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符號的作用,就相當於那句‘親’,誰心裡都明白,真正熟的人直接叫名字或外號,不熟但是必須一起合作的人才會稱呼‘親’。”Kelly Wu是一家世界五百強外企的合伙人秘書,一天8小時幾乎都用來趴在電腦前給各部門同事發郵件協調工作,公司內部郵件禁止使用表情符號的新規讓她抓狂:“不讓用表情,我都不知道郵件該怎麼寫了!又要推他們去做活,語氣又不能顯得生硬,實在太費勁了。要擱以前,句尾加一串小笑臉就OK了。”
這麼看來,那串黃色的小笑臉的確是造福人類的偉大發明。
美國時代 先有笑臉后有臉書
如今,無論是外國人的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還是我們的微信、微博、QQ,都充滿了各種表情。表情符號成了現在互聯網的標配,不過表情符號的年紀卻比互聯網大得多。
早在19世紀,就有人用過表情符號了。1862年,《紐約時報》刊登的林肯總統演講稿中就出現了符號“﹔)”。不過,后來証據表明,這其實只是個排版錯誤。《紐約時報》排版工讓林肯總統稀裡糊涂地成了表情符號“鼻祖”。
現在很多人認為,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斯科特·法爾曼教授是“笑臉之父”。但是那個“兩點一弧”的標志性笑臉符,其實誕生於另一人之手。
1963年,美國商業藝術家哈維·鮑爾受邀為一家保險公司設計Logo。鮑爾隻用了不到10分鐘時間,就讓明黃色的底圖上流淌出一道歡快的弧度,再配上一雙單純的眼睛。此次設計鮑爾隻得到45美元設計費。
費城的兩兄弟莫雷·斯班與伯納德·斯班看到了笑臉符號巨大的市場潛力,1971年他們為其注冊了商標,一年多時間就賣出了數千萬枚笑臉徽章,營業額達150萬美元,兄弟倆成了知名的“笑臉兄弟”。不過,連“笑臉兄弟”也想不到,如今全球的表情符號市場規模已經超過了5億美元。50多年前,這張笑臉誕生時的價碼僅僅為45美元,就連股神巴菲特,也隻能在半個世紀裡讓1萬美元增值到這個數字。
不過,這張單純快樂的黃色笑臉成為后來表情符號設計的藍本,還得歸功於一個更好的時代——互聯網時代。
1982年9月19日,斯科特·法爾曼教授在網絡論壇上第一次輸入字符“:-)”。人類歷史上第一張互聯網笑臉就此誕生。法爾曼發明這個字符,是想減少論壇裡的“火藥味”,讓網友們愉快地聊天。法爾曼還建議,用“:-(”來表示“讓我考慮一下”。但沒料到,它迅速被網友用來表達不滿、沮喪及憤怒。也許這種情緒在網上太過普遍了,網友急需一種通用的表達方式,法爾曼的建議如同雪中送炭。“表情符號”的概念也由此深入人心。
網友們漸漸發現,字符表情符號不能准確表達微妙的情緒,比如很難判斷“:|”這個表情符號代表的是失望還是冷漠,也很難判斷“:$”的含義是說錯了話還是你正在從嘴裡吐錢。他們期待更直觀形象的圖像表情符號。
於是,在此后的30多年間,表情符號從字符到圓臉圖,再到不僅限於純粹的面部表情,出現圖片與文字的組合,發展到如今的動態圖,越來越形象生動。
2013年,臉書意識到系統自帶的表情符號太平淡,求助皮克斯的插畫家設計一套新符號。設計師參考了達爾文1872年出版的《人類和動物的情緒表達》一書,將書中描述的50多種表情繪成一套符號。
但是,臉書重新設計表情符號的新聞並未引起太強關注度,一個重要原因是:亞洲國家表情符號的發展已經遠超歐美。想想,臉書的設計師居然參考的是一個多世紀前關於表情的研究,能不落后嗎?
