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風貌類作品作為視聽類新聞的一種,內容繁多,形式自由。探索頻道的《列國圖志——中國》時長 100 分鐘,由10個人物以及他們的故事構成,通過刻畫人物之間的沖突感與一致性,圍繞中國發展大潮中形形色色的中國人是怎樣奮斗的這一個主題,從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進行逐一展現。作品表現了強烈的現場感與真實感,但是在中國人的成功觀念這一點上存在偏頗之處。
關鍵詞:風貌類作品﹔中國人﹔變革﹔生活方式
一、作品簡介
文章賞析的對象是美國探索頻道的一檔名為《列國圖志》的人文類電視系列紀錄片,這一節目從 2006 年 10 月開播,開播的第一期講述的就是中國的社會變遷。《列國圖志——中國》屬於風貌類的新聞作品。風貌類作品題材廣闊、形式自由、內容豐富。該作品講述的內容包括中國的基本地理環境、人文景觀以及中國的傳統習俗等內容,把中國的自然風貌和社會風貌結合在一起,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講述了中國這個 13 億人口(2006年)的國度中具體的個體是怎樣在巨大的變化浪潮中生存的。
二、作品內容分析
(一)內容詳實,張弛有度
作品在一開始就提到了“這是一個講述生活的故事,長城之后的生活”,長城在整個作品中數次出現,作為一個與現代相對的傳統符號存在著,在近三十年來中國以極快的速度朝著現代化前進,其變革的速度是世界上其他國家難以想象的。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中國的傳統文明會經歷怎樣的沖擊,中國的人民會經歷怎樣的變化,這就是它主要想表達的內容。
開頭的一連串的數字以及極富節奏感和現代感的音樂告訴觀眾,中國正在以一種怎樣的速度在消耗著這個地球上的能源——按照這個速度再消耗下去,再過 30 年,我們就要去尋找另一個星球了。在這樣的發展速度下,在這個地域廣闊的國家,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適應著甚至是推動者這樣的發展。
作品時長100分鐘,片中花了主要的筆墨刻畫了10個人物,這些人來自中國的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文化方式。節奏飛快的現代生活與節奏數世紀如一日的田園生活交相呼應,背景音樂的一張一弛與人物的節奏一張一弛貫穿了整個作品。讓觀眾既有緊張興奮的刺激,又有平和安靜的時刻,整個感官被作品牢牢把握。
(二)由小到大:從小人物身上看大國崛起
風貌類的作品由於其內容豐富,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呈現這些內容就顯得尤其重要,好的呈現方式能讓觀眾對於作品所想要表達的東西有更深刻的領會。從小人物看大世界是這個作品的特點,一個國家的變革時好時壞,身處其中的老百姓是最了解的。通過描寫身處在不同地區、不同職業和不同年齡的男女老少們,最后得出結論“無論他們的夢想是什麼,新中國與以往不同的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夢想”,每個人無論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他們對於這個國家以及自己的未來都是充滿了信心。
龍山梯田上廖女士一家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了一代又一代,同時也有一部分農民離開了自己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土地,到大城市去謀求發展。在上海的高樓玻璃清潔工宋峰就是其中的一員,他和其他300萬農民工一樣,為了讓自己的家人生活得更好,背井離鄉來到了上海。這些人都是中國千千萬萬人中的一員,他們對於自己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是最有發言權的。相比於宏觀敘述中國在改革開放后取得了哪些成就而言,人民的生活發生了哪些具體變化才是觀眾最能體會到的。
三、作品結構分析
(一)“現代化”與“傳統”交替
在用小人物的故事架構起整個作品的時候,人物與人物之間是有聯系的。首先是作品中提到的新中國的現代化變革一面和中國幾個世紀傳承下來的傳統的一面的對比,人物的出現遵從著“現代化”與“傳統”交替出現的特點。例如一開篇所提及的龍山梯田上廖女士的一家人,她們如果是“傳統”的代表的話,接下來同樣是農民卻在上海打拼的宋風就是積極投身於“現代化”的人。然后出現的蒙古族和少林嵩山寺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接下來北京的金揚正在為 2008年奧運會進行艱苦訓練。
