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中國報業》>>2015年8月上
人民網>>傳媒>>正文

在突破中探索內容深度融合

周俊南

2015年08月21日13:37  來源:中國報業  手機看新聞

[摘要]“編者為上”的思維模式使報紙在新聞生產模式、新聞產品形態等方面產生了嚴重的路徑依賴,與移動互聯浪潮格格不入。遵義日報通過《微觀察·微建言》欄目進行改革嘗試,為報紙進一步突破創新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三貼近” “走轉改” 眾籌生態 欄目創新

媒體融合發展,除體制機制、組織結構、渠道平台等層面的改革、改造、遷移外,內容方面與目標讀者的深度融合,是難度更大、更為根本的融合。2014年3月,遵義日報社按照“三貼近”要求,深化“走轉改”,沉入田間地頭,了解讀者需求,通過新聞內容與讀者需求深度融合,踐行群眾路線,打造報紙眾籌生態,創辦了《微觀察·微建言》欄目,在欄目創新方面進行了嘗試。

資治新聞:滿足讀者更深層次需求的“新聞定制”

作為市委機關報,遵義日報受眾除普通群眾外,相對穩定的目標讀者是各級領導干部。針對這一實際,為更好地對接讀者群體需求,增強報紙與讀者的黏度,我們提出“問題資治”欄目理念,決定為黨政干部量身定制《微觀察·微建言》這一“問題欄目”。在欄目選題上我們提出了三項原則要求:一是“大題”,有“廣角視界”,反映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二是“重題”,有“根基價值”,聚焦事關執政基礎的大問題﹔三是“難題”,有“頑症特征”,是經濟社會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欄目開辦以來,圍繞農村基層干群黨群關系疏離、農村經濟發展組織制度嚴重滯后等問題,推出了《宣傳圖片上的三個黑洞》《真正組織起來!》等新聞報道,引起相關部門的關注和重視。針對欄目中《“種文化”還缺塊地兒》這篇報道所反映的問題,湄潭縣黃家壩鎮及時做出反應,規劃建設農民文體活動場所。《微觀察·微建言》中這種建設性的“問題新聞”,反映的是問題,但目標指向是問題的解決,是更深意義的“正面新聞”,與一般意義的正面新聞聯動,構成“雙面資治”,進一步拓展了報紙的“資治界面”。

麻雀新聞:在400字以內深耕微雕的“新聞瘦身”

短小精悍是《微觀察·微建言》的突出特征,欄目以“微”見長,單篇報道不能超過400字,被稱為“麻雀新聞”。

短而深,短而實,短而新,是我們對這個欄目的質量、品位、形態定位。欄目推出的《52戶近30年隻走出1個大學生》《陣地,正在悄然沉沒?》《關鍵是要有夢》等新聞,分別從教育的角度反映了農村貧困固化代際傳遞問題,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反映農村基層陣地建設問題,從農民夢想能力的角度反映農民主體活力激發的問題。要敏銳發現、深入思考這些問題,對記者的要求非常高。為了辦好這個欄目,寫出真正符合欄目要求的新聞,記者用半年多時間集中學習中外政治經濟學等學術專著50多部,做了10多萬字的學習筆記,設計了三套近400道題的“三農”調查問卷,分三次深入農戶家中、田間地頭進行深入採訪,經反復打磨,寫出了10多篇深度報道文章。

觀點新聞:突破教科書規范的“新聞文體”

“事實+觀點”是《微觀察·微建言》“麻雀新聞”的基本結構。欄目每篇新聞報道都有固定的樣態:上半部分“微觀察”是新聞事實的記錄,下半部分“微建言”是對新聞所反映問題的思考。欄目所有新聞報道都通過現象解剖、政策建議等形式,在“記者微言”部分旗幟鮮明地亮明觀點。如《100:5》,“微觀察”部分客觀反映柏香元村民組扶貧免費配發栽種的核桃苗存活率低這一現象后,在“記者微言”部分寫道:如何提高扶貧開發實際效果,是個大問題。由單一的“輸血式”扶貧轉變為“輸血”又“造血”,並更加注重“造血”,這條路子是對的。問題是政府的“造血”努力怎樣才能更好地與農民無縫“接力”?“造血”的投入怎樣才能發揮更高的效益而不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

