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大聖和胡巴"幕后的幕后"故事 揭秘動畫培訓行業

2015年09月01日07:28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王博:大聖和胡巴“幕后的幕后”

   王博 照片由本人提供

  國產動畫電影《大聖歸來》和《捉妖記》火了,其動畫制作團隊也從幕后走進公眾的視線。

  作為“幕后的幕后”——培養出這兩部電影創作人才的“奇跡曼特”創始人王博,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感嘆:“中國動畫人終於苦盡甘來!”

  這位1984年出生的CEO,皮膚黝黑眼神明亮。2007年從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本科畢業后,王博成為首都師范大學的動畫教師。然而,不到一年他便辭去工作進入動畫培訓行業,迅速嶄露頭角。

  2010年6月,王博創辦在線教育培訓機構“奇跡曼特”。不同於一夜爆紅的創業公司,創業3年,他才考慮融資,2013年10月拿到華創資本天使融資。一年后,“奇跡曼特”完成好未來千萬美元A輪融資。

  業內大腕做導師也是為自己培養人才

  “奇跡曼特”的學員成了“大聖和胡巴的‘父母’”,王博在自豪的同時並不意外。這一切都和“奇跡曼特”獨特的教學方法有關。

  上大二時,王博就編著了大學教材《三維動畫專業教程:Maya》。當時,老師接到出書的任務,找到專業課排名第一的他來寫。王博下了很大功夫查閱英文資料獨立完成。書面市后,他又跟隨出版社進行全國推廣。

  一個奇怪的現象出現了:“大學教師拿著大二學生寫的動畫書教大四的學生”。王博感到不對勁兒,又隱約覺得自己能為動畫事業做點兒什麼。

  這份疑慮在他3年多的教學生涯裡被進一步放大了。“無論是高校還是傳統動畫培訓機構,都是一對多的低效灌輸”,王博意識到傳統的教學模式根本培養不出市場需要的動畫人才,“學生沒有個性,學的東西不實用”。

  這也是動畫專業在各大機構的就業榜單中被頻亮紅牌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動畫設計公司想要找到合格人才卻越來越難。

  在王博看來,每一位學生必須有“一對一”導師培養獨特的藝術敏感。但在傳統培訓行業,這個要求會使成本劇增,老板問他:“公司利潤怎麼保証?”

  “教育培訓應該首先是一所學校,然后才是一家公司。”在這樣的理念下,王博拉上幾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奇跡曼特”就在他租的一間臥室裡“出生”了。奇跡諧音“CG(動畫)”,曼特諧音“mentor(導師)”。

  “導師不同於傳統的老師,他們是和學生面對面,可以手把手教學生的人。”王博說,互聯網給了更多的人可以“一對一”學習的可能性,“藝術不是IT,軟件知識的學習是次要的,真正把行業的要求融會貫通時,軟件的運用才水到渠成”。

  堅信動畫“三分學,七分練”的王博把教學分成統一的視頻課程和業內導師“一對一”作業輔導。

  每一次作業學員都有一周時間提交修改,導師反饋會通過獨有的教學軟件以視頻、語音配合作業批改痕跡的模式綜合呈現,還原面對面的感受。與此配合的還有督促、互動等系統。

  在“奇跡曼特”的官網上,可以看到《捉妖記》的游戲動畫總監陶冶、《大聖歸來》的執行導演周迅等牛人,都是每天幫學員批改作業的導師。

  這些業界大腕為什麼願意擔任“奇跡曼特”的導師?“設計公司很難從傳統學校招到人才,即使招了人也要耗時耗錢培訓。如今在‘奇跡曼特’則可以把學生當成實習生培養,沒有成本,還能優中選優。”王博說,很多學員畢業后都會直接進入導師所在的公司。他們學到的都是當前市場最需要的技能。

  因為帶學生也是為自己培養人才,王博隻需按導師每天指導作業的時間付費。他介紹,聘請一個業內高手來做導師,每月大概5000元。這在傳統培訓機構甚至還不夠一位普通教員的工資。

