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電影《烈日灼心》劇照。該片成為今年暑期檔的一匹黑馬。
因為《刺客聶隱娘》《烈日灼心》和《三城記》三部文藝片同日上映,讓今年暑期檔的尾聲成了影迷口中國產片“最好的時光”。但是,三部影片上映至今,票房成績卻截然不同。此前呼聲最高的《刺客聶隱娘》雖然成功引爆話題,卻也招惹不少牢騷﹔從題材到市場熱度都溫情脈脈的《三城記》,則淪為影市炮灰﹔唯獨一部《烈日灼心》,悶聲發了筆大財。三部文藝片的三種不同命運,值得人們深思。
《三城記》
老套年代戲難引觀眾共鳴
三部文藝片上映已過十天,票房成績相差懸殊。《烈日灼心》票房突破2.5億元,成為最大贏家﹔《刺客聶隱娘》僅收獲5700萬元,多少差強人意﹔而《三城記》僅1500萬元的票房數字,與其演員陣容和投資規模嚴重不相匹配,可以用慘淡來形容。在眼下的市場競爭中,這部影片恐怕已經提前出局。
“《三城記》的片名很含糊,不知道講什麼故事,對觀眾沒什麼吸引點。”提起這部電影為何失敗,影評人韓浩月坦言,這部影片改編自成龍父母的故事,可成龍的形象卻沒有在片中出現,對娛樂圈不了解的觀眾很可能看不明白埋伏在全片結尾處的這個亮點,因此很難產生足夠熱度的話題。在他看來,文藝片缺乏話題效應,注定會在市場慘敗。
《三城記》號稱是浪漫愛情片,但其老套的情節已經很難吸引當下的主流觀眾。“主演劉青雲和湯唯的年紀都挺大了,還談什麼浪漫愛情?愛情片需要更加年輕化,才能貼近當下的年輕觀眾。”電影市場研究專家蔣勇說,湯唯最近出演的片子太多,被定位為文藝女星,已經被過度消費,而劉青雲近幾年沒有好作品,市場號召力已不如從前。
影評人howie則感慨,《三城記》主創張婉婷、羅啟銳近年鐘情歷史題材創作,但他們的影片總差一口氣,制作不可謂不認真,但劇情越往后越狗血,淪為流水賬。在業內人士看來,這部影片跟《太平輪》《黃金時代》的命運很相似,導演有家國情懷,但拍片模式老套,均遭市場冷遇。有了這樣的前車之鑒,類似的民國文藝年代戲,未來短時間內恐怕不會有人輕易涉足。
《刺客聶隱娘》
大師獨語與市場格格不入
與《三城記》既不叫好又不叫座的慘況相比,《刺客聶隱娘》的待遇則是半喜半憂。這部影片引發了兩極化的觀影奇觀,普通觀眾抱怨影片看不懂,觀影過程中打呼嚕、上廁所、玩手機,乃至中途退場者大有人在﹔鐵杆影迷和專業影評人則集體報以喝彩,夸影片是大師杰作,紛紛稱看一遍不過癮,要買票刷兩三遍。
但是,普通觀眾和專業人士截然對立的觀影熱議,卻沒有轉化為票房。蔣勇看過兩遍影片后坦率地說,“《刺客聶隱娘》用減法拍電影,劇情有大量留白,普通觀眾不容易看明白。加之對侯孝賢很陌生,對國際電影節的得獎電影也不熟悉,跟影片有距離感。”雖然鐵杆影迷對《刺客聶隱娘》趨之若鹜,但撐不起影片的高票房。
《刺客聶隱娘》投資9000萬元,目前看來回本相當困難。“導演侯孝賢要是做一點點讓步,票房可能會更好。《刺客聶隱娘》的理想票房在兩億元上下,收回成本乃至小有盈利,對文藝片會有很大的鼓舞。”韓浩月認為,這部電影本來可以拍得很吸引人,刺客殺人的題材也很有可看性,但侯孝賢延續其個人化的表達,滿足不了普通觀眾的期待值。
在影評人magasa看來,退場的觀眾沒有錯,而是《刺客聶隱娘》和觀眾產生了錯位,它來到一個不屬於它的尷尬市場,大眾根本沒有准備好接受這部電影。新影聯總經理周鐵東認為,要是《刺客聶隱娘》的成本控制在1000萬元左右,就可以實現藝術和商業的雙贏。藝術電影至少能養活藝術家和所有環節的參與者,方能稱其為藝術。
《烈日灼心》
犯罪題材藏文藝成功吸金
《刺客聶隱娘》的慢節奏激起了普通觀眾的怨氣,而《烈日灼心》恰恰依靠快節奏,成功搶佔了觀眾市場。《烈日灼心》拍的是三個罪犯逐步擺脫內心煎熬的過程,但導演不斷為他們制造負擔,讓劇情變得一波三折。用韓浩月的話講,“影片的影像風格、懸疑類型、情感元素,完全按照商業類型片的路子走。”
宣傳方面,與《刺客聶隱娘》所走的高冷路線不同,《烈日灼心》除了大打口碑牌,還專門傳播影片的商業元素,有意淡化文藝片的風格。導演曹保平甚至在媒體見面會上開腔聲稱,自己不是文藝片導演,自己拍的是類型片。犯罪、死刑注射、高空打斗等戲份也成為片方刻意宣傳的內容。這種營銷策略吸引眼球,在市場上取得了成功。
“去年的《白日焰火》走的就是這個路數,用犯罪類型片的外殼,來包裝文藝片的內核,這次《烈日灼心》也成了票房黑馬。”蔣勇舉例,很多內地文藝片導演試圖這麼做,只是成功的不多。像王小帥的《闖入者》就號稱有犯罪懸疑元素,但影片核心游離於犯罪類型之外,而《烈日灼心》本身就是犯罪題材,更能吸引觀眾。
上海影協副主席石川認為,《烈日灼心》代表了國產片的正確方向,有類型片的結構和外殼,但敘事重心落到人物關系和心理動作上,這很值得鼓勵。韓浩月也興奮地說,這部影片創造一種面向市場的文藝片新類型,讓投資人對文藝片更有信心,也讓文藝片編導更有信心。他覺得《刺客聶隱娘》讓小眾文藝片和大眾電影的區分更明確,而《烈日灼心》更有市場意義,實現文藝和商業的融合。(記者 周南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