“麻雀新聞”不同於常見的編者按、記者手記等提示說明性文字或議論性文字與新聞事實的篇外組合,這種組合中“篇外話”相對獨立,附件特征明顯,可視為一種“事主論從”式偏正結構,即使沒有“篇外話”,新聞事實部分依然獨立成篇,依然是完整的新聞作品。“麻雀新聞”也不同於新聞述評或言論,后者以論為主,新聞事實不過處於“論據”的地位,可以視為一種“論主事從”式偏正結構。“麻雀新聞”新聞事實與作者觀點是“事論並重”的並列結構,其觀點部分與新聞事實部分是連體固定搭配,事實與觀點不能割裂,都不具獨立性:如果沒有“微建言”部分的剖析與建議,“微觀察”部分不足300字新聞事實的價值將無法彰顯,其深遠作用也無法發揮。

客觀陳述事實,不摻雜記者意見觀點,這是教科書對消息類文體的基本要求。《微觀察·微建言》欄目中“事實+觀點”的寫作模式,在新聞教科書裡是不符合規范的。但在信息泛濫的傳播新形勢下,地方黨報除了是“新聞紙”,還必須是“觀點紙”。讀者對觀點“呼”,我們就要“應”,這是與讀者需求深度融合的內在要求。在嚴格遵循真實客觀原則,確保新聞事實真實,且通過明顯的結構標志將新聞事實與作者觀點加以區分,讓讀者能明顯分辨出哪是新聞事實、哪是記者觀點的前提下,在一篇新聞報道中,同時呈現事實與觀點,我們認為是可以嘗試的。事實証明,這種文體能讓人眼前一亮,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受到讀者的歡迎。

眾籌新聞:移動互聯思維下的“新聞生態”

欄目推出后,“讓人耳目一新”“接地氣有創意”“希望辦成精品欄目”等讀者反饋,讓欄目編採人員深受鼓舞。市委宣傳部對這一創新欄目給予充分肯定,主動提供報道選題與採訪線索。市委政策研究室干部主動撰寫欄目稿件,報社記者編輯群起接力共同參與欄目採訪,基層通訊員、普通讀者踴躍來稿,縣鄉黨政領導干部持續關注並主動對號“解題”,不同層面讀者積極評價。《微觀察·微建言》成為遵義日報2014年改革創新的一大亮點。

與讀者需求深度融合,吸引讀者共同參與、共同分享,是報紙特別是地方黨報在新媒體環境下融合發展最需要用力之處。《微觀察·微建言》進行的創新試驗,有地方黨報職能定位拓展,有移動互聯環境下的用戶思維取向,有新聞生產之前的知識准備要求,有定點採訪方式控制,有新聞作品精短樣式化創新,有讀者主動積極的互動參與,使欄目關注度提高、可讀性增加、影響力擴大、建設性增強,初步構建起了公眾關注、參與、分享的欄目“眾籌生態”。

《微觀察·微建言》欄目的創新嘗試,背后的理念是移動互聯網用戶核心思維。之所以把“讀者為上”作為“欄目思維”,是因為我們深切感受到,紙質媒體讀者快速流失,地方黨報在傳播落地效果方面日漸非主流化。最主要的因素是我們固守“編者為上”的思維模式,在這種思維主導下,報紙在新聞生產模式、新聞產品形態等方面嚴重的路徑依賴,與移動互聯浪潮格格不入,與讀者需求歧路背離。我們通過《微觀察·微建言》欄目進行的改革創新嘗試,受到讀者歡迎,效果不錯,為報紙進一步突破創新提供了借鑒。

(作者:貴州遵義日報社副社長、副總編輯)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