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心動魄的大型會戰,鮮為人知的白刃厮殺,不忍目睹的屠城血証,振奮人心的勝利時刻……歷史文獻紀錄片《燃燒的影像》解鎖未曾謀面的珍貴膠片,再現烽火硝煙的真實過往,將觀眾帶回70多年前那空前壯烈的抗日戰場。該片由中國電影資料館推出,即將於9月18日公映。總導演黎濤透露,影片的每一秒都是真實的歷史畫面,全面展現從1931年到1945年的抗戰史。
八成畫面今年才公開解密
作為一部全面回望14年抗戰歷史的官方影像,《燃燒的影像》所有畫面均來自歷史現場,沒有任何現在時態的採訪、模擬再現,完全採用當年的真實素材。從日本帝國主義侵華開端的“九一八事變”,到震驚全世界的“南京大屠殺”,再到振奮人心的“對日寇的最后一戰”,全景式地再現了1931年至1945年間中國人民奮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歷史。
黑白的影片,沉重的歷史,抗戰英雄的犧牲、無辜同胞的遇害,影片從不同角度展現了真實的抗戰史,那些記錄戰爭的真實畫面,雖然無聲卻撼動人心。在中國電影資料館首映看片中,負責影片技術修復工作的王崢忍不住掉下淚來。“看到很多全民抗戰的畫面,如修滇緬公路的場景,就像修萬裡長城一樣,非常感動!”
鮮為人知的是,中國電影資料館藏有500余部抗日戰爭時期紀錄電影,涉及到抗戰時期的各個方面,素材十分豐富。“這些紀錄片的來源不一樣,有國民黨部隊拍的,有共產黨部隊拍的,有日本隨軍記者拍的,也有東北偽滿政府拍的,也有地方軍閥、商會拍的,還有英國人和美國人拍的,抗戰期間所有人拍的紀錄片全有。”電影資料館館藏庫負責人左英說,其中有些紀錄片是從日本、美國買回來的。
這也是中國電影資料館首次將館藏資料制作成紀錄片面向社會公映。左英透露,片中八成以上的畫面,直到今年才公開解密。“以前我都沒有機會看到這些紀錄片,我們也都是第一次看到,看到這些畫面很震撼。”左英感慨,真實的歷史遠比之前曝光的要復雜得多。
修復18萬幀畫面累病三人
《燃燒的影像》時長95分鐘,是由284部歷史紀錄片中精選出的133000余幀畫面構成。由於這些老紀錄片的膠片已歷經70余載,畫面損傷嚴重,出品方還對其中的180000幀素材進行了修復。像這樣集中對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片子進行修復,電影資料館之前也沒有先例。整個主創團隊進行了長達8個多月的緊張工作,才最終完成這部獨特的紀錄片。
這批紀錄片一直保存在電影資料館,此次也全部調出來,進行了數字化掃描和整理考據。“這些紀錄片使用的膠片不一樣,品質參差不齊。有的紀錄片在當年戰亂中到處顛簸,膠片損壞很嚴重,都粘成一塊。有的紀錄片保存得好一點,像英美片子的膠片要好很多。”左英說,從各種膠片中剪輯出一部影片,聯結起來,讓觀眾還能夠接受,難度挺大。
根據全面反映抗戰史的設想,總導演黎濤決定從500余部紀錄片中選擇284部影片,再從這批影片中精選畫面聯結而成。“先把拷貝做物理清潔,再做數字掃描,然后導演根據不同的影片選取畫面,再對畫面進行修復。”王崢說,這個工作量非常大,同時還要精心保護拷貝,用完了也還是文物。
從事修復工作的團隊大多是80后、90后年輕人,十余人連續幾個月都沒休過假。最后兩個月常常忙到夜裡兩三點,甚至熬通宵,直到上個月才結束工作。“我們全力配合導演,他要什麼畫面,我們就要馬上修復出來,連續熬夜也病倒了三個人。”王崢說,實際上修復的畫面要超過18萬幀,供導演有所選擇。黎濤也動情地說,一個做后期剪輯的小伙剛結婚兩個月,為了趕片子基本上都沒怎麼回家。
立體多角度呈現抗戰事件
在《燃燒的影像》策劃制作過程中,文案工作組和導演團隊堅持“讓畫面說話,用史實發言”。為確保影片文案解說的真實詳盡,主創團隊專門聘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史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專家作為顧問。“有的紀錄片沒有片頭片尾,都需要專家來考証清楚。”黎濤說,採用畫面要確保紀錄片的准確性。
黎濤坦率地說,影片試圖把14年抗戰的重大事件展現出來,還希望多角度立體展現一些歷史事件。比如展現南京保衛戰的畫面,既有從國民黨的視角拍攝的紀錄畫面,也有日軍進入南京城拍攝的畫面,用不同的視角展現同一個歷史事件。又如台兒庄戰役之前很少見到紀錄畫面,其實國民黨、日軍和英美全都拍有紀錄片,視角也不一樣。
片中既表現了國民黨正面抗日戰場,也表現了八路軍、新四軍敵后抗戰,還展現了一些不太為人知的事件和人物。像長沙會戰中的指揮官薛岳,此次在畫面中就有體現。像抗戰中很多空戰的畫面,也得到呈現,用黎濤的話說,畫面品質很高,空戰有戰爭大片的感覺。黎濤還特意選擇了抗戰中一些普通中國人的畫面,反映戰爭帶來的災難。
“我想讓這部紀錄片成為一個電影,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專題片,有故事結構在裡面,能讓觀眾坐下來看完。”黎濤說,每個中國人都該拿出一點時間來看看這部片子,了解全民抗戰的歷史。讓他遺憾的是,限於影片篇幅,很多想表現的鏡頭、故事太多,沒有能夠剪輯進去。(記者 周南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