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盧溝橋上瀏覽過一幅開朗的美景,令人眷戀。北面正浮起一篇遼闊的白雲,襯托著永定河兩岸的原野。偉大的盧溝橋也許將成為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的發祥地了!”
這是中國戰地記者方大曾1937年7月在《盧溝橋抗戰記》中的一段文字,也是第一篇揭露盧溝橋事變真相的新聞作品。在寫下這篇文字2個多月后,25歲的方大曾在河北抗日前線永遠失蹤。
方大曾1912年7月生於北京,筆名小方,畢業於北京中法大學經濟系,是上世紀30年代活躍在長城內外的知名記者,也是許多歐美報刊的撰稿人。在方大曾烈士短暫而光輝的一生中,共留下了837張珍貴的照相底片,其中不少是反映抗戰時期中國軍民生活的珍貴照片。2006年,方大曾的家人將其全部遺作捐贈給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成為了全社會的公共財富。
28日,《為了正義與良知──七七盧溝橋事變戰地記者方大曾遺作展》在澳門舉行。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澳門中聯辦主任李剛、外交部駐澳門特派員公署副特派員蔡思平等及澳門各界人士、青少年代表百余人出席了展覽開幕式。
本次展覽精選出的60余幅反映盧溝橋事變前后北方戰局的攝影精品,再現了日寇鐵蹄之下中國百姓的流離之苦、喪家之痛,以及在民族存亡的關口軍民團結共赴國難的悲壯歷史。
澳門新聞工作者協會會長、澳門日報社社長陸波在展覽開幕式上說,方大曾以自己的專業和良知將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公諸於世,以中國軍隊抗擊日軍的真實圖片,激起了全民抗戰的愛國之情。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重溫那段歷史具有特別的意義。
方大曾的家屬代表、其外甥張在璇說,舅舅是在78年前作為一個中國人、作為一個有良知的戰地記者,做了他應該做的事。而今天方大曾的故事受到了如此眾多的關注,特別是青少年朋友的歡迎,他感到非常欣慰。而這正是方家幾代人留存、研究並向國家捐贈方大曾遺作的意義所在。
在方大曾遺作展開幕式上,還舉行了方大曾生平事跡傳記《方大曾——消失與重現》繁體字版的新書發行及捐贈儀式。崔世安、李剛、蔡思平分別代表澳門特區政府及中央駐澳機構接受了贈書。
該書作者、中央電視台高級編導馮雪鬆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歷時15年追蹤方大曾的事跡,早已從尋找一個消失的戰地記者變成了追隨一種精神。“在國難當頭時期,正是有一批這樣的知識分子,他們勇敢地深入前線,鮮明地揭露真相,激發了民族斗志。方大曾是一個群體的縮影,又是他們當中杰出的代表。”他說。
據了解,《方大曾——消失與重現》一書出版4個月來已重印4次。馮雪鬆告訴記者,該書全部版稅將用於成立“方大曾基金”,“用於鼓勵有正能量、有職業理想的年輕記者,為他們設立一個鼓勵的獎——小方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