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5年第4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電視轉型“互聯網+”面臨的挑戰

劉世敏

2015年08月24日10:03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傳統媒體的電視,面臨新媒體爭奪“蛋糕”,轉型已經成為繼續生存和發展繞不過去的一個坎,會遇到各種陣痛,面臨一些挑戰。

挑戰一:思維方式的更新

電視媒體要實現“互聯網+”,必須用互聯網思維重新審視媒體管理和運營。近年來,大多數電視媒體僅僅把互聯網當作一種技術工具和傳輸渠道,在融入互聯網時普遍犯有相同的錯誤,即只是簡單地把“觸網”、“上線”作為媒體融合的全部,只是滿足於把電視觀眾入口由線下轉移到線上,忙於建設自己的門戶網站。這並不是真正的“互聯網+”。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是“用戶至上”,從用戶中來,到用戶中去。很多電視媒體網絡平台建起來之后,由於欠缺以用戶為中心的互聯網思維,管理和運營依然沿用固有的傳統媒體的模式,導致內容更新慢、難得互動、欠缺分享、無法體驗,網站鮮有用戶,充其量只是電視的一個互聯網傳播平台。因此,電視媒體在“互聯網+”的過程中,必須顛覆原有思維方式,快速調整媒體發展和經營理念,用互聯網思維再造電視宣傳、經營、管理流程。隻有將互聯網思維貫穿在電視媒體融合轉型過程中,才能為電視媒體植入互聯網基因,走好電視轉型第一步。

挑戰二: 媒體角色的重構

適應互聯網傳播民主化,接受媒體中心地位的弱化。互聯網平台將採集、發布和評論的權力賦予了所有的用戶。這解構了電視媒體在信息交流中長期形成的特權地位。每一個普通的個人與每一個龐大的媒體機構在互聯網時代擁有了平等的地位。至此,新聞傳播從傳統媒體的精英傳播時代進入到自媒體的大眾傳播時代。這個時候,信息傳播的主動權已經移位,互聯網平台上的傳播最大限度地實現了民主化。人人都是“通訊社”,個個都是“麥克風”,誰誰都是“評論員”。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信息的消費者(受眾)轉變為信息的採集者、發布者和傳播者,甚至是觀點的提供者和完善者,而且在無數輪傳播中互有交匯、互有碰撞。在這種蘊含各種可能方向的新聞信息採集、發布、傳播、消費的交互過程中,每一次交匯既是一次主動選擇,也是一次被動選擇。可以是你,也可以是他,但不一定是電視媒體。隻有電視媒體適應了這種生態的網絡傳播,確立了眾生平等的傳播理念,掌握了這種網絡傳播規律,電視媒體的傳播過程才能變得更加有效。

挑戰三:業務流程的再造

轉型互聯網,電視宣傳、經營、管理的業務模式必將產生根本的變化。比如在宣傳業務流程上,首先要按照“用戶至上”的互聯網精神,克服電視“多層審核、線性播出、整體傳送、封閉運行”的傳統缺陷,以“自由、碎片、開放、互動”的要求,變採、編、審、發串聯式工序為並聯式工序。其次,在互聯網傳播中,傳統的信息採集者、發布者、傳播者和消費者(受眾)之間的界限已經不再明晰。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重視新聞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傾向分析,充分借力採集者、發布者、傳播者和消費者的力量,利用互聯網免費特性,完成話題設置、內容挖掘、信息聚合、發布分享、評論互動等過程,最大限度地掌握和滿足用戶的心理需求。在宣傳業務流程再造的基礎上,互聯網化過程中的電視媒體經營和管理模式也應全面以用戶為中心,再造業務流程。

挑戰四:表達方式的改變

學會網絡表達,“說網話,干網事”。網絡語言形象、生動、有趣,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越來越為社會所接受。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標題《江蘇給力“文化強省”》中,就用到了當時的網絡熱詞“給力”。該稿件一出,立刻引發了網友的追捧。2014年12月3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他發表的2015年新年賀詞中,用了“各級干部也是蠻拼的”、“我要為我們偉大的人民點贊”這樣網民耳熟能詳的語言,被認為是“這是這麼多年來最貼近百姓的元旦致辭”。一時間網民為習大大點贊也是“蠻拼”的。“蠻拼的”、“點贊”幾乎“刷爆”各種屏,充分體現了網絡語言在網絡空間和現實社會中的接受度和通用性。電視除了要拋棄多年以來生硬的新聞語態,刻板的說教面孔,還要努力學會使用新媒體互動工具,創新體驗方式,優化互動體驗,熟諳互動技巧,讓網絡受眾願意接受你的信息,願意和你說話、互動、交流,增強受眾黏性。

解決以上問題,實際上就是放棄電視媒體的思維慣式、運行模式,甚至是多年來形成的固有地位,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的傳播規律。這個過程既痛苦也艱難,還必須快速進行,否則電視的生存發展環境還將繼續惡化。隻有實現轉型融合,才會帶來電視媒體的新生。

(作者單位:連雲港廣播電視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