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5年8月上
人民網>>傳媒>>正文

余熙:中國的馬可·波羅

夏靜 程平

2015年10月08日14:05  來源:青年記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 當一個中國公民的雙腳邁出國門后,他就當然地變身為中國形象的傳播者。——余 熙

今年6月9日,蒙古國烏蘭巴托中國文化中心。中國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家余熙題為《中國當代油畫中女性和青年群體的故事》的演講,深深打動了全場聽眾。曾在中國留學五年並獲漢語博士學位的蒙古科技大學副教授朝吉,帶領20多位漢語專業大學生緊圍演講者不舍離去,她說:“這是我聽過的最富有詩情和畫面感的中國文化主題演講!”蒙古大學生們也深受感染,紛紛希望早日留學中國以感受璀璨的中華文化。烏蘭巴托的這場演講,是余熙自1991年以來在世界六大洲講述的100多場中國故事中的最新一場。

身份多重,立體交流凸顯成就

余熙的公共外交活動始於1991年對瑞士的出訪。25年來,余熙在中央、湖北省、武漢市黨委政府和長江日報報業集團黨委的支持與指導下,在世界多國政府、民間團體、公眾和媒體的支持與配合下,主動踐行公共外交的理念,通過自費或自籌資金等方式打開局面,並以中國作家、畫家、攝影家、演說家和新聞記者等身份,前往60多個國家開展民間外宣、公共外交文化交流活動。

余熙近期最為顯著的公共外交成果,是2013年至2014年間,他以國際交流使者和武漢市人民政府使者的身份,在60天的短暫時間,頻頻飛往武漢市遍布世界五大洲的20個國際友好城市,對該市的市長、議長等政要、社會各界知名人士、政府機構、知名企業、大中小學和文化藝術場館,進行緊張和全方位的採訪,並在各座友城廣泛開展交流活動,舉辦演講會講述中國故事。回國后,余熙又緊張地撰著新作,並於2014年9月出版40萬字的長篇紀實文學《余熙探友城》(中外文版)、大型攝影畫集《好友在遠方》,同時舉辦大型攝影展覽《好友在遠方》。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李小林欣然為他的著作和影展撰序,稱這種全方位國際友城巡游式採訪“在全國尚無先例”,“對全國友城工作具有首創意義”。

余熙突破地方媒體記者的局限,創造性地發揮公共外交與民間使者的獨特優勢,以堅定的信念和毅力,持之以恆地在世界各國傳播中國文化,受到中外政府與人民的高度贊揚,多國元首致函感謝他的重要貢獻。海內外媒體譽稱余熙為“當代中國的馬可·波羅”、“民間國際文化交流大使”。

擁有綜合文化素養的余熙,常年以多重身份靈活開展活動。他以新聞記者和作家身份,發揮公共外交的個人魅力,游走於5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100多位中外大使、200多位各國名流之間,並與多國政要和名流傾心相交,結為友人。其中,他在《長江日報》品牌專欄“余熙高端訪問”等發表的報道各國元首、首腦、內閣部長和駐華大使的新聞作品已逾數百篇。

1991年,作為在國內畫壇已有一定知名度的水彩畫家,余熙在瑞士三度成功舉辦個人畫展。新華社報道其畫展“廣受歡迎,作品均告售罄”。但余熙也發現,西方社會對當代中國存有嚴重的文化偏見與政治隔膜。自覺維護祖國核心利益和國家形象,遂成為他主動承擔的公民責任。余熙毅然舍棄“海外辦展賣畫致富”的專業前景,將初始出國主要為“辦畫展”的重心,逐漸轉移至民間國際文化交流和公共外交上,且一干就是25年。其間,余熙努力克服經費拮據、信息阻滯、人地生疏、語言障礙、健康欠佳以及早期環境掣肘等困難,堅持“多管齊下”,即以採寫新聞、出版專著、舉辦美術攝影展覽、舉行公共演講等形式,向世界人民傳播燦爛的中華文明和中國國家主流意識形態。

一名地方媒體記者,何以能執著20多年堅持開展公共外交、並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支撐他開拓進取、直抵理想彼岸的“秘訣”何在?

自學外語,節衣縮食,隻為傳播中國之聲

余熙常說:“當一個中國公民的雙腳邁出國門后,他就當然地變身為中國形象的傳播者。”

為了獲得更為開闊的傳播中國之聲的國際空間,余熙將自己在新聞、文學、美術和攝影上的嫻熟技能與公共外交“嫁接移植”﹔非外語專業出身的他很早就注重彌補這一“短板”。

1991年首次赴瑞士辦畫展前,他就決定自學德語。時任《長江日報》政文部記者的他,日常採訪任務極其繁重,每天傍晚發完稿后他便蹬上自行車飛奔至數公裡外的夜校。為防課堂上因極度疲倦而打盹,余熙常猛掐自己手臂來保持頭腦清醒。短短三個月,他提前完成原本需一年的德語基礎課程,工作中也未漏報任何重大文化新聞,只是手臂上留下片片淤青。旅瑞的第三個月裡,瑞士《奧爾滕日報》記者吃驚地寫道:“中國這位記者的德語由生澀到逐漸流利,現在不僅能夠接受本報專訪,還能直接講述中國的故事了。”

