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社長徐如俊
人民網深圳8月19日電 由人民日報社與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政府聯合主辦的2015媒體融合發展論壇在深圳舉行,相關部委和各級宣傳主管部門領導、中央和地方主流媒體代表、知名專家學者、科技企業負責人、資本市場實力企業家齊聚論壇,共商媒體融合大計。
以下是經濟日報社社長徐如俊演講全文: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參加人民日報社和深圳市委、市政府聯合主辦的2015媒體融合發展論壇。融合發展是我們這一代媒體人遇到的一個歷史性課題,也是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新的挑戰。去年8月,中央出台了《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一年來,媒體融合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經濟日報和兄弟媒體一樣,在探索中前行,在融合中發展。我們圍繞傳統媒體如何迎接新的變革,跟上時代步伐,如何滿足讀者分眾化需求,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等問題,進行了一些探索,有幾點體會與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媒體融合不是誰顛覆誰、誰取代誰,應當共同以迎接變革的態度、以銳意創新的精神合力推進。回顧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歷史,不同的歷史時期,總會迎來一次又一次重大技術突破,產生新的媒介形式。從報紙到廣播、從廣播到電視、從電視又到今天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信息傳播形態越來越豐富。新興媒體的產生豐富了媒介生態,但不是誰顛覆誰、誰取代誰。融合發展把新聞傳播事業推到一個誰也不能故步自封、誰都必須適應變革的新階段。
當下,新興媒體在很大程度上擠壓了傳統媒體的發展空間,改變了媒體業的生存模式和游戲規則。我們應當以辯証的思想和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新興媒體的快速發展和傳統媒體面臨的艱難處境。新興媒體有速度快、傳播廣的優勢,但也要向傳統媒體學習嚴謹細致、客觀真實報道新聞的優良傳統﹔傳統媒體不僅要看到新興媒體帶來的沖擊,更要看到技術創新給新傳播事業帶來的新的發展空間。融合發展的時代是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相互配合的時代,我們要從根本上轉變觀念、創新理念、重構模式,合力開拓新的發展路徑。
第二,媒體融合不是多幾種傳播形式,而是要巧用新技術新載體,形成各顯所長的立體化傳播格局。人類歷史進入二十一世紀的這十五年,信息傳播形式創新的節奏空前加快,微博之后很快又有了微信新聞客戶端等新媒體形式。可以預見,未來幾年還可能有新的信息傳播形式出現。無論媒體形式怎樣變化,無論信息技術創新能走出多遠,我們媒體人都要牢記自己肩負的使命,牢記媒體融合發展的根本目的。我們的使命、融合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借助新技術、新手段和新載體,傳播正能量,提升影響力。經濟日報堅持在日常報道中加強媒體互動,在重大報道中加快媒體融合,在創新發展中壯大主流輿論。首先是推動報紙內容在新媒體上“梯次傳播”。中國經濟網每天對報紙內容進行全版面呈現,在首頁頭條區推薦報紙重點稿件。法人微博等新媒體平台開設“今日頭版”,固定推薦本報重點報道,通過二次加工,讓報紙報道更加適合網絡傳播﹔其次,是在報紙版面增加更多新媒體元素,及時刊發網民評論,在版面開設“微議室”等專欄,梳理整合新媒體稿件內容,實現報紙與新媒體平台的貫通﹔再次,是加強報紙採編部門與新媒體平台的內容合作,把報紙的傳統採編資源優勢與新媒體平台的傳播優勢結合起來,逐步形成“快在微博、深在報紙、廣在網絡”的立體傳播格局。
第三,媒體融合不是“追風趕場”,而是要著力經營特色,以特色彰顯自身優勢。現在,媒體融合可以說已經風生水起、熱熱鬧鬧。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內容同質化日益突出,“千報一面”的現象也出現“網絡版”。融合不是建幾個平台,找幾個人從網絡上粘粘貼貼就可以擴大信息量,爭取到“粉絲”。經營自身的特色,打造獨家產品依然是媒體融合的關鍵。經濟日報堅持“特色優勢”和差異化定位原則,積極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對於微博,我們明確了“以經濟樹品牌、以熱點聚人氣、以服務貼民生”的運營原則,突出經濟專業知識普及和投資理財信息服務。經濟日報法人微博打造了“經濟課堂”、“經濟茶座”等專業性、服務性欄目,目前累計閱讀量已經超過了三億人次。在微信公眾號運營當中,我們每天推出一期原創內容的“經濟日報財經早餐”,集中介紹當天的財經資訊。該產品推出一周后,單條平均閱讀量就接近了兩萬。經濟日報的法人微博等新媒體平台每日發布的稿件總量的一半以上都是本報記者投稿和報紙稿件摘發。中國經濟網緊盯網絡以動畫、視頻化趨勢,在差異化發展中推出日播財經欄目《我財經》、周播欄目《經濟熱點面對面》、虛擬演播室欄目《微掌門》等等。這些欄目由於質量優異,特色鮮明,曾經獲得了多項國家級獎項。
第四,媒體融合不是簡單的加,也不是簡單的減,而是要加減乘除一起做。習近平總書記今天多次論述經濟結構調整要做好“加減乘除”。媒體融合發展也要學習這種統籌兼顧、重點突破、協調推進的思維方式。媒體融合發展,不是開設幾個微信公眾號,增加幾個新聞客戶端,簡單地做“加法”﹔也不是減少傳統媒體的投入,簡單地做“減法”。融合發展應“加減乘除”一起做。經濟日報重視做“加法”,專門成立了“兩微一端運營室”,組建了新媒體部,在機制體質上保証新媒體平台的建設,跟上傳播技術的新發展﹔也重視做“減法”,優化調整了採編流程,減少不適應媒體融合的環節,提高了新聞信息的傳播效率。同時,我們更加重視做好“乘法”和“除法”。經濟日報社(集團)下屬十多家子報子刊,整合集團的報道資源是我們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前些年,我們曾經通過在經濟日報開設專欄,集中展示子報子刊的有效信息等方式整合報道資源。但一直沒有建立起良好的機制。媒體融合思維打開了我們的思路,也為整合集團報道資源提供了條件。目前,我們正在建設全媒體採編指揮中心,我們要把子報子刊編輯、報紙編輯、新媒體編輯、中經網編輯集中到同一個平台上。集團所屬報刊和新媒體的全部信息進入了採編信息庫,經過統一指揮調度,以不同方式呈現,努力實現“一種原料,各自加工,同步推廣”。這樣,一方面極大地擴大了經濟日報和直屬報刊的信息渠道,在信息採集上產生了“乘法效應”﹔另一方面不同媒體之間實現了深度融合,提高了單個採編人員的勞動績效,在信息運用和展示上實現了“除法效應”。我們感到,在媒體融合發展中,不能隻做加法,也不能隻做減法,應當加減乘除一起做。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人類信息傳播走過龜甲、竹簡、綿帛到紙張的演變,現在正在進入數據技術唱主角的新時代。這將是我們這一代媒體人面對的常態式變化。無論是當下的“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唯有不斷創新,融合發展,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讓我們共同努力,不懈探索,為實現中國夢作出媒體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