日本時代
Emoji“全球好生意”
Emoji源於日語“繪文字”,即圖像文字。它是日本NTT DoCoMo電信公司1999年2月面向手機開發的12×12像素表情符號。“如果有人說‘Wakarimashita’(日文:我明白了),那麼你不會知道這是語氣平和的‘我了解了’,還是有點不耐煩的‘是是,我知道了’。但表情符號可以告訴你。”在一次採訪中,Emoji最初的設計者栗田穣崇解釋了繪文字表情的設計初衷。
2011年,蘋果在iOS5系統鍵盤中,加入了Emoji表情符號,最終幫助這些12×12像素的表情符號迅速傳遍全世界。至於為什麼蘋果沒有帶臉書表情一起玩兒,在表情符號的發展中,為什麼美國被日本及亞洲其他國家遠遠甩在后面?這恐怕是關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深刻問題,最簡潔的解釋是,在越含蓄、內斂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對表情符號的需求越強烈——把那些說不出口的話和糾結的情緒,都交給圖片來表達。
人們到底有多喜歡用Emoji?根據統計,推特上平均每秒發送250至350條含有表情符號的消息。2010年9月,美國人弗雷德·班奈森根據小說《白鯨記》,創作出了表情符號版《白鯨記》。2013年2月,該書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
除了情緒表情,Emoji還有日常生活的對應符號,比如花鳥虫魚、交通工具,甚至還能表示友誼、愛情。當這些符號蔓延到各種網絡社交工具時,“隻想愉快地聊天”最終變成了“隻要肯花錢,總有一款表情適合你”。
擁有超過4億用戶的日本即時通訊軟件Line,成為率先開拓表情生意的互聯網企業。Line表情商店於2012年4月底在日本推出后,一年多的時間就帶來超過1億美元的營收,尤其是2014年,表情收入幾乎佔到了Line總收入的1/3。單純賣表情僅僅是Line生意的一部分,表情家族應用、贊助商貼圖、特許服務都是獲得收入的重要手段。
2014年,Emoji打入時尚圈,時尚教父卡爾·拉格斐標准的白發馬尾加墨鏡造型被做成表情符號,卡爾還推出自己品牌專屬的表情符號App。表情符號成了跨界通吃的“全球好生意”。
中國時代 全民“表情帝”
業內人士總結各國在表情符號設計方面的區別:“日韓的表情符號比較精致,更多是靜態表情。歐美的表情符號比較正統,不可愛,但是很實用。而中國的表情形象萌、賤、草根、接地氣。”
2012年,就是這樣一隻“萌、賤、草根、接地氣”的兔子蹦跶著出了國門。這隻兔子名叫“兔斯基”,耳朵細細長長,圓圓的臉上永遠隻有瞇成兩條線的眼睛,轉動著兩根面條般的手臂做著搞笑動作,開心了就四肢亂舞,生氣了就四處拍磚,郁悶傷心時直接拿腦袋撞牆……韓國90%以上智能手機用戶都在使用的消息軟件Kakao Talk將它選入付費表情,使它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從摩托羅拉到肯德基,各種公司將它用於促銷活動。今年4月它還蹦進了臉書表情庫,風光無限。
兔斯基的主人並不是專業表情符號設計師,而是85后女孩王卯卯。9年前,還在念大學的王卯卯窩在宿舍裡,隨手畫出一隻長相和性格都挺像自己的兔子,做成動漫表情,在QQ上傳給同學。一周后,一個校外的朋友在網上跟她說:“最近有一隻兔子表情特別逗,我傳給你。”王卯卯一看:這不就是我設計的兔子嗎?