  “奇跡曼特”的低成本卻給學員帶來了高回報,“勤奮的學生一周能和業界導師互動20次,學費隻有傳統培訓機構的一半”。

  據了解,《大聖歸來》動畫制作成員之一董晶,2013年開始在“奇跡曼特”學習動畫專業,由於技術出色,課程尚未學完即被動畫公司招走。

  喜歡教書卻必須花時間給管理和推廣

  僅僅一年時間,“奇跡曼特”就從狹小的臥室搬到了寫字樓,又從寫字樓搬到了一棟4層別墅,小伙伴們每天研發課程,累了就在地下室喝喝酒、看看電影。

  他們對學員承諾,可以試聽課程,不滿意全額退款。聽課后留下的學員超過了85%。這是傳統培訓機構無法做到的,也讓他們對這家“來切蛋糕”的創業公司虎視眈眈。王博決定借助資本的力量,開始尋找投資人,很快拿到150萬美元天使投資。

  2014年10月,“奇跡曼特”拿到千萬美元級A輪投資。今年上半年,“奇跡曼特”在校生超過1800人,畢業生就業率超過95%。

  一切似乎順風順水,王博卻“過得不太開心”。最大的沖突是他“文藝青年”的性格和公司管理的矛盾。

  “與其教你造船,不如吸引你心向大海”,王博一直“放養”員工,不考勤不測評,上下班全憑自覺。最近公司擴招到100多人,他這樣隨性的管理有些hold不住了,“我迫切需要一位靠譜的COO幫我把公司管起來”。

  公司做大后的快節奏也打亂了王博對生活的預期,“我想做的事基本做完了,但是其他人的期待還有很多”。盡管把越來越多的精力花在管理和推廣上,但當他閑暇時在后台查看學員們俏皮的留言時依舊會開心大笑。

  因為熱愛,所以前行

  “我很懷念當年在別墅地下室研究課程,和兄弟們隨時可以喝酒的日子。”王博最迷戀的依舊是動畫課程設置和后台系統開發。他選擇創業這條路也是由於對動漫和互聯網的熱愛。

  1996年,12歲的王博就擁有了第一台電腦。彼時的老一代中國動畫正在經歷“最后的余暉”,國產動畫片《天書奇譚》《小蝌蚪找媽媽》在國內外都飽受贊譽,“后來,我們就開始看國外的《七龍珠》《灌籃高手》了”。

  年少的王博並沒有意識到,國產動畫正在迎來寒冬。那時的他痴迷對著電腦學FLASH動畫,同時做了一個BBS論壇當版主。在全國隻有大概1000萬名網民的時代,他的論壇就擁有了10萬用戶,“憑這個我就經濟獨立了”。

  直到2003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他才感到中國動畫的“切膚之痛”。由於受進口片的沖擊,國產動畫日漸式微。

  從2004年開始,國家廣電總局要求國產動畫片每季度播出數量不少60%,2005年更是明確規定黃金時段隻允許播放國產動畫。

  熒屏上進口動畫片大幅減少了,但在王博看來,這一舉動有“愛子心切、適得其反”的意味:“原本擠滿的檔期一下子需要大量作品,隻好迅速粗制濫造。最終的惡性循環是短平快的作品隻能賣出白菜價——一集動畫片甚至隻賣10元。動畫從業者紛紛去給國外公司做‘代工’。”

  “一定要為中國動畫做點什麼。”這個念頭一直縈繞在王博心中。無論當老師還是創業,他的信念一直沒有變——為中國動畫培養更多的合格人才。

  如今,王博要實現的關鍵詞是“更多”。《大聖歸來》和《捉妖記》的火爆讓他有了更充分堅持的理由。在他看來,每個學動畫的年輕人心裡都有一個“大聖”,合適的教育能激發他們的潛能。他認為,“隨著90后成為消費主流和觀影文化的日趨成熟,中國動畫會產生更多的奇跡。”(程盟超 王聰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