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普遍認為9月檔的“抗戰題材展映季”將是中規中矩的正劇一統熒屏,沒想到正在湖南衛視和搜狐視頻播出的《偽裝者》卻異軍突起,一本正經的主旋律范兒依然取得了口碑和市場雙豐收,被認為是繼《潛伏》、《黎明之前》之后最好看的國產諜戰劇,給了觀眾和業內大大的驚喜。《偽裝者》到底有哪些“秘密武器”能夠做到老少通吃、重新點燃觀眾對沉寂已久的諜戰劇的興趣?興奮之余,它真的有那麼好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如果說諸多“神劇”被口誅筆伐的本質在於它內在邏輯的缺失,《偽裝者》未嘗不是一部偽裝手段極度高明的神劇,離真正的諜戰相去甚遠。
贊 傳統手藝人向網絡收視心理靠攏
成就一部好劇,就是要個個環節都不掉鏈子。首先,《偽裝者》的制作團隊來自於《北平無戰事》原班人馬。在業內,這個班底以正劇立身,傳統手藝人對電視劇基本的品質要求,使得一個原本比較狗血、很容易滑向強情節三流諜戰劇的故事,竟然也有了宏大敘事的氣勢和展開人性拷問的架勢,這樣的“賣相”令它不再局限於湖南衛視培養的年輕觀眾群體,而成功拉攏了成熟觀眾和擁有話語權的主流媒體的目光。其次,由於是同一個團隊完成,《偽裝者》和《北平無戰事》的優點相同,即它並不是靠一個絕對主角苦苦支撐,而是全劇每一個人物塑造都相對完整,即便是配角也很有戲。明家四人自不必說,粉絲裡“明樓黨”、“明誠黨”的人數並不比追捧胡歌的“明台黨”少,而喜劇化的反派梁處長等人物戲份雖不多,每每出場卻過目不忘。另外,《偽裝者》雖然還是在傳統的電視平台播出,但它領先於同題材作品的優勢在於明顯主動向網絡觀眾的收視心理靠攏了,而且拿捏得還比較到位。比如,一般諜戰劇隻做到給主要人物的身份設置了兩面性,但《偽裝者》裡的角色性格也分了A、B面——各有各的霸道,同時又自帶“萌點”,胡歌扮演的明台在執行任務時傲嬌,面對大姐和談戀愛時又恢復世家大少爺的淘氣任性﹔男性角色之間所謂CP(即人物配對)做得話題十足,比如大哥明樓和管家明誠之間的信任與忠誠,軍統教練王天風跟明台之間的掌控與出格等﹔再加上偶像劇化的“顏值”和礙於身份、陣營的“虐戀”……這些都沿襲了網絡上最受歡迎的元素。
諜戰劇作為永恆的電視劇類型,要出類拔萃就要有自己的特點。成就這個特點首要的不是懸疑多麼離奇“燒腦”、情節多麼頻繁反轉,而是情感——《潛伏》歸根結底是余則成和翠平的情感打動了觀眾,《黎明之前》劉新杰和譚忠恕亦敵亦兄的內心糾結夯實了強情節的地基。很多諜戰劇就是因為混淆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在錯誤的道路上漸行漸遠。目前來看,《偽裝者》最吸引人看下去的其實是明家一家人特殊的情感。大姐明鏡、大哥明樓、弟弟明台、管家明誠,在外要麼是大資本家、要麼是政府要員、要麼是精英特工,個個呼風喚雨、霸道任性,但回到家來,長姐如母、長兄如父,相互間溫情濃郁,都有一顆赤子之心。明台怕大哥,大哥怕大姐,大姐又最寵溺明台,自帶萌感的家族情感“食物鏈”,給觀眾極強的情感滿足和代入。
總之,《偽裝者》讓人感覺“特別好看”的內因並非網友熱烈討論的“顏值高”、節奏快,“蛇蠍出巢”、“粉碎櫻花號”等大小任務引人入勝,這些都是可以簡單復制、屢見不鮮的,它真正值得國產諜戰劇借鑒的是對於“換代”之后觀眾情感訴求的精准判斷,哪怕迎合。
強 未嘗不是一部偽裝手段極度高明的神劇
《偽裝者》如今紅得發紫,也的確給低迷許久的諜戰劇市場注入一針強心劑。然而,它真的如同粉絲標榜的那般驚為“天劇”嗎?目前劇集播出過半,冷眼旁觀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相同的制作團隊拿著拍《北平無戰事》的風格和經驗來一本正經地拍《偽裝者》,並不能掩蓋其漏洞百出、邏輯可笑、披著諜戰外衣的偶像劇本質。如果說“神劇”被口誅筆伐的本質在於它缺乏邏輯,《偽裝者》未嘗不是一部偽裝手段極度高明的神劇。
2007年《潛伏》熱播時,它的任務設置、偵查和反偵查環節設計得相對高級而嚴密,大部分經得起推敲,因此才有了好口碑。“給《潛伏》找漏”成為某些劇迷熱衷的燒腦游戲,北京青年報記者當時綜合了一下,發現大家齊心協力也不過找了諸如“余則成交黨費不該署真名”、“翠平暗殺陸喬山不符合我黨地下工作不搞暗殺的史實”等區區個位數的“漏”。
反觀《偽裝者》,同樣是以智商和邏輯立身的諜戰劇,它的漏洞簡直如同篩子。明家四人都各有雙重甚至多重敏感身份,在當時汪偽統治下的上海,如同在刀尖上行走。遺憾的是,為了成就他們的偶像形象,導演讓四人做事做人個個霸道總裁、高調張揚,明台回上海后大大方方回明府,不知有多少日本人早就注意到了,竟敢不遮面地去殺人﹔為了烘托抗日統一戰線的主旋律,大哥明樓在毫無必要的情況下向大姐明鏡主動暴露了“汪偽高官”是偽裝。為了讓明台好好地談戀愛,劇本安排他和中共女地下黨員程錦雲在任務中一見鐘情、多次互幫互助,且不說國共特工一面之緣就互相通報,懂不懂組織紀律和自我保護,事后連地下黨上海站最高領導“黎叔”都可以跟國民黨陣營的明台小組來往自由、互通有無,隨意得如同鄰居串門。另外,《偽裝者》裡推動情節發展的任務倒都是短平快,可這些任務的完成大多靠偶然性推動,設置的目的其實是為主人公耍帥、談戀愛服務,前后幾乎沒有體現智商和艱巨性的精巧破解,用網友的話說,“櫻花列車說炸就炸了,漢奸高官說斃就斃了,機密情報說偷就偷了”……如此搞諜戰,難度系數和智商指數也太低了吧?!
放眼電視劇市場,跟那些一邊消費IP一邊粗制濫造、自帶“槽點”嘩眾取寵、以為得“小鮮肉”得天下的功利作品相比,《偽裝者》的品質已算良心之作了,這也是它為什麼甫一出現就俘獲人心的原因。《偽裝者》的成功的確值得借鑒,市場的真實面目也需要反思。就像一位業內人士說的,當年她曾專門跟《黎明之前》的導演劉江探討劉新杰和譚忠恕人物關系的“前史”,“今天誰還會關心這麼‘高級’的問題?”(記者 楊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