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列克謝耶維奇
每年10月的第二個周四,是諾貝爾文學獎頒獎的日子。北京時間昨晚19時,瑞典文學院宣布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白俄羅斯作家、記者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頒獎詞為“她的復調式書寫,是對我們時代苦難和勇氣的紀念”。
關注大災難中小人物的命運
阿列克謝耶維奇此前就是呼聲最高的紀實文學作家,她1948年生於烏克蘭,擅用與當事人訪談的方式寫作紀實文學,其作品記錄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切爾諾貝利事故等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關注社會的黑暗面,關注大災難裡小人物的命運,是她所有著作中不變的主題。
89歲的著名翻譯家高莽翻譯了阿列克謝耶維奇的《鋅皮娃娃兵》,該作出版於1990年,1999年在中國翻譯出版后,去年又得以再版。高莽回憶說:“翻譯她的作品不費勁,她的文字很朴實。”他說,作者用第一人稱方式忠實記錄了親歷阿富汗戰爭的俄羅斯士兵以及他們的妻子、父親、孩子的血淚記憶。他清楚記得書中寫到20歲左右的年輕人如何去阿富汗,又如何一個個地死掉。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的譯者呂寧思對阿列克謝耶維奇獲獎並不意外,他認為其獲獎也與今年為“二戰”勝利70周年有關。呂寧思回憶說,《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早在1985年就作為“外國軍事文學譯叢”之一,由昆侖出版社出版,當時名為《戰爭中沒有女性》。他說,這部作品中,阿列克謝耶維奇志在寫出衛國戰爭中蘇聯婦女的整體形象,集中了數十個戰時婦女的故事,讓她們作為主人公輪流出現,自己講自己:她們親歷的那些催人淚下的故事,還有戰火中偉大的愛情。而她為此走遍了大半個前蘇聯,去訪問參加過衛國戰爭的女人們。
在高莽看來,阿列克謝耶維奇用普通人的視角,寫出最普通的文字,“她不會刻意雕琢,而是實實在在地把原話記錄下來。”高莽認為,阿列克謝耶維奇得到諾獎委員會肯定,也是因為她的作品反映歷史,具有文獻價值和書寫真實的特色,“不管是斗爭也好,心理刻畫也好,都是如此。”
北京磨鐵圖書阿列克謝耶維奇中文版圖書責任編輯陳亮則談到,“她給我的感覺不像是當代作家,而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契科夫同時代的偉大作家。”他認為,阿列克謝耶維奇與托爾斯泰關注精英群體不同,她的注意力始終停留在最底層,就是那些很容易被歷史學家忽略的草根階層,比如戰場上的洗衣女工,“她的視角永遠是從最弱勢,最易受傷害的人那裡看待災難。她認為隻有小人物自己的聲音,才能讓人們更加接近真相。”
中文版每本印數不到一萬冊
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已在19個國家和地區出版,國內出版的作品有《我不知道該說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來自切爾諾貝利的聲音》《鋅皮娃娃兵》,以及本月即將推出的《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我還是想你,媽媽》,四本書均由北京磨鐵圖書出版。
陳亮說,“去年出了兩本,今年又出了兩本。三本都與戰爭有關。”據他介紹,《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我還是想你,媽媽》記錄“二戰”中前蘇聯女兵和兒童的回憶,是根據作者最新修訂完整版重譯的,恢復了此前被刪略的大量內容。而《鋅皮娃娃兵》記錄了阿富汗戰爭中各方面卷入其中人士的回憶,尤其震撼人心的是真實再現了戰爭的細節。
