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劉宇昆代領獎。
8月23日,2015年“雨果獎”在美國西雅圖揭曉,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長篇科幻小說《三體》,獲得“最佳長篇小說獎”。
雖然此前有華裔科幻作家染指雨果獎,但《三體》卻是中文作品和中國籍作家第一次在這一國際科幻作品大獎中折桂。《三體》英文版譯者,美籍華人科幻作家劉宇昆代領獎項,並現場代劉慈欣宣讀了領獎詞:“我很榮幸。我很高興你們喜歡它。我讀過許多雨果獎得主的作品,有些有中文版,有的則不得不去閱讀原著。雨果獎是科幻界的一座燈塔,但我從沒想到自己會得到這個獎。翻譯作品總是在跨越兩個不同的文化和時空,而就本書而言,這座橋梁就是劉宇昆。他的譯文非常好,幾近完美。”
劉慈欣獲雨果獎的消息傳來后,在文化圈引發熱烈反響。奇幻作家騎桶人在微博上寫道:“科幻產生於西方,美國更是當代科幻文學和電影的中心,中國人從晚清時起,開始從西方吸取科幻的養分,到寫出屬於自己的科幻小說,再到反向輸出科幻文化,並最終得以在全世界的科幻聖殿裡拿到科幻的桂冠,這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歷史。虛心學習,潛心創作,反向輸出文化,為人類創造價值,愛國無過於此。中國科幻從此翻開了新的篇章。”
《三體3》序言作者、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表示:“祝賀大劉為中國科幻寫下了光輝的一頁!雨果獎堪稱科幻領域的諾貝爾獎,而且比諾貝爾文學獎更專業,更純粹,更關乎文學的核心要素:想象。榮耀屬於大劉,屬於所有熱愛科幻的人們,也屬於雨果獎與科幻本身。科幻生於西方,長於西方,在東方也找到了沃土,這是科學與想象超越國界的人類意義的最好証明。”他還透露,在獲獎消息傳來后,自己給大劉發信祝賀,“大劉回復:我很淡定,波瀾不驚。”
《三體》獲獎,贊美如潮。有說法認為,這說明中國科幻已經具備世界級的影響力。但在多次談及中國科幻文學發展現狀時,劉慈欣本人一直很冷靜,他認為,中文科幻作品所面臨的局面雖然局部有所突破,但整體仍然“不容樂觀”。(記者張杰)
《三體》獲獎背后:遭刷票沖擊,遇名家禮讓
“雨果獎”堪稱科幻文學界的諾貝爾獎,該獎自1953年起每年在世界科幻年會上由世界科幻協會所頒發,為紀念“科幻之父”雨果·根斯巴克,命名為雨果獎。在世界科幻界,“雨果獎”和“星雲獎”被公認為最具權威與影響的兩項世界性科幻大獎。
2015年的雨果獎評選由於“小狗門”備受關注。美國“悲傷小狗”和“瘋狂小狗”兩個團體,對提名獎進行瘋狂刷票,導致眾多優秀作品無故落選。在提名過程中,《三體》也受到沖擊,最終無緣提名。然而作家馬爾科·克勞斯表示已經無法忍受美國右翼的行為,主動撤回了自己的候選作品《分離線》,將提名名額讓給了《三體》。馬爾科·克勞斯在退出評選后稱:“說實話,我真想不出有哪部比《三體》更讓我想在候選名單上看到的作品了。祝作者劉慈欣和譯者劉宇昆好運!”劉慈欣得知后,在網上發文表示:“很敬佩馬爾科·克勞斯的高風亮節,放到俺這俗人身上不知能不能做到。與被提名的興奮相比,更為雨果獎受到的損害而悲傷。”(記者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