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團大戰》海報
《黃河在咆哮》海報
《東北抗日聯軍》海報 均為資料圖片
眼下,以抗日戰爭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在大銀幕、小熒屏上風頭正勁。回顧近年來抗戰劇的迅猛發展可以發現,部分台詞漏洞百出、特效粗制濫造、劇情離譜荒誕的作品不僅被網友貼上了“抗戰神劇”的標簽,還成為一種文化現象被反復討論。而近來在央視播出的《東北抗日聯軍》《太行山上》《黃河在咆哮》,還有正在熱映的電影《百團大戰》《誘狼》等一批抗戰影視片代表了戰爭題材藝術創作的高水准,觀眾紛紛點贊。
播出空檔“避神劇”並非易事
今年9月初,各大衛視的部分工作人員迎來了一個休整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要求,9月1日至5日(周二至周六)上星頻道將暫停所有娛樂性質節目的播出,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娛樂性質節目不播了,空出的播放時間則由新聞、抗戰劇等填補。
不過,挑選好的抗戰劇可不是簡單的事。近年來“神劇”、“雷劇”等標簽與某些抗戰劇的關系可以用“如影隨形”來形容。“同志們,八年抗戰開始了”“八百裡開外,一槍干掉鬼子的機槍手”這些經不起推敲的台詞,加上“手撕鬼子”、“褲襠藏雷”等違背常識的劇情,早已讓過度娛樂化的“抗戰神劇”成為網友們聲討的對象。
面對“抗戰神劇”泛濫一時的現象,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今年多次表態要整治。僅在8月,就有山東衛視的《絕地刀鋒》與《孤影》、東方衛視的《來勢凶猛》、天津衛視的《槍俠》、貴州衛視與河南衛視播出的《野山鷹》等因質量問題被中途下檔。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手整治“抗戰神劇”,輿論多持肯定態度。根據上周中國青年報與民意中國網的調查,對於“抗戰神劇”,高達75%的受訪者認為審片部門最應被追責。不過記者調查后發現,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要想對抗戰劇進行事先的全面監管頗有難度,審片重任更多地落在了播出機構肩上。
抗戰劇事先監管先天不足
根據2013年發布的《電視劇拍攝制作備案公示管理暫行辦法》,電視劇題材種類有著嚴格的劃分標准,包括當代題材、現代題材、近代題材、古代題材、重大題材五大類,每一大類之下又可分為若干小類。電視劇制作方在向主管部門申報時,必須嚴格按照上述題材種類填寫備案公示材料,不得自行設立題材名目。
不過在該劃分標准下,“抗戰”並沒有作為一個有著明晰分類標准的獨立題材存在。人們通常所說的“抗戰劇”,被歸入近代革命題材之下(在該分類標准中,年代背景為辛亥革命至1949年以前的各類電視劇為近代題材劇)。值得注意的是,“抗戰”作為一個內涵極其寬廣的劇情元素,它還廣泛存在於近代傳奇、近代都市等其他近代題材電視劇中。例如,在描繪醫藥世家興衰的《大宅門》、講述創業發展艱辛的《大染坊》中,都有關於抗戰濃墨重彩的描寫。另外,分類標准中還有單獨列出的重大題材(包括重大革命與重大歷史題材),“抗戰”這段歷史在劇中往往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由於抗戰劇在電視劇拍攝制作前的備案公示環節,並沒有作為一個獨立題材存在,而是分散於多個題材之下,加之每年拍攝的此類作品數量巨大,客觀上造成了監管上的不便。除了重大題材作品有著極其嚴格的監管程序外,其余抗戰劇在這個環節隻需要提交包括主題思想、主要人物、時代背景、故事情節等內容的不少於1500字的簡介。通過這些簡介,難以判斷其是否為“抗戰神劇”,尤其是具體台詞、情節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根本無從發現。
專業化頻道催生購劇大戶
通過查詢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電視劇電子政務平台,記者發現,十年來近代題材電視劇無論是絕對數量還是相對比例,都有明顯成長。而在近代題材電視劇陣營內部,近代革命題材也有著類似的發展趨勢,其數量一度超出古代題材電視劇。
包含抗戰劇在內的近代題材電視劇獲得較快發展的這十年,恰好也是專業化電視劇頻道興起的十年。在長沙,觀眾較為熟悉的“抗戰劇播出專業戶”主要是湖南經視與長沙電視台經貿頻道。專業化播出平台的確立,讓抗戰劇有了對口銷售的對象,這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抗戰劇的制作。而“抗戰劇播出專業戶”的涌現,是在激烈的收視率競爭的大背景下,由市場選擇的結果。支撐這一變化的主力軍,則是40歲以上的中年男性觀眾。
長沙電視台經貿頻道總監馮新智向記者介紹,經貿頻道進入電視劇領域的2006年,面臨著眾多競爭者。當時,湖南衛視主打偶像劇,主要吸引年輕人的目光﹔湖南經視尚未轉型進入戰爭劇、諜斗劇等領域,仍以播出都市情感劇為主,主要面向中老年女性。相形之下,中年男性就成“遺漏”的市場。什麼類型的電視劇最能打動這些潛在的收視人群呢?抗戰劇、諜斗劇等被經貿頻道選中,成為在收視率大戰中大舉進攻的利器。
秉持“做藝術而不是做商品”原則
事實証明,長沙經貿頻道這一選擇是正確的。“九年下來,我們已經有了一批忠實粉絲。”馮新智透露,除了中年男性外,抗戰劇也吸引了青年學生等其他人群。馮新智分析:“人們為什麼喜歡看呢?因為它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能長精神、長志氣。”
但過度娛樂化的“抗戰神劇”,既不符合抗日劇積極、正面的特點,也未必符合高學歷、豐富社會閱歷的主要收視人群的審美取向。對此,馮新智強調,不能片面追求收視率而降低電視劇的質量。
電視劇制作方也有自己的理解,曾制作《長沙保衛戰》等多部優秀抗戰劇的湖南和光傳媒有關人士認為,“抗戰神劇”的出現是為了爭奪眼球和收視率,但“抗戰”這類嚴肅的題材不應當採取嘩眾取寵、搞笑戲說的方式,而是應當秉持“做藝術而不是做商品”的創作原則,這樣才能以歷史觀察者和思考者的姿態在大浪淘沙的市場殘酷競爭中穩穩站住腳跟。(記者 尹瑋 實習生 杭思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