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是媒體繁榮而不是新聞媒體繁榮,是媒體工作者壯大而不是新聞工作者壯大。黨和國家應以最大力度在政策、資金上支持新聞媒體。
我們在說媒體和媒體人時,我們究竟在說什麼?我們很自然地把媒體與新聞媒體當成一回事,把媒體人和新聞人當成一種人。過去,媒體與新聞媒體,媒體人與新聞人,沒啥區別,現在不同了。這主要緣於新聞、媒體、新聞從業者的分化。
新聞的分化,主要體現是新聞信息化,信息新聞化。新聞的內涵、呈現、功能、價值等與過去不一樣了。過去,新聞主要是指新事大事﹔談新聞報道,首先想到的是引導、教化、整合功能。現在,新聞越來越實用化、信息化。大家都在講信息講數據,講新聞的越來越少了。若從文獻統計角度統計一下“信息”、“數據”、“新聞”的使用和出現頻率,應該有直觀的數據例証。
媒體分化的主要體現,一是傳統媒體內部的分化,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做越來越多與真正意義上的新聞關聯不大的內容或活動。各類媒體中,紙媒硬新聞、純新聞最多,但也在實用化、信息化﹔廣播硬新聞、純新聞不多,更多的是交通、音樂、健康……電視娛樂比新聞多,除了央視幾套節目還在真正做新聞,省市電視台除了當地的“新聞聯播”,可見的新聞內容很少,遍地開花的是電視劇、幫辦、健康、娛樂、購物。並且自辦節目越來越少,買的比做的多,電視作為播出平台的角色越來越濃,作為內容生產者的角色越來越淡。二是社會自媒化、去媒化。新媒體大發展,社會公眾自發形成各種信息圈、輿論場,政府、企業等各類組織紛紛自建官網官微等信息發布、互動平台,信息發布與解讀做得有聲有色,大有“搶媒體飯碗”的態勢。
新聞的分化,媒體的分化,直接導致新聞從業者的分化。不同的媒體有不同的新聞從業者(嚴格講是媒體工作者),同一家媒體不同部門不同崗位也有不同的新聞從業者(媒體工作者)。總的體現是,真正意義上的新聞人在媒體工作者中佔比越來越小。
如果上述描述成立,那麼,我們經常說的一些話就似是而非了。
比如“新聞大爆炸”“新聞過剩”,其實是錯覺,真正爆炸的是信息不是新聞。海量的不是新聞是信息。因為,傳統媒體生產的新聞內容現在越來越少,各類新媒體中新聞不是內容主體,新聞內容也多是從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上搬來的。信息在變大,新聞在變小,怎麼能說“新聞大爆炸”“新聞過剩”呢?
比如,“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新聞競爭”,其實也是錯覺,真正競爭的不是新聞,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新聞原本構不成沖擊。新媒體主做的內容是實用服務、社交溝通、娛樂游戲等信息和消費,而這些並非傳統媒體所長,傳統媒體估計也沒有幾家想在這些方面與新媒體一爭高下。如果說存在“新聞競爭”,也是“新聞內容版權之爭”,實質是傳統媒體新聞內容版權保護不力、保護乏力,不是傳統媒體太傳統而無能,而是新媒體太任性而霸道。
再如,籠統地把“新聞媒體”歸於“文化產業”。隨之而來的是新聞媒體的去媒化趨勢,離新聞主業越來越遠,新聞生產與傳播日趨弱化。這種趨勢下,做大做強輿論陣地,會不經意間變成做大做強媒體產業,新聞媒體就會在輿論引導中缺位(該說的不說、該做的不做)或錯位、越位(不該說的亂說、不該做的亂做——一方面社會在搶媒體的“飯碗”,另一方面媒體又紛紛“跨界”去搶別人的“飯碗”)。
與新聞、媒體、新聞從業者的分化同步,真正意義上的新聞、新聞媒體、新聞從業者客觀上呈弱化趨勢。媒體成千上萬,但新聞媒體並不多,專業新聞、嚴肅新聞在多元勃興的輿論場中分量和力量在減弱﹔媒體人眾多,但真正的專業的新聞人並不多。目前是媒體繁榮而不是新聞媒體繁榮,是媒體工作者壯大而不是新聞工作者壯大,是實用信息服務者、社區服務者、娛樂制造者壯大而不是輿論引導者壯大。
從國家社會的角度來看,從鞏固壯大主流輿論陣地的角度來看,這是很危險的。越是融合,越要細分。否則,一鍋糊粥。黨和國家應以最大力度在政策、資金上支持新聞媒體的內容生產與傳播,非新聞類媒體搞產業化大可不必去操心,社會資本很上心。不能把新聞媒體簡單歸於“文化產業”,新聞媒體、新聞從業者應向主業專業歸位,向“輿論引導機構”、“輿論引導者”歸位。從新聞媒體自身的角度來看,堅定不移搞好新聞主業就是最大的產業,抓牢主業、強化專業、放活產業,應是正確選擇。畢竟,輿論引導者不是誰想當就能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