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5年第4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讓主題新聞多一些地氣

夏金海

2015年08月24日10:02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主題新聞帶有明確的報道主題,往往是地方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和工作中心,是媒體“喉舌”功能最集中的體現。然而,很多觀眾從電視媒體上看到的主題新聞,篇幅確實夠長,分量似乎很重,立意看上去也很高遠,氣勢更是恢宏,但就是難以讓觀眾入耳入心。

不接地氣,是很多主題新聞難以走進觀眾心底的主要原因。如何才能讓主題新聞接地氣呢?

首先,改變“領導為上”的報道意識。在部分電視人的眼裡,主題新聞就是做給領導看的,隻要主題新聞充分反映了地方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領導滿意了,工作就完成了。殊不知,沒有傳播效果的主題新聞既引導不了輿論,更起不到凝聚共識、動員群眾、推動工作的作用﹔隻有那些既高屋建瓴、立意高遠,又能動員、發動群眾投身黨委、政府中心工作、推動當前中心工作順利開展的主題新聞,領導才會滿意。因此,越是那些深入淺出、可視性強、說服力強、觀眾愛看耐看、傳播效果好的主題新聞,越是能夠得到領導的肯定。領導滿意和觀眾愛看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就需要電視新聞工作者轉變報道意識,把報道主題新聞的眼光從向“上”,轉變到向“上”和向“下”相結合上來。

要做好“上”、“下”結合文章,記者應找到主題新聞的觀眾興趣點所在,講清楚、講透徹地方黨委、政府正在推動的這項中心工作將如何影響百姓的工作和生活,激發起他們的收視欲望。

今年1月,《泰州新聞》在頭條位置播發過一篇題為《大道暢通出行快》的主題新聞。新聞以泰鎮高速建設現場工人們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為切入口,由點到面,從外到內,全面展示了泰州過去一年在城市交通建設上的大手筆,生動表現了泰州市委、市政府推動城建新提升主題工作給泰州帶來的可喜變化。這條新聞分量很重,單篇時長超過6分半鐘,但因為講透了這些城建重點工程實施后對促進泰州經濟發展、改善泰州交通環境、方便市民出行所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看起來相當輕鬆,觀眾反響熱烈,分管市領導對此片也給予充分肯定。

其次,轉變“主題先行”的報道作風。一般的新聞是先有新聞后有主題,而主題新聞往往是有了主題之后再下去找新聞。因此,很多電視記者產生了錯覺,認為主題新聞就是一種“主題先行”的新聞,領導安排我採訪什麼我就隻能採訪什麼。在這種錯覺的影響下,記者的思維僵化了,主觀能動性消失了,選題的面越來越小,作風也越來越漂浮,習慣了從會議、文件上找選題,即便偶爾去基層也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很難靜下心來深入採訪,而聲畫兩張皮現象也越來越嚴重,主題新聞中充斥著大量的萬能畫面、無意義畫面甚至空鏡頭,讓觀眾味同嚼蠟,提不起收視興趣。

主題新聞固然應該突出主題,但絕不意味著它就是“主題先行”的新聞,它同樣需要甚至比其他新聞更需要記者在火熱的基層生活中去挖掘鮮活的素材,從中找到與當前地方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契合點,進而通過深入細致的採訪把相關重大主題展示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說,報道主題新聞的記者應腳踏實地,做到腦勤手勤腿更勤,敢於大膽扔掉會議、文件的“拐棍”,主動深入基層、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從基層群眾的生活中去找尋主題新聞的鮮活選題。

2014年12月7日,大雪節氣,《泰州新聞》記者採訪途中偶然發現,有農機手居然在開著收割機收割水稻。俗話說“立冬小雪十一月,備草砍菜凍水灌”,在農業時節裡,進入11月已經是麥種下地的時節,這裡的農民怎麼到了12月卻還在收割水稻呢?疑慮之下,記者趕緊下車採訪。交談中記者了解到,這片農田是興化市翠園家庭農場主房華山承包經營的,一共有2000多畝,正在機收的是一種光照時間長達近160天、名叫粳稻9108的晚稻品種。據房華山說,多出了近40天的光照后,他種植的水稻品質有了明顯提升,價格要比普通的水稻每斤高出3毛多,加上節省的烘干等成本,他僅僅是晚收割了一個多月,每畝就增收近600元。《家庭農場提質增效 “大雪”節氣也能收稻》的主題新聞在《泰州新聞》播出,引起了農民朋友的廣泛關注。

第三,改進華而不實的報道文風。現在,很多主題新聞滿足於圖解式、臉譜化的簡單機械報道,程式化、模式化嚴重,創新不足,活力不夠。有的解說詞聽上去氣勢恢宏,但實際上語言大而化之,空話套話連篇,文稿呆板僵硬,甚至只是簡單機械地摘抄一下領導講話或者文件內容,再配個相關部門負責人的採訪,文稿、畫面處理簡單粗暴﹔有的內容空洞、行文枯燥,全篇堆砌著各種觀點、概念、數字、結論,思緒繁雜,讓人摸不著邊際﹔有的開掘不深、立意不高,一沒有新聞由頭,二沒有具體時間、地點,新聞要素不足﹔有的視角單一,高高在上甚至盛氣凌人,一副頤指氣使的樣子,把觀眾拒之門外﹔有的新聞材料陳舊,敘事手法老套,內容不感人,畫面不吸引人,缺乏電視特點,讓人興趣索然……凡此種種,都是文風不實的具體表現。

內容真實感人,文風鮮活生動,主題新聞才能發揮組織群眾、動員群眾的作用。新聞系統廣泛開展的“走轉改”活動,其中一個主要目的就是激發主題新聞的活力。主題新聞要想改文風,記者轉變作風深入基層調查採訪是前提和基礎。此外,還要善於向民生新聞學習,學習民生新聞的眼光向下、朴實文風、人文關懷意識、善用群眾語言講述大道理的寫作方式、親和力和貼近性。主題新聞不再走高大上路線,告別了華麗辭藻,和群眾保持著零距離,主題新聞的文風才能算活了起來。

在主題新聞改進文風方面,《泰州新聞》也做了積極嘗試。試舉一例:

【“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這是以往很多到機關部門辦過事的人的共同感覺。可是今天,您如果去市政務中心質監窗口辦事的話,即便忘記了帶全手續,您都不用擔心會空手而歸。前不久,市質監局在行政審批窗口創新推出“容缺受理”新舉措,將以往的“材料齊全再受理”轉變為“邊補材料邊受理”,讓企業和群眾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方便。】

這是今年3月《泰州新聞》播出的主題新聞《市質監局:行政審批窗口推行“容缺受理”》的口播導語。戲劇化的懸念設置、個性化的群眾語言、返璞歸真的文風,讓觀眾有了收看新聞的興趣。

電視主題新聞要走進觀眾,文風必須具有親和力和貼近性,避免過多修飾,以辭害意。越是主題重大,越要放下架子,盡量採用走基層的報道方式和人性化、故事化、生活化的寫作手法,多拍攝一些鮮活、生動、典型的畫面,讓觀眾感受真實和朴實的力量。

(作者單位:泰州廣播電視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