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十一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人民網>>傳媒>>正文

[學子論文]自媒體下的擬態環境更趨真實

強明陽

2015年10月13日10:48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我們進入由用戶主導內容生產的web2.0時代,自媒體為大眾對信息的獲取及表達提供了新的形式,也對大眾傳播媒介構建的“擬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本文試圖以“新浪微博”為研究標本,探討自媒體是如何讓大眾傳播媒介構建的“擬態環境”更加真實。

關鍵詞:擬態環境 自媒體 微博

一、 “擬態環境”理論

上世紀20年代,李普曼在《輿論學》中提出“擬態環境”概念。他認為,由於現代社會越來越巨大化和復雜化,人們由於實際活動的范圍、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對與他們有關的整個外部環境都保持經驗性接觸,對超出自己親身感知的事物,人們隻能通過各種“新聞機構”去了解認知。然而大眾傳播媒介營造的信息環境,並不是現實環境“鏡子”式的再現,而是其對象征性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的“假環境”,這個“假環境”就是擬態環境。由於這些加工、選擇和結構化活動是在一般人看不見的地方(媒介內部)進行,所以人們通常意識不到這一點,而往往把“擬態環境”當做客觀環境本身來看待。

大眾傳播媒介是指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處於職業傳播者和大眾之間的媒介體,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

二、 自媒體和微博

“自媒體”一詞最早出現在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2003年7月出版一份研究報告中,報告裡,謝因波曼和克裡斯威裡斯提出了“自媒體”概念,並對自媒體下了一個定義:“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途徑。”在中國,新浪微博作為代表把自媒體詮釋地淋漓盡致。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49億,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佔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60.0%的網民對互聯網上的分享行為持積極態度,在10-19歲網民中, 65.9%的網民比較願意或非常願意在網上分享。在其發布的《2014年中國社交類應用用戶行為研究報告》中,截至2014年6月,微博在網民中的覆蓋率高達43.6% 。調查顯示,微博的使用主要是關注和參與新聞熱點話題、關注感興趣的人及與其發起互動交流。

三、自媒體下的擬態環境

自媒體在促進擬態環境更加真實中的作用見於如下四點:

第一、微博擁有龐大用戶群,信息發布成本低,用戶作為信源使新聞從選題到報道更接近真實環境。具體從四點展開。

其一,微博上網民關注的熱點內容成為傳統媒體的選題、新聞來源,網民在媒體的“議程設置”中發揮作用,使媒體在構建“擬態環境”時更觀照現實。例如網民關注的雷政富、“表叔”、“房姐”等均“發跡”於微博,網友在微博上曝光后形成輿論,大眾媒體借助微博內容進行報道。而在傳統媒體時代,這些信息可能並不會被納入媒體議程。上海交通大學發布的《中國社會輿情與危機管理報告(2011)》顯示,2010年發生的138起熱點社會輿情事件中,由網友首次曝光的事件比例高達65%,其中,微博和博客是主體。

其二,微博上的信息補充了傳統媒體的信息缺陷。缺陷來自於兩點,一是傳統媒體的出版時間、版面受限。嚴格的時間限制,不利於對信息的實時追蹤,可能在次日讀者接觸到信息時,事情已有了新進展。有限的版面也使一些有價值的信息被舍棄。二是媒體的報道受到風格、時機等因素的限制,如果報道錯過了最佳發布時機,而報社目前又不缺稿,報道就沒有發布渠道。而自媒體下,媒體可在微博上及時更新事件動態﹔排不上版的稿件可在自媒體平台發布。自媒體用戶發布信息的門坎極低,一個賬號、一部手機以及移動網絡,就可以完成信息的發布與獲取,廉價的信息發布成本打破了新聞媒體對信息發布渠道的壟斷,彌補了傳統媒體新聞報道的缺陷。微博讓事件親歷者原生態地參與到“擬態環境”的構建中,所構建的“擬態環境”自然更趨真實。

其三,微博的開放性使媒體記者可以通過查找、私信、評論等功能聯系到依靠線下資源難以接觸的採訪對象,例如突發事件的親歷者及與其相關的人,既減少了媒體報道成本,又採訪到一手、多元信息,使報道更真實、客觀。例如媒體記者通過微博聯系到723甬溫動車事故的親歷者,對其進行進一步採訪,挖掘出其在微博上並未表達的內容,還原事件真相,使擬態環境更加真實。

其四,自媒體上用戶多,信息之間互相驗証,提高了信息的自淨能力,使信息更接近事實。正如學者喻國明所述,“因為一起事件不隻有一個目擊者,隻要微博發布信息的機制足夠開放,最終傳達出的真相會更加完善和立體。”因此,媒體借助自媒體上的資源進行報道,自然也更趨真實。”

第二、微博使民眾實現了對大眾媒體史無前例的監督,促使媒體正確發揮社會公器的作用。

第三、媒體將微博作為信息發布的渠道,對於關乎公共利益的事件,先於線下媒體發布,可減小新聞作品在出版前的諸多意外。

第四、自媒體上的眾籌新聞使關乎公共利益的事件有了更多生產渠道。眾籌指在互聯網上面向大眾籌集資金,以幫助籌款人完成某個有特定意義的項目。對於復雜選題,媒體迫於人力、財力、版面、時效等無法深入調查,眾籌可推動公共事件報道,使其參與構建擬態環境。

然而,過度的自由也使自媒體對於真實環境有所背離。網絡炒作屢見不鮮,假新聞時有發生,危機事件中謠言四起,這些既增加了社會治理成本,也在日漸消耗公民對公共事件的參與熱情。面對自媒體的時代趨勢,應從以下幾點對自媒體進行規范。一,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規范網絡炒作行為,對有意發布虛假消息者進行處罰。二,微博加強技術改進,對於虛假信息,一經查實,在發布者的微博首頁標記“假”字等,對其聲譽形成影響,促使其自律。(作者系: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再談“兩個輿論場”——訪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新華社原總編輯南振中 文/記者 陳芳 《中國記者》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