不斷地由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到現代化的快速生活節奏,這樣強烈的對比一方面是要突出人物與人物之間的不同點,體現作品想要探知的問題——“這個最大的共產主義國家正在進行怎樣的轉變,這個古老的文明在走向未來的艱辛道路上會幸存下來嗎”﹔另一方面又想要表達人物與人物之間的相同點,盡管面對變革的浪潮不同的人進行著不同的選擇,但是他們都滿懷著希望。就像是無論我們在一年裡奔波於何處,最后都會在新舊交替之際與全家人聚在一起過春節,不管是香港人耗資巨大的焰火慶典,還是身在農村的宋峰一家人點燃屬於自己的焰火。
(二)作品整體框架
在大的模塊上遵照著經濟、文化、飲食、政治、生活方式的順序進行排列。首先是關於中國人的經濟生活,這一部分包括中國在現代化步伐中所消耗的能源數據,龍山梯田上的傳統小農經濟,宋峰等一部分農民為了改善家中的經濟狀況進城打工的內容。接下來是關於中國的傳統文化,主要是蒙古族的那達慕以及嵩山少林寺的武術是如何傳承自己的傳統或如何與現代化進行結合的。稍后提及的是中國的飲食,舉例了一些在外國人看來有些不可思議但是的確是我們餐桌上菜色的食材。而后是中國的政治權力中心紫禁城以及作為皇家武器庫中經典的武器弓的傳承。最后展現的是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包括奢華的享受和簡簡單單粗茶淡飯的生活,以及變革給中國人生活方式帶來的一些改變,女性不再是家庭中的一個附屬,也可以有自己的工作與抱負,同時職場中的女性要面對外貌的考驗。
這樣的框架讓作品中的每個人物與小故事緊密聯系在一起,不同的人物講述中國的不同方面,甚至是同一個人物在不同的板塊出現。如果說作品從頭到尾都圍繞著的主體是串起作品的一條線的話,這些有序的板塊就是使作品能夠站穩的骨架,隻有這樣作品才不會在體現主題的時候顯得零散。
四、作品評價
(一)特點:現場感與真實感
作品突出現場感和真實感,讓人有種透過鏡頭自己去感受其中場面的感覺。首先是鏡頭的設置上十分有技巧,由遠到近或者由近到遠地推拉鏡頭使之符合故事的節奏感和人物出現時的現場感﹔其次是由於整個創作團隊跟拍了比較長一段時間,讓觀眾好像是伴隨著作品中的人物成長一樣,金揚從一開始在訓練館內接受訪問,到最后在貴州體育館內接受奧運體操隊的考試,整個過程讓觀眾有一種一直伴隨著的感覺﹔最后作品並沒有一味地贊揚或者傾向某一種觀點而貶低另一種觀點,在作品中不同的觀點都盡量用客觀的展示方式來呈獻給觀眾。羅瑞康過著奢華的生活,宋峰對這樣的生活方式不能認同﹔少林武術在與現代化結合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隻有武術而無需清修的武術學校,懷瀚作為一直生活在大草原的蒙古族卻一直對於現代化有一種深深的擔憂,正是這樣將各方觀點都一一呈現出來,然后讓觀眾自己去思考到底哪一種觀點才是自己贊同的。
(二)作品偏頗之處
雖然作品在身臨其境這一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在客觀對待中國人的成功這一點上,筆者認為該作品還是存在一些偏頗的。作品將中國人刻畫得比較功利,在國家變革的背景下,中國人的一切都好像是為了某一個很具體的目的,然后採取一些在觀眾看來可能非常瘋狂的舉動。金揚的體操訓練館中隨處可見比12歲的金揚還要小許多的孩子,而且也通過訓練館教練和醫生的口告知觀眾這裡面的孩子有多麼能吃苦。而這一切都是為了某一時刻在奧運會上能夠領取金牌,包括金揚父親也認為犧牲女兒的童年是值得的。ELISA做整容手術的原因不是“女為悅己者容”,而是為了在職場上獲得一個更好的機會。這些都是中國人對於成功赤裸裸的渴望。在對待中國人成功這一個問題上,作品沒有表達出一種多元的、健康的觀念。
這背后的原因也許並不是制作者有意為之,而只是一種“集體無意識”,他們會不自覺地產生一種焦慮的心情,同時也認為中國之所以能夠發展得這麼迅速是因為每一個中國人對於經濟的發展都有強烈的渴望。因此在作品中看待中國人與他們的成功的時候,他們也不由自主將這樣的觀點表達了出來。(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龍安. 論新聞的傾向性[D].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學位論文,2003
2. 鄭燕. 風貌類視聽新聞作品創作要點探析[J]. 新聞世界,2012(10)
3. 高曉锳. 風貌類視聽新聞的敘述邏輯——以《岩鬆看日本》為例[J]. 新聞世界,2014(7)
4. 董鑫,單俊杰. 風貌類新聞作品視聽語言分析[J]. 新聞傳播,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