”。李克強總理答中外記者關於全民閱讀提問的回答,更令全國愛好讀書者感到歡欣鼓舞。
4月23日,第20個“世界讀書日”當天忽然刮起全民閱讀風,一股關注閱讀的熱潮迅速興起:2015書香中國暨北京閱讀季、首屆書香青年讀書文化等活動紛紛啟動,各種報刊媒體為全民閱讀大聲疾呼,新媒體為建設書香社會傳播正能量......
然而,站在“互聯網+”風口浪尖上窺視閱讀載體的變化,我們不難發現由微信、微博、智能手機、客戶端等新媒介編織起來的空間立體網絡,把我們帶進信息知識豐富海洋的同時,也漸漸拉開人們與紙質圖書的距離,移動互聯網的閱讀成為低頭一族的新寵,紙質書籍到了生死存亡的重要關口。那麼,在融媒體時代,我們該提倡怎樣的全民閱讀?如何建構數字時代書香社會?如何正確認識新媒體帶來閱讀新變化?
一、數字閱讀成為成年人口頭的流行語,老年人對數字閱讀多數“望而止步”
中國自古就有愛讀書的優良文化傳統,孔子韋編三絕,李密挂書牛角,丘濬百裡借書......這些耳聞熟知的典故一直鞭策著人們遨游知識海洋,汲取智慧陽光雨露。然而今天,我國閱讀現狀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國民圖書閱讀率和人均閱讀量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近年來,國內數字閱讀增長勢頭猛進,以社交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蓬勃興起,數字閱讀似乎成為成年人口頭的流行語。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第十二次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從人群分布結構來看,我國成年人數字閱讀方式接觸者中,18—29周歲、30—39周歲、40—49周歲、50—59周歲分別佔40.3%、27.3%、20.8%、8.6%。可見,我國成年人數字閱讀中88.5%是18—49周歲人群。人民日報海外版公布的2014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成年人數字閱讀中92.6%是18-49周歲人群。如果將“00后”也加進去,這一比例還將更高。難怪有人曾把“90后”“00后”稱為數字時代的原居民,而將“50后”“60后”比作數字移民。顯然,原居民剛開始一般都比移民人數多。近年來,我國成年人通過手機閱讀率年年攀升。光明日報調查數據顯示,2014年數字閱讀為58.1%,較2013年的50.1%上升了8.0個百分點。同時,我國成年人日均手機閱讀時間首次超過半小時。相比之下,老年人新媒體閱讀率比成年人低。現在專用的老人手機多數價格低廉,不如說為其量身定做的,特別是多數空巢老人把手機用途定位在與家人和周邊朋友圈子的溝通聯系,孤獨寂寞時通過電話以寄托相思之情。傳統廣播電視收聽收視人群向老年人傾斜,年齡結構呈現“老齡化”發展趨勢。由於新媒體初興時主要對象是中青年,因此對於老年人來說運用新媒體沒有成年人那麼熟練。“在新媒體屏幕上,有時因視力老化會出現按不准鍵、按錯地方的問題。對於中英文按鍵不會轉換,思考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在逐步退化,很多時候隻停留在基本功能的使用上,而不用與數字閱讀。”多數老年人說。
數字閱讀影響著民眾的文化生活,大多數年輕人更嗜好電子閱讀。融媒體時代,全國報刊台都在打造別具特色的新媒體群,手機報、電子刊、視頻、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台層出不窮,數字閱讀進入成年人的工作和生活,因其快捷、實惠、超前,可以隨時選擇所需要的最新信息。多數上班人說,幾乎每天都在“閱讀”,只是閱讀的載體平台有所不同。早晨一睜眼,他們第一件事就是先拿起手機,看看有沒有親朋好友發給的鏈接文章、短信。工作之余,他們也會用手機或電腦閱讀一些吸引眼球的新聞熱點和社會常識。成年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對手機痴迷,手機成為他們閱讀的隨身附屬物。據統計,我國的手機用戶已達6.8億,很多成年人都通過智能手機來瀏覽相關圖片,查詢資料,尋找段子,就連務工人員也學會了如何運用數字閱讀方式。生活節奏、信息更新速度加快,新媒體閱讀有較多優勢,最重要的是它讓全民閱讀得到落實。