高昂的費用一直是中國公民出國的攔路虎。余熙頻繁出國講述中國故事,除偶爾參加官方團外,其經費基本靠自籌,這令他動輒陷入拮據的窘境。執著於追求“中國夢”的他,心甘情願地一邊節衣縮食,一邊辦展賣畫籌款,加上政府、報社和朋友的幫助,方才勉強維持一次又一次的昂貴支出。如2005年出訪冰島那次,余熙為省錢而提前網上預訂廉價青年旅館,並選擇最便宜的狹窄上鋪,結果半夜因翻身跌落地上,他的主餐也多為國內帶去的方便面。有人不解地問:“你獨自在國外這樣苛求自己,何苦呢?”余熙回答:“‘位卑未敢忘憂國’是植根於我心底的價值觀。隻要祖國的國際形象能夠得到提升,個人這點苦累微不足道!”

牛刀初試,中國故事人盡可講

身處陌生國度,去哪裡尋找講述中國故事的平台?余熙認為:“常懷傳播中國文化之念,常存講述中國故事之心,就能發現世界上可為中國發聲的平台比比皆是!”

1991年7月,初抵瑞士的他發現,西方對華制裁導致官方往來中斷,中國信息在西方備受阻滯,而瑞士人對現代中國更是陌生與疏離,甚至存有不少誤解和偏見。強烈的國家責任感在他內心升騰:“作為中國公民,我有義務、有責任主動向西方說明今日中國,扭轉西方對華的誤讀與偏見。”

余熙主動要求邀請方瑞士扶輪社為他安排中國主題演講,對方迅疾應允。1991年8月20日,他在奧爾滕市講述了海外首場中國故事《今日中國的文化藝術》。新華社日內瓦分社記者施光耀當晚發回電訊通稿:“余熙的精彩演講受到瑞士聽眾熱烈歡迎。”瑞士10多家媒體好評如潮,中國《參考消息》及時譯載了瑞士媒體對他的報道。牛刀小試,余熙信心陡增:中國故事,原本人盡可講啊!

在瑞士講述中國故事,看似契機偶然,卻是一位中國新聞記者政治素養和國家責任感的必然迸發。余熙還由此發現,講故事這一模式,恰是在國際社會為中國發聲時最為便捷有效的“烏蘭牧騎”。他毫不猶豫地將其引為人生追求,並以驚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難,抵御多種阻力,探索出一條海外講述中國故事的公共外交新路。

余熙注重將公共外交與新聞本業優勢互補、形成合力,再加上獨特的人格魅力與交流能力,使他得以對多達5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100多位中外大使進行專訪。他還發表了數千篇國際交流主題文稿,出版了25部國際交流主題著作,在海內外舉行學術演講500多場,舉辦了近40場美術攝影展覽。

交鋒美媒,實事求是說明中國

1996年2月9日,正在訪美的余熙受美國國務院邀請前往美國外交學院演講。當發現聽眾均為初通漢語的美國“准外交官”后,余熙邊暢講中國文化,邊主動就中國人權、知識產權、政治體制改革等敏感時政主題進行正面闡釋,令這批“准外交官”大開眼界,非常入迷。時任新華社華盛頓分社副社長周錫生當日發稿《余熙用精湛的中國文化藝術感染美國聽眾》。幾年后,余熙在美國駐華使館舉辦個人畫展時邂逅當年聽眾、美國使館三秘詹姆斯,他激動地告訴余熙:“您那兩個小時的演講,至今還影響著我們對中國的認知!”

余熙擅長運用公共外交開拓新局,建設性地成功鋪設看似極難實現的傳播平台。2014年2月,他在美國發現有主流媒體“唱衰中國”,其中對武漢舉債建設前景進行悲觀預測。為了實事求是地扭轉負面輿情,余熙主動在芝加哥、舊金山和匹茲堡三市相繼舉辦三場演講會,針對美國媒體釋疑解惑。盡管他在每市僅能停留兩三天且日程極滿,演講計劃也是“臨時起意”,但他鍥而不舍的精神感動著中國駐芝加哥和駐舊金山的總領事館。兩個總領事館迅疾為他籌辦演講會,並分別邀請數十位美國記者出席。匹茲堡大學孔子學院也組織演講會予以支持。余熙通過現身說法准確介紹中國及武漢舉債建設現狀,令人信服地澄清美媒誤讀。20余家美國媒體及時報道他的演講,《世界日報》和“世界新聞網”等六家媒體還直接引用余熙原話以駁斥“中國崩潰論”。《芝加哥論壇報》記者伯根女士懇切地邀請余熙訪問該報社並與總編輯座談。

聚焦政要,媒體故事影響國際高層

講述中國故事“影響有影響的人”,以民間力量促成官方項目從無到有、直至落地生根,並切實影響外國高層政要,這好像是政府的工作目標,其實是余熙自我確立的任務。

2005年余熙自費訪問冰島時,得知中冰兩國建交34年來尚無中國藝術團組抵冰演出。他便向冰島總統奧拉維爾·格裡姆鬆講述京劇、雜技、民樂、水墨畫等中國故事,並以中國普通公民身份提議:“冰島國民如願一睹中國藝術風採,隻需政府全額承擔一應費用、邀中國團組赴冰展演即可啊!”

