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十一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人民網>>傳媒>>正文

[學子論文]歐洲新聞台新媒體傳播實踐研究

李曉斌

2015年10月12日16:59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近些年來,新媒體飛速發展,對電視媒體的傳播效果和內容生產產生了深刻影響。當前情況下,電視借助於新媒體提高自身的傳播效力,努力實現節目形態的創新與改革,形成不同以往的傳播格局。本文在分析新媒體環境下電視媒體傳播環境的基礎上,同時借鑒國外傳統媒體借助新媒體傳播的經驗,從而提出了適應我國實際情況的電視媒體借用新媒體提升自身傳播力的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 電視媒體 提升傳播效力 策略

新媒體的飛速發展,電視媒體遭遇了受眾被分流的危機。根據《2013—2014年中國移動互聯網調查研究報告》調查數據,截止到2014年6月底,中國手機網民的規模已經達到了5.27億人,手機網絡視屏的使用率高達55.7%,其用戶規模達到了2.94億人。[ ]以手機用戶為主的新媒體用戶數量的不斷增加,對電視媒體的傳播效力產生了巨大影響,電視媒體怎樣利用新媒體提升自身的傳播效力,對電視媒體來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的話語權不斷被削弱,電視話語的形態也在逐漸發聲改變,引入網絡流行語、更親民的呈現方式都是電視媒體借鑒新媒體提高自身傳播效力的表現。新媒體的不斷發展,重新定義了媒體內容生產與消費的時空觀。新媒體的發展,使得信息傳播方式也產生了巨大變革,同時也帶來媒體內容生產的流程的改變。

一、歐洲新聞台新媒體案例剖析

歐洲新聞台於1993年1月1日成立,總部在法國裡昂,是世界著名的國際新聞機構,歐洲新聞台從歐洲人的視角給自全世界觀眾提供新聞。歐洲新聞台由來自歐洲廣播聯盟旗下的19個國家的公共廣播機構組成的股份公司運營,其中意大利國家電視台、法國電視台、俄羅斯國家電視台、西班牙國家廣播電視公司、瑞士廣播電視集團是運營公司的核心股東。

1999年歐洲新聞台成功數字化轉型,用戶可以通過互聯網收看節目,也可以使用掌上電腦、手機等終端收看,逐漸形成了傳統電視頻道和新媒體業務並重的格局。

(1)愛可視(Archos)

愛可視是一家世界性的通信設備制造商,其數字手持娛樂解決方案在該領域享有盛名。歐洲新聞台同愛可視合作,用戶在不使用電腦的時,也可以利用無線終端瀏覽網站提供的多種語言的新聞內容。

(2)手機上網

歐洲新聞台一直主推i-mode手機上網服務,與歐洲不同的運營商聯手打造移動通訊網絡中的知名新聞品牌。i-mode是日本於1999年推出的移動上網服務,該服務隸屬於日本的蜂窩電話運營商NTT DoCoMo,是全球最成功的手機移動上網模式之一。

(3)航空和酒店

歐洲新聞台與各大酒店和航空公司合作,擴大自身在歐洲以外國家和地區的影響。如同法航的合作,從2003年2月1日起,法國航空從戴高樂和奧利機場起飛的航班在機艙音響系統內播出15分鐘的節目和新聞簡訊 ,每日三次更新。此外,在一些高端的酒店,例如喜達屋、萬豪、希爾頓都可以收看歐洲新聞台的節目。

三、電視媒體借助新媒體提升傳播效力的策略

電視提升傳播自身效力,需要從被動收視轉向主動收視,甚至到互動收視。過去電視上節目的播出時間在很大程度上參考了人們的生活時間,但在新媒體環境下,新媒體的非線性傳播模式傳播突破了原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新媒題發展體帶來的影響是深刻的,電視媒體必須借助新媒的盡可能地提升自身的傳播力。

(一)建構媒介產品觀念,將受眾轉化為用戶

邁克爾·波特在分析企業(產業)的競爭環境時,常常從潛在競爭者、競爭者、供應商、購買者及替代品五個方面來進行,“這五種力量的不同組合變化最終影響行業利潤潛的變化,要評價一個產業的業務能力,就要評價它所處的行業結構,基本前提是要明確界定行業邊界。”[ ]而在媒介融合時代,產業的邊界正逐漸變得模糊,電視媒體應建構媒介產品觀,注重內容的跨媒介生產、跨終端呈現,將受眾轉化為用戶。電視媒體在發布內容后,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進行信息的二次甚至多次傳播。新媒體環境下UGC已成為常態,要重視的UGC的力量。

(二)分眾傳播,構建精准傳播力

阿爾溫·托夫勒是美國未來學家,他第一個提出“分眾”這一傳播新名詞,他在《權利的轉移》中曾提出,大眾傳播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是“面向社會公眾的信息傳播渠道數量倍增,而新聞傳播媒體的服務對象逐步從廣泛的整體大眾,分化為各具特殊興趣和利益的群體。”例如,我國的分眾傳媒即是分眾傳播做的比較好的一家公司,它的定位是在主流消費人群中打造更為精准的數字化媒體平台。其首創我國戶外廣告立體傳播網絡平台,在高檔寫字樓的電梯間安裝分眾傳媒廣告屏幕。電視媒體的分眾傳播,要根據目標受眾的不同特點做出不同的傳播方案。例如面向中層白領的節目可同相關的SNS網站合作,如若鄰網、天際網等。

(三)定制傳播,拉動有效傳播力

克裡斯·安德森是美國《連線》雜志的主編,2004年他第一次在他的文章中提出長尾理論,他曾說道:“商業和文化的未來不在熱門產品,不在傳統需求曲線的頭部,而在於需求曲線中那條無窮長的尾巴。 ”

付費電視的市場需求,也呈現出長尾效應。那些看似用戶數量量不多的付費電視節目,隻要合理的激發傳播的長尾效應,其佔據的市場份額就很可能同那些被普遍接受的付費電視所佔的市場份額相當。就是說,“付費電視對用戶ARPU(Average Reverul Per User每用戶平均收入)值的提高不僅來自於具有同質偏好的大眾市場,也來自於眾多的具有集群偏好特征的小眾市場,但共同的必要條件都是流通渠道的建立。”

四、立體傳播,形成多維傳播力

立體傳播是指空間上多維度的傳播,也指合理高效的媒體組合傳播。 “SoLoMo”一詞源自美國著名風險投資家John Doerr,2011年他將“local本地、mobile移動、social社交”整合在一起,提出這將成為互聯網發展的趨勢。自此,SoLoMo概念在傳播界引發激烈討論。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2013—2014年中國移動互聯網調查研究報告》顯示,截止到2014年6月底,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5.27億人。移動互聯網社交媒體平台無疑會成為今后最重要的網絡傳播方式。電視媒體應該趁著“SoLoMo”的發展,合理使用移動、定位、社交的“三合一”,打造多維的、立體的傳播力。(作者系: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