近日,騰訊科技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擁有4.68億月活躍用戶的微信,平均每人每天閱讀5.86篇文章,其中20%的用戶每天閱讀6篇到10篇,日均閱讀文章數超過3篇的用戶佔51%。每天簡單地動一動手指,掃一掃二維碼,文章就會自動展現在面前,讓人們隨時隨地享受閱讀的書香美好。“新媒體既能提供多樣化、娛樂化閱讀方式,也能通過雲閱讀提供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提供閱讀服務的雲端就如同一所圖書館,手機應用軟件就像一把開門鑰匙,讓閱讀者隨時隨地暢游書海。”多數大學生說。
二、電子書風靡一時成時尚,書報刊由看讀轉變為掃描瀏覽觀賞
新媒體群紛紛成立,電子書成為多數讀者的首選工具。統計表明,2014年我國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56本,低於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有64.3%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常用的讀書載體是電子書,較2013年有所提升。而另外一份調查報告則顯示,當前我國移動閱讀的用戶規模已達到2.42億,這意味著有將近一半的移動互聯網用戶在手機上閱讀。手機電子書的出現,正在深刻改變著人們傳統的閱讀習慣。新媒體閱讀為讀者提供隨時隨地、快速便捷、瀏覽觀賞的嶄新體驗,在人來人往的地鐵公交車上,在樂聲悠揚的咖啡廳裡,在漫步鄉間小路和靜坐等待時,紙質書籍已不再是人們閱讀的唯一選擇,電子閱讀正為全民閱讀開啟書香社會的新大門。有讀者說,等車時拿出手機看新聞早報、晚報,走路時戴上耳機聽小說、音樂,陪孩子逛街時掏出i-Touch看電子書打發等待時間......當電子閱讀、移動閱讀成為閱讀的新常態,我們的閱讀文化和閱讀習慣正隨著移動終端的改變而改變。對此,不少業界人士指出,應正視新媒體給閱讀方式帶來的多元化,互聯網+薦書應該成為引導培養年輕人良好閱讀習慣的主渠道,新媒體能讓人了解更多優秀作品,以此引領大眾的閱讀,滿足讀者的精神需求。
無紙化浪潮,讓電子書越來越多地走進了人們的口袋與手提包。在國外一些城市的地鐵和機場,隨處可見旅客捧著書默默安靜地閱讀﹔而在我們的地鐵、機場、車站,最常見的場景卻是人人都在目不轉睛地低頭看手機或者平板電腦,隻聽屏幕轉換的咔咔聲音。以前,好多人出差前收拾行李時,總是要斟酌帶幾本書,通過深閱讀來消耗旅途寂寞時間。如今,他們的kindle裡儲藏千萬本書,不佔地方,想看什麼就看什麼。閱讀一旦變得更加便捷,也就掙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著人們生活工作的腳步節奏越來越快,整體時間被分割得越來越零碎,而在路上通過眾多的新聞類APP、電子閱讀APP等,用戶可以實時獲取新聞資訊,了解政務信息,不必再去翻閱紙質報紙。多數人認為,坐公交、乘地鐵、會朋友、吃午飯,這些以往不好利用的碎片化時間,現在都成了閱讀的黃金時間。甚至有的網友詼諧地說,小時候閱讀是在學校和娛樂時間裡,而現在上下班和廁所都可閱讀。拿出屏幕就能閱讀的及時性,也加快了低頭族隊伍的壯大。數據顯示,中國低頭族數量已居世界第一。“三分鐘讀人民日報已經成了我每天早上必聽、瀏覽的欄目,刷牙、洗臉、吃早飯的同時就知曉了當下的時事熱點,比讀報刊方便多了。某女士說。新媒體雖然在技術上有諸多優勢,但是新媒體閱讀存在許多弊端,尤其是快餐化、消遣化、功利化傾向比較嚴重。但這些弊端及傾向,畢竟只是少數,既不代表全民閱讀的整體情況,也不影響全民閱讀的深入發展。隻要全社會提高認識、共同努力,將“微閱讀”“淺閱讀”和“深閱讀”相結合,一定能讓新媒體閱讀煥發勃勃生機。
三、“書香”之氣與休閑娛樂互分享,閱讀兼社交兩不誤
