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暑期檔《滾蛋吧!腫瘤君》的熱映,“小女生電影”再度回到了公眾視野。作為歐美的一個概念,“小女生電影”源於英文名chick flic,通常是指以時尚年輕的都市女性為主角、以愛情為主線的時尚浪漫輕喜劇,講述女人在受到感情挫敗后如何獨立自強、贏得自信的電影,同時也涉及女性關心的其他主題,如叛逆、獨立、性愛等。在中國,“小女生電影”的異軍突起也已經成為一個不可辯駁的事實。
一般意義上,業內多將2009年由章子怡監制與主演的《非常完美》視為“小女生電影”本土化的開端。在電影中,章子怡所飾演的女漫畫家蘇菲,遭遇愛情失意后奮起反擊、獨立自強,成功挽回未婚夫的心,同時也收獲了自己的愛情。而大家真正開始關注這一類型則源於2011年的《失戀33天》,其主演白百何也成了目前“小女生電影”的代言人——純真可愛、百折不撓,遭遇諸多生活捉弄,卻總能逢凶化吉。到了2013年,《北京遇上西雅圖》讓諸多觀眾眼前一亮。緊隨其后,由趙薇導演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搬上銀幕並引發熱議﹔《小時代》以四個姐妹為主題,吸引眾多眼球﹔同時期,由金依萌執導的《一夜驚喜》和白百何出演的影片《被偷走的那五年》成為同檔角逐對手……迅速增長的影片數量充分証明了“小女生電影”發展的潛力。
從投資回報比來看,《北京遇上西雅圖》投資僅2800萬元,票房達到5.2億元。而《失戀33天》投資僅1500萬元,但票房收入超過3.4億元……可以看到的是,這類電影已經成為國產中小成本電影的一個突破口。而這些數據背后堅實的支撐是都市年輕女性,她們成為目前貢獻電影票房的主力。一方面,有獨立消費能力的都市女性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即便男女雙方共同前往觀看電影,女性也往往掌握著電影的選擇權。“小女生電影”的以小博大,正是在於其精准地抓住了當下女性的心理特點,成為都市生活重壓下的女性觀眾宣泄不滿情緒、尋求滿足感的一大出口,引發諸多情感共鳴。這類電影讓嚴肅的兩性問題以詼諧幽默的形式釋放出來,以喜劇的色彩以及通俗易懂的敘事方式呈現,其中所包含的“女性”“都市”“時尚”“愛情”“喜劇”等元素更是充分迎合了都市年輕觀眾的審美趣味,甚至以其實用性成為年輕、獨立的時尚女性的“生存手冊”,給大家帶來實現夢想的機會。“小女生電影”正在成為一個有著廣闊市場空間的中小成本電影類型。
“女人隻有找到自我,才能找到真愛。”當年電影《非常完美》裡的台詞,如今成為眾多國產“小女生電影”的敘事主線——女主人公遭遇多種倒霉事件,被男友拋棄、被上司奚落、被朋友背叛,出盡洋相,而后獨立自強,最終時來運轉,衍生出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的故事。這類電影的開山鼻祖是1961年的《蒂凡尼的早餐》,崛起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歐美地區,《欲望都市》《律政俏佳人》等以年輕女性為主、融入時尚元素風靡全球的輕鬆喜劇愛情片,之后在韓國、印度、中國香港等地都有所傳播。可以說,這與各國經濟社會生活緊密相關。但縱觀中國當下的“小女生電影”,其類型化程度仍不充分,劇情俗套,模式也直接照搬歐美電影,諸多細節處理也過度西化,與中國當下的社會現象和情感模式仍有一定距離,使得人物關系經不起推敲,經常給人一種單純堆砌時尚元素的感覺,沒有過多的內涵可以挖掘。
與發展歷史超過半個世紀的美式“小女生電影”相比,中國式的“小女生電影”還需經過長時間的大浪淘沙和類型積累才能真正形成一個穩定的模式。一方面,需要在故事的構思上進一步拓展題材,不僅僅拘泥於都市中男女情感糾葛這一線索,而是更加大膽地與各種題材電影進行嫁接,使得內容更加豐富充實,給“小女生”題材注入更多生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在電影元素的接地氣上下功夫,著眼於當下生活,找出接地氣的台詞、本土化的表達以及不浮夸的時尚表現方式。而在最為關鍵的“小女生”形象塑造上,有待改變清一色的“傻大姐”模式,塑造各具特色、各領風騷的性格特點,打造具備時代特征與性格特征的中國式“甜心”。雖然,國內眾多女星都可以被稱為“小女生電影”的代表人物,但她們對於該類型電影的詮釋遠遠沒有其他類型片那麼出色,每個明星也沒有屬於自己特定的符號名稱。
總體來說,實現上述一系列改進的前提都是創作者需要以真誠的態度來對待這一題材的電影,認真研究女性主流觀影群體的心理狀態和情感訴求,真實體驗與感受社會當下。類型片隻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滿足當下觀眾的消費需求。在目前電影市場一片大好的形勢下,“小女生電影”有著充足的后發優勢,未來,“小女生電影”將成為國產電影內生性增長的有效補充。
(作者錢力為《中國廣播影視》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