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光明日報:偽名人名言泛濫的背后

杜浩

2015年09月19日06:10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近日,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岩鬆推出新書《白說》。新書封面上有這樣一段話:“我沒開微博,也沒用微信。隻能確定這本書裡所有的話,都是我說的。”白岩鬆之所以要作此特別說明,是因為這些年網上流傳著太多假借“白岩鬆”之名的言論和語錄。

縱覽如今的網絡世界,這種假托名人之口的“名言”十分常見,甚至成為一種網絡文化現象。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后,很多人紛紛在微博上分享“莫言小說裡最深刻的十句話”,其中不乏“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人生沒有彩排,每天都是現場直播”這樣一眼便可拆穿的偽名言。還有一首名為《你若懂我,該有多好》的小詩在網上熱傳,被稱為“莫言最美的詩歌”。而這首詩在網上還曾以“余秋雨作品”的名義出現過。此外,從柏拉圖到尼採,從孔子到張愛玲,從倉央嘉措到喬布斯,從胡適到楊絳,他們幾乎無一例外地都被炮制出各種“偽名言”。

為什麼會出現毫無顧忌地利用名人的身份、名聲進行文化造假?各界名人作為公眾人物,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具有很強的社會影響力和號召力,假造、濫造這些名人的思想、觀點,甚至為網上流傳的那些淺薄蒼白的東西貼上名人的標簽,就可以利用大眾崇拜名人的心理,以“零成本”輕鬆獲取名人的影響力,進而達到個人目的。歷史上,康有為就曾假借聖人之名寫出《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考》,為維新變法進行辯護。康有為杜撰聖人言論還是為公,而當下一些人編造、篡改名人名言,則很可能是為私欲。筆者最近就看到一個發布各種偽名人言論的公眾號,閱讀者甚眾,而就在各條“名人言論”后面,附著的是形形色色的廣告。

細讀各種被杜撰出的名人名言,不難發現它們都有一些共同特征,比如,關乎愛情、友情、親情,頗為感性,富有煽動力﹔言語溫和,多傳遞正能量,激發人生斗志﹔讀來朗朗上口,易於傳誦,文辭優美,偶有佳句……這或許能折射出在浮躁的網絡閱讀時代,匆忙的公眾有著空虛與干涸的心靈,他們來不及閱讀名人真正的經典作品,而隻能通過微博、微信擷取隻言片語,以獲得“心靈雞湯”,聊以慰藉。一些所謂的“名人名言”,稍有常識就能辨別真偽,可很多時候我們“寧願信其真”,眼睛一掃便隨手轉發,因此以訛傳訛,大量傳播。公眾大量傳播轉發偽造的“名人名言”,最終忽悠的還是公眾自己,很多人看了大量的“名人名言”后才發現,奉為圭臬的“名言佳句”,原來竟是被杜撰出來的“謊言”。

總之,盜用名人之名,編造名人言論,是一種文化造假。這種文化造假,是對精神思想的戕害,也是對名人署名權的侵犯,最終會損害網絡的公信力,破壞文化誠信。這也給我們警示:在如今這樣一個信息紛亂蕪雜的時代,公眾需要提高自己辨別真偽的能力,對那些流行的所謂“名人名言”,不盲從、不輕信,如果有時間,不妨多讀點經典,而不要老是在微博、微信上的隻言片語中獲取“心靈雞湯”。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