人的精神境界有兩點值得提倡,就是書香人生,止於至善。古人讀書,先燃香,再沐手,后拜讀,這可能是“書香”的起源。人生通過書香及時獲取知識,也是一種娛樂。新媒體除了帶給你原版閱讀的新鮮感覺外,更加凸現以期刊、報紙、圖書、資訊、音樂、視頻、動漫、軟件下載、導航等數字化內容為核心,集休閑與娛樂、媒體與增值服務為一體的移動平台特征,促使人們看書、閱讀不僅為了獲得知識、開闊視野,還要尋找美的享受。最近調查顯示,近70%的受訪者把閱讀當成是娛樂消遣、打發時間的手段。因此,休閑娛樂成為國民閱讀的主要動機。“自己看書就是圖個樂子。我喜歡看輕鬆有意思的內容,比如有趣的短篇小說,報紙上的新奇事。這樣跟老朋友們碰頭見面才能聊得起來。”一位讀者說。由於綜合運用文字、圖像、聲音、視頻、音頻、動漫等符號形式和介質,新媒體閱讀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聽美感和審美感受。新媒體為用戶提供包括手機原版閱讀及音頻、視頻、動畫等圖文並茂的時尚載體,同時還可以即時享受諸如數字娛樂、軟件與游戲下載、論壇、社區等娛樂和互動化的多種移動互聯網應用服務,提高讀者閱讀各種視聽感觀度。據統計,大部分是80后、90后的年輕人,他們更加樂於接受像圖片、聲音、動畫、視頻及動感的Flash等娛樂十足的表現形式,而對傳統紙媒卻始終不感興趣。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及時互聯APP逐漸成為人們溝通的主要載體。時至今日,隨時打開手機,點開微信微博,看看“朋友圈”就能知曉朋友們的近況,或就某一社會熱點問題發表個人的真知灼見,微信微博將異域的親朋好友聚到了一起,拉近了人們彼此溝通的距離。人人網近期對近千名大學生進行的閱讀調查結果顯示,89%的大學生每天都有閱讀、瀏覽信息的習慣,但閱覽內容並不是傳統書籍,更多的是博客、微信、微博 、QQ空間等社交媒體上朋友分享的文章或好友狀態。微信微博這種即時傳播、即時信息、即時反饋也廣泛應用於政務平台,拓寬政府部門之間通力合作的途徑,搭建政府部門與人民群眾溝通交流的橋梁。調查顯示,我國成年人手機閱讀群體的微信閱讀使用頻率為每天兩次,人均每天微信閱讀時間超過40分鐘。看新聞、閱讀朋友圈中分享文章、閱讀公眾訂閱號發布文章的選擇佔了使用微博閱讀用戶的比例分別為72.9%、67.1%和20.9%。同時,手機訂閱的每日播報等消息渠道也讓人們第一時間獲取相關信息。隨著中國老齡化時代的到來,空虛、寂寞、孤獨成為老年人最常見的問題,而新媒體無疑可以填補他們精神空虛的空白。隨著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靜下心看書的時間越來越少,人們更傾向於輕鬆減壓的快餐式閱讀或針對性更強的功利性閱讀。特別是微博閱讀、微信閱讀,閱讀的對象卻未必是成篇的文章,而可能只是一個笑話、一個網絡段子,電子閱讀的社交化特點越來越明顯。傳統讀書時代,閱讀相對是一種獨立和私人空間,讀者之間缺少即時互動。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就大相徑庭。原先的“私人筆記”變成“公開日記”,讀書的樂趣從“好讀書,不求甚解”變成“評論”和“分享”、“交流“。以前,人們買了新書舍不得在上面勾勾畫畫,現在用kindle隨時隨處都可以標注,還能把喜歡的段落分享到微信、微博朋友圈。
四、新媒體閱讀方式利與弊並存,紙質書香社會暫時氣更濃
近年來,紙質圖書價格一直呈上漲趨勢,這讓許多讀書人望而卻步。電子書不僅價格比紙質圖書便宜,而且在電腦、PAD、手機等平台上都可隨時閱讀,且易於保存和內容搜索。隨著從小就愛平板電腦、手機的90后、00后的茁壯成長,手機閱讀、在線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DA/MP4/MP5閱讀等新媒體載體發展方興未艾,傳統閱讀方式面臨生存危機。然而,紙質媒體在內容生產、品牌傳播中的獨特優勢並不是新媒體完全可以取代的,其潛在消費人群也是維持其生存的重要力量。電子書籍代替紙質書籍是技術發展的必然階段,就像紙質書籍代替更古老的竹簡、木簡一樣。但是,目前不能完全代替紙質書籍,主要是因為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感受很難輕易改變。現在,雖然面對電子屏幕時人們可以隨時閱讀,但是這與傳統的閱讀有所不同,特別是閱讀的場景、感官感覺、讀后印象不同。作家聶爾說:“讀書現在有了多種方式,我自己也幾乎每天都要面對電腦顯示器幾個鐘頭,但是對我來說,所有這些都不是適當的閱讀方式,隻有用雙手捧讀那些光滑的紙頁時,我才覺得自己在閱讀。”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既有利也有弊。新媒體閱讀雖然佔據便利性、實時性優勢,具有速度和廣度,但是其本身存在跳躍的、隨性的、碎片的淺閱讀、快閱讀問題,缺乏深度和厚度。傳統閱讀是純文本閱讀,是單一、線性思維模式,容易進行穩重、理性的深閱讀。