陳亮透露,與多年前不同,如今國內俄語譯者很少,俄語甚至已經成為了小語種。“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我們推出的這四本書,每本印數連一萬冊都不到,但她的作品已在全世界被翻譯成35種文字了。”陳亮說,國內讀者對她的作品還是太陌生了,經常會看到一些讀者把不同譯名的兩本書當作一本,甚至把一本已經推出很多年的著作當作最新作品,“不少讀者認為這類非虛構題材,與自己的生活沒什麼關系,寧願去讀一些老外寫的關於中國的歷史,也不太想去關注那些沒有發生在身邊的事情。”
也有出版社恰巧即將推出阿列克謝耶維奇新作。中信出版社相關負責人介紹,其最新力作《二手時間》將於明年初出版。該書講述了蘇聯解體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間的社會轉型中,俄羅斯普通人的生活,為夢想破碎付出的代價。在書中,從學者到清潔工,每個人都在重新尋找生活的意義。他們的真實講述同時從宏觀和微觀上呈現出時代、社會的變動,為那一段影響深遠的歷史賦予了人性的面孔。
“得知諾獎結果的那一剎那,我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商議加印數量。”陳亮坦言,但目前加印的數字還無法確定。
她的獲獎讓人直面慘痛人生
“非虛構是文學的出路,瑞典文學院把這個獎頒給紀實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可能也是有這個考慮。”作家阿乙如此說道。
早在20世紀中葉,一些美國作家發表了一些非虛構作品,比如中國讀者最熟悉的杜魯門·卡波特的《冷血》和諾曼·梅勒的《劊子手之歌》。在國內,非虛構成為一種現象,大約開始於《人民文學》雜志社首創的“行動者計劃”及其開辟的“非虛構”專欄。近年來,網易、騰訊以及一些新媒體公眾號,也紛紛開辦非虛構寫作專欄。“這些年,寫報告文學、田野調查、散文的作家紛紛加入到非虛構寫作中來,但總體而言,他們並沒有做好充分的准備,這個准備是指理論准備、信心准備。”阿乙認為,中國非虛構寫作的原料很多,但還需要大約十年,才會有真正的收獲。
“挺好的一件事情啊!”當得知同樣進行非虛構創作的阿列克謝耶維奇獲得諾獎時,《出梁庄記》的作者梁鴻連說了三遍這句話。她也認為,非虛構盡管在西方已經是很成熟的文體,但在國內還處於慢慢成長的過程。此次阿列克謝耶維奇非虛構創作獲得諾獎的高規格認可,必然會讓人們更多地去接觸、認知這一文體。“當下時代頻頻發生大事件,在大時代圖景裡,那些細微人物的生活更需要人們去關注。新聞貌似關注,實則忽略了這類群體。”梁鴻認為,要寫出那種具體的疼痛,就需要更多的關注。想面對某種現實生活,就需要切切實實花時間去探查、傾聽,想依靠非凡的想象力去虛構,是不可能做到的。
“國人還不習慣直面慘痛的真實人生,不太習慣做鄭重思考。”梁鴻認為,阿列克謝耶維奇得諾貝爾獎后,相信會有更多人了解非虛構寫作的魅力,也會讓更多人能夠直面慘痛人生。
補白
這一回,
博彩公司猜對了
文學獎一直是諾貝爾獎諸多獎項中最受關注的,博彩公司也競相推出熱門競猜項目,讓世界各地的文學愛好者參與一把。很多時候,所謂奪獎大熱門都來自這些博彩公司的榜單。而這一回,博彩公司果真猜對了,今年在賭局榜單領跑的正是阿列克謝耶維奇。
有趣的是,近十年來的獲獎者,都在全球最大規模博彩公司“英國立博”賠率榜前二十位的范圍:2011年特朗斯特羅姆排第二,2012年莫言排第二,2013年門羅排第五,去年莫迪亞諾也是排第五。該賠率榜猜中的時候還有2006年位於賠率榜第一的作家奧罕·帕慕克。
“英國立博”今年的賠率榜中,除了阿列克謝耶維奇領跑榜首外,亞洲作家中,日本的村上春樹仍居於榜單前列,但多年陪跑之后,評論界與網友都預測其勝算不大。在這份榜單中,非洲作家提安哥獲獎呼聲依然較高,阿拉伯詩人阿多尼斯則被視為詩歌界獲獎的不二人選。美國文壇已闊別諾獎22年之久,美國作家喬伊斯·卡洛爾·歐茨、菲利普·羅斯作為博彩榜單的常年熱門,被認為終結“空窗期”時機或已成熟。但隨著揭曉時間的逼近,這份榜單的排名又發生了變化,前幾位分別為阿列克謝耶維奇、約恩·福瑟、村上春樹、提安哥、約翰·班維爾、歐茨、菲利普·羅斯等。
賭局榜單並非空穴來風,博彩公司會專門成立諾獎預測團隊,請知名作家和文學評論家推薦作品,並根據作品銷量、讀者反饋、媒體報道、評委喜好等信息計算出入選作家獲獎概率,還會參考小道消息,分析作者國籍、歷史前例等來確定賠率。(記者 路艷霞 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