經余熙長達3年的不懈追蹤游說,這一建議終於獲得認同:冰島政府決定單方出資折合人民幣550萬元的冰島克朗,邀請百位中國藝術家赴冰,並於2007年9月29日隆重舉辦“冰島·中國文化節”。開幕式上,總統格裡姆鬆緊握他的手說:“您熱愛您的祖國,我也熱愛中國!這次冰島超過半數的國民有幸欣賞到貴國精美的藝術,貴國在我國的文化影響力和美譽度得到空前提升。我國感謝您的不懈努力!”余熙促成的這一重大政府項目,不僅在冰彰顯了中國文化,還為中方省下巨額交流經費,但他從未因此向政府索求分文回報,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部門對他發出全國通報表彰。

余熙於2009年和2014年在牙買加作講述中國故事的演講,牙買加總督艾倫、前總督霍爾、內閣多位部長應邀出席傾聽。中國駐牙買加大使館兩次致函國內表彰余熙的貢獻。

1994年8月,余熙在保加利亞共和國國家博物館舉辦個人畫展同時作中國文化專題演講,保加利亞共和國總統珀爾瓦諾夫、文化部部長格奧爾基·格奧爾基耶夫出席並高度贊賞。

2009年12月,余熙在烏拉圭東岸共和國向總統何塞·穆希卡講述中國故事,總統深受感動,迅速安排烏拉圭國家社會保障部和烏拉圭扶輪社邀請余熙講述中國故事,烏拉圭多位內閣部長出席傾聽中國國情。

借船渡海,多種角度傳播故事

余熙認為,要想爭取演講機會,必須憑借敏銳的洞察力及時把握機遇,更需要常懷“中國夢”,有飽滿的傳播中國文化之念,有強烈的講述中國故事之心。

2012年3月,余熙在印度採訪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期間,利用緊張的採訪間隙,設法聯系到新德裡著名大學尼赫魯大學和西孟加拉邦的泰戈爾國際大學並相繼成功舉辦演講會,受到了印度師生的歡迎與好評。

余熙在南美訪問期間,發現南美人民對中國有著強烈的向往,但中國信息不多見。他於是設法爭取到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和巴西聖保羅州立大學的邀請,前往兩所大學分別舉辦主題為“中國當代油畫中女性和青年群體的故事”的演講。他邊播映PPT介紹中國油畫作品,邊向南美師生富於感染力地講述中國故事,受到極為熱烈的歡迎。南美聽眾表示“這是首次直接聽到中國人講述中國故事”。

余熙對中國故事的選擷,多為針對不同受眾的個性化獨創,時代背景多為現代,題材多為社會、家庭、倫理、道德、文化等范疇,情節多源自鮮活的社會現實生活故事。近年來,余熙自行編輯制作了一套“中國當代油畫中女性和青年群體的故事”主題PPT,通過對中國當代最優秀油畫的圖解,來講述中國有趣的社會故事。他發現,這一傳播形式在幾個大洲採用后,能令聽眾“睹畫生情”,並沉浸於迷人的故事畫面和情節之中,於是他列為保留備用題材。

“借船渡海”,直接在西方媒體上發表中國故事,並以在西方國家舉辦畫影展圖說中國,都是余熙演繹中國故事的常態。1995年8月9日至8月14日,余熙用德文在德國《不來梅日報》以每天近一個整版的篇幅,一連5天連載5個頭條系列通訊《中國人在不來梅的故事》,富於感染力地展示中華民族堅韌勤勞勇敢正直的品格與文化,在德國主流社會和旅德華人中激起強烈反響。不來梅市市長烏利希?諾勒博士主動約見余熙表示感謝。

聲情並茂,傳播故事引人入勝

在海外講好中國故事,能否對故事內容和情節精心設定,能否具備啟迪人心的文化感染力量,是不可忽略的傳播環節。

講好中國故事,還要在語言上具備必需的表達技巧。盡管余熙在用中文講述時可能會追求聲情並茂的傳播效果,但在海外涉及國別眾多,語種五花八門,借助於各國翻譯人員的支持必不可少。而他們做到聲情並茂並不太容易。他的補救舉措多為提前與翻譯者溝通,盡量讓對方理解。

這些年來,余熙的心頭一再地感受到肩負的中國文化傳播之責,這一沉甸甸的責任感伴隨他的腳步一次又一次地邁上不同國家的演講台。如今的余熙,正樂此不疲地將這種重負繼續扛在肩頭奮力前行,並且力求把每一個中國故事都講述得更加完美雋永、富於魅力。

余熙

長江日報報業集團余熙國際文化交流工作室主任、高級記者,武漢市人民政府參事。所撰寫的通訊《本報記者專訪龔琳娜:想把〈曾侯乙編鐘〉唱成“神劇”》獲第二十三屆中國新聞獎國際傳播類三等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榮獲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湖北省優秀新聞工作者、湖北省對外文化交流十佳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