而電子書閱讀則更加注重快速瀏覽、掃描閱讀,海量信息、圖像、視頻和無限多的鏈接,很難讓人們靜下心來沉思冥想,易於陷入眼花繚亂的淺閱讀困境,造成網絡成癮症。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隻靠快讀、淺讀顯然是不夠的,必須營造紙質圖書閱讀良好氛圍。那麼,一些深閱讀的讀者是怎樣想的?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調查發現,66%的成年人更傾向於“拿一本紙質圖書閱讀”。許多使用電子閱讀器的人也表示,看到特別喜歡的書,還是情願掏錢買幾本紙質圖書作為收藏。或者看快餐書、暢銷書時用電子書,看專業書、經典作品時還是買紙質圖書。為什麼仍有這麼多人青睞紙質書?目前,電子書在閱讀體驗的設計上仍有許多不足,如排版水平良莠不齊,多次翻頁時閱讀軟件功能有時失靈......而有些高質量的紙質書,不僅內容質量好,而且包裝、圖片精美別致,特別是附贈的書簽、作者的簽名題詞能給讀者帶來無法替代的樂趣。此外,想看紙質書的人還可以通過網購的方式購買價格打折的書籍,減少專程去圖書館的時間。
當前,如何激發全民紙質圖書閱讀熱情,不僅關乎中華文化發展,而且關乎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目前,江蘇、湖北、遼寧、深圳都已經完成地方立法工作,確定全民閱讀的法律地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力爭在全民閱讀立法、建立長效機制、開展閱讀活動、實施公益助讀等方面整體推進,如組織全國各類書店開展優秀出版物展示展銷及優惠售書活動,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圖書、開展網絡讀書越多越便宜等活動。要創造更好的閱讀條件,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如:進一步推動公共圖書館、農家書屋建設,開展閱讀季活動等。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全國約有400多個城市開展不同形式的讀書活動,吸引7億多讀者參與。今年“4•23”國家圖書館推出國圖公開課,隻要打開國圖網站都可以看到名家大師的在線課程。自2011年北京閱讀季啟動以來,搭建多級綜合服務平台,創建各方參與服務模式,細分不同群體閱讀需求,拉動出版與消費同增長。北京日報報道,北京市專門設立閱讀季領導小組辦公室,搭建起由書店、圖書館、益民書屋、大中小學校、市直機關、各類企業和社區文化中心構成的“五位一體”公益平台﹔由50多家媒體和網站參與的全民閱讀媒體平台﹔由200多家出版和文化機構參與的全民閱讀資源平台﹔由上百位閱讀推廣人和資深書評人引領的全民閱讀引導平台﹔“北京閱讀季”官網、微信、微博、活動手冊等自媒體組成的全民閱讀服務平台。此外,北京舉辦了“北京大學生讀書節”“北京少年讀書節”“親子閱讀活動”等豐富多彩活動,吸引不同年齡結構的人群閱讀。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組織指導下,全國各地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前后啟動“江蘇讀書節”“書香荊楚”“書香八閩”“書香嶺南”“三湘讀書月”“南國書香節”“天山讀書節”“書香重慶”“三秦書月”“書香八桂”“書香龍江”“深圳讀書月”等一系列全民閱讀活動。(作者單位:北京某部高級記者)
參考文獻:
1.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第十二次中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 2015年04月21日
2.裴永剛,新媒體時代圖書館的閱讀引導模式探討,《圖書館學研究》2012年09月
3.許堯堯、李鋒,移動服務的新體驗,《電子世界》,2012年第12期
4、劉衛利,新媒體條件下圖書館因應之策,《新世紀圖書館》,2012年第4期
5.崔丹,新媒體閱讀也是全民閱讀的一種體現,《廣東科技》 2014年20期
6.耿銀平,新媒體有利於推動全民閱讀,《光明日報》, 2015年04月23日
7.2015書香中國暨北京閱讀季啟動,《人民日報》,2015年0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