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死亡潮”席卷O2O行業 監管跟不上行業發展步伐

2015年09月15日07:18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O2O行業是該靜一靜了

“對方是個男的不說,瞎按一通弄得后背更不舒服了,水平太差!”看見“首單一元按摩”的微信鏈接,曹女士在一家上門按摩平台公眾號下單,雖特別標注“一定要求女士”,但敲門的還是個膀大腰圓的中年男子。抹不開面子由他按了一會兒,卻發現對方手藝太差,一問連技師証也沒有。雖然對方口口聲聲稱“在多個按摩店打工經驗豐富”,可曹女士還是把這個人打發走了,對這個微信平台“果取關”。“后來無意中知道這家公司倒閉了。”曹女士向記者大吐苦水。

和曹女士的遭遇一樣,O2O帶來生活便利的同時,一些服務亂象也層出不窮,引來用戶紛紛吐槽。

今年下半年,發燙的資本市場逐漸冷卻,“燒錢”的瘋狂則讓一些O2O企業被“死亡潮”席卷。雖在高速路上狂飆突進,但服務標准難統一、瘋狂擴張用戶導致品控下降、行業監管真空……這些都成為了橫在企業面前的一道道路障。O2O行業進入殘酷的淘汰卡位賽,如何安全前行成了行業的當務之急。

“死亡潮”席卷O2O行業

送餐、干洗、按摩、家政、美容、寵物寄養……似乎一切傳統行業都可以“上門”,O2O行業花樣百出,井噴發展。不過行業也有“潛規則”:很多公司將更多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搶佔市場、補貼培育用戶上,忽略了對自身團隊質量的把控。一位O2O創業者告訴記者:“投資人不看業績,就看用戶數和訂單量。”正因此,燒錢擴規模拉用戶才是第一要務。

近日,一份名為《O2O項目死亡名單》在網上傳得火熱,列出了涉及16個領域的O2O倒閉項目,其中外賣、洗車、教育、旅游等領域佔據了主要部分。“1元洗車”的標語很有誘惑力,但前幾個月異常火熱的上門洗車平台卻死了一片,原因是“燒錢”結束了,用戶家門口洗車的習慣還沒培養起來﹔生鮮O2O站在了風口上,可它成為了創業死亡率最高的O2O行業之一,巨頭壟斷下,小創業公司怎麼能玩得轉倉庫冷鏈配送的重模式?餐飲平台也如此。業內戲稱,上門洗車的紅海成了“血海”,外賣更是“活少死多”。服務跟不上,淪為跑腿公司,市場又紛紛涌入同質化玩家,O2O行業是該靜一靜了。

品牌自發透明成趨勢

相關行業規范尚未出台,不過,屢受從業者資質欠缺、服務參差不齊等問題詬病的O2O企業開始自發運營透明化。沒有行規束縛的O2O企業在高速路上飛馳,但已有品牌自發地系上安全帶。記者發現,上門推拿、廚師、家政、美容等多家O2O企業正在嘗試將從業人員資質“晒”出來。

“頁面上的介紹把師傅說得很好,這些到底可信嗎?”很多網友在選擇上門按摩、做飯等服務時都會對著手機屏幕犯嘀咕。上門按摩O2O企業點到近日在平台上公示了技師資質証書,內容包括醫學碩士証書、執業醫師証書、專業考評員証書等。這些技師的從業資質均在預約頁面以照片形式公示,消費者可精准選擇。

“目前部分行業的O2O企業內部會將技師進行分級,但分級標准仍然不明晰。”點到按摩品控總監李永剛表示,按摩師行業有國家頒發的等級証,因此公布技師從業資質能讓用戶對服務商專業水平透徹了解。

“我們會有廚師証、健康証的約束。”廚師上門O2O企業愛大廚合伙人侯鵬飛認為,行業的相關資質認証是專業行業的根基,計劃將廚師証等証件向用戶端開放供查詢。

資質認証隻靠內部規范

“O2O行業大概可以分兩類,一類是門檻低的服務類,另一類則需要專業技術。”北京商業經濟學會秘書長賴陽表示,對於五花八門的O2O企業,從業者資質也需要視行業而定,並非每個O2O企業都需要從業者晒資質,但涉及安全方面的美容、按摩、食品等都需要技師資質証明。

不過,資質証明花樣百出。“我們平台上的教練都有教練証,但卻五花八門,資質很難規范。”運動O2O初煉CEO章恆告訴記者,國家隊和省隊都有教練級別証書,同時國家職業培訓、協會認証、社會指導員、外部協會認証等,教練行業自身資質就很難統一,平台自身會制定培訓流程保証教練員服務和專業水准﹔寵物寄養平台寵物幫CEO靳曉輝說,寵物寄養同樣沒有認証機制,平台自身研究考量維度針對從業的寄養家庭進行培訓,“非標准化的服務沒有行業規范,隻有自己不斷摸索,不斷完善。”

“無論是上門還是街邊店鋪的中醫推拿,其實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但是法律條款說行醫必須挂靠在醫療機構,我們隻能說是服務行業。”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按摩O2O平台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雖然平台很多中醫都技能滿身,但受制於傳統行規,一些領域無法觸及。而一些平台和線下門店也會擅自進行艾灸、正骨等治療。“南方顧客偏重休閑,北方顧客偏重保健,但推拿的治療認定、從業人員資質和服務范圍等的標准並沒有統一。”

即便有了証件和資質,並不意味著一定有好的服務體驗。多家O2O企業負責人表示,燒錢模式回歸理性,現階段注重修煉“內功”:要求平台對技師配合以考核和培訓機制,通過制定內部規范的方式填補資質認証缺失。

監管跟不上行業發展步伐

除了技師資質,對於O2O平台企業的監管與規范還是空白。

記者查閱多家餐飲O2O公司的注冊信息發現,其經營范圍並不包含傳統門店的食品生產經營,甚至發票都隻能開“服務費”。而外賣O2O平台配送餐飲更是連資質都沒有,諸多外賣O2O都建立了自己的物流團隊,但均不具有食品配送資質。美團外賣早餐業務在配送時,曾遭到了屬地城管查抄。美團外賣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有關部門給一個比較明確的配送規范”。

“無論是門店還是O2O,相應的規范制度都嚴重滯后。”賴陽表示,O2O模式的誕生對於企業技術與硬件設施的要求更加靈活多樣,實體餐廳按照餐飲業現行相關經營管理辦法規定,廚房佔據經營場所的使用面積都有一定的規定,但目前很多O2O企業不具備固定經營場所和營業面積,更何況多數不是注冊的餐飲單位,根本“沒法管”。相應的監管、規范已不適應服務新模式的發展,這也就要求相關部門或組織根據O2O發展的具體特征加以規范和調整。

不過,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將一如既往支持線上線下融合,促進商貿流通創新發展,目前正在起草有關政策性文件”。在業內看來,有了具體詳盡的政策保障,O2O行業才能安全快速馳騁。(記者 潘福達)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