2008年,從中國傳媒大學動畫系畢業后,王卯卯已經能靠“兔斯基”在北京買上房子。
“兔斯基”的橫空出世拉開了網絡表情符號井噴時代的序幕。它刺激了很多原本表情符號的使用者投身於創作中,網絡表情符號的創作者從此不僅僅局限於聊天工具開發人員。
一個經典例子是暴走漫畫。暴走漫畫擁有自己的移動客戶端,網友可以隨時繪制、上傳自己獨創的暴走漫畫表情。暴走漫畫團隊每天能收到6000至7000份作品,掀起“全民創作表情符號的高潮”。
全民“表情帝”時代的到來,還依賴於表情制作技術越來越簡單,即使你不懂專業繪圖軟件,各個網站也提供了專門為普通網友設計的表情制作軟件。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隨地制作、捧紅極具個人風格的表情符號。
QQ、微信等聊天工具爭相上線原創表情,仍然不能滿足網友“幾何式瘋漲”的表達需要,一大波DIY表情瘋狂來襲:被P成“表情帝”的馬雲那神一般的“不約,姑娘我們不約”表情,熊貓金館長掩面哭泣的“當時紅包距我隻有0.01厘米”表情……不用表情符號,還能不能愉快地聊天?對這個問題,你一定會做出《甄嬛傳》裡皇后那經典的哭訴表情:“臣妾做不到啊!”
延伸閱讀
表情“出賣”你的心
發表情符號時,我們在想什麼?
很多人都跟上文中那位秘書Kelly Wu一樣,習慣了在發微信、微博和郵件時,用表情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語氣、態度和情緒。當然,除了准確表達情緒,表情符號還用於敷衍對方而又避免尷尬。當你感到無語、不快,甚至厭惡到想開啟“逃離模式”,又不能用“呵呵”來結束(因為大家都明白“呵呵”的反諷意味)最好的辦法莫過於貼上標准笑臉,至於微笑背后的意思,沒人會深究。
網絡世界的交流不同於現實世界的溝通,面對面的交流更加真實,有豐富的表情、語音、語調的變化以及肢體語言等非語言因素的存在,說謊比起網絡世界難多了。在網絡聊天時,人們普遍會隱藏自己的欲望,並不想在網絡中徹底還原現實的談話場景。但是,當我們希望借助表情符號來隱藏自己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所發送的表情,有時卻替代了現實聊天中的肢體語言,“出賣”我們的心。
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心理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做了一個試驗 ,他們向20名被試者展示了真實面部、笑臉表情符號以及無意義的字符串的圖片。當被試者瀏覽不同圖片時,研究人員利用電生理學確定大腦裡電活動的模式,結果發現,我們對表情符號的反應與真實面部的反應是一樣的。
“人類對表情符號並沒有與生俱來的神經反應。但現在不同了,因為我們知道表情符號也代表了一張臉。”研究人員說,“這完全是文化產生的神經反應,真是不可思議。”
人類察言觀色的能力又進化了一步,通過表情符號也能猜出心理狀態。而且,大數據還來幫忙,甚至能分析出表情符號背后的社會心態。
騰訊分析QQ表情數據,竟發現QQ用戶發送表情的活躍度,居然能反映出股市的漲跌——股市波動程度與人們的線上活躍度成反比。當大盤指數漲幅接近4.7%時,直接導致QQ用戶的消息量減少11%。而跌近7.4%時,用戶線上活躍度竟增加了30%。或許股價越跌,人們越想發泄,在網上狂敲表情符號也算發泄渠道之一吧。
自不待言,股市大漲時,表達高興和喜悅的表情符號當然大幅增長,“激動”表情的增長幅度最大,達到67%﹔而股市大跌時,“心碎”表情增長率也遠超其他表情,高達108%。其余大增的表情還有“骷髏”、“手槍”、“炸彈”等,看來股民已經出離憤怒了。
還有一個數據很有意思,針對北上廣深四個城市的數據調查顯示,當股市暴跌時,上海人的內心最“脆弱”,發送“流淚”表情的數量佔比高達8.2%,位列第一﹔廣州與深圳佔比同為7.4%,並列第二。出乎意料的是人口密度爆表的北京,竟以6.7%的佔比數量位列最后——在首都生活的人,心理素質果然不是一般的強悍。
大數據是不是讓你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把表情符號拉到大數據這面鏡子前仔細觀察,